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浙江省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的构建

浙江省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5-28 09:45:07 浏览次数:

摘要 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增值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目前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农业必须转变传统农业的“高碳经济”模式,力求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浙江省人多地少的背景下,构建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该文联系浙江省实际,探讨了如何构建低碳循环生态农业,转变全省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 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61-02

Construction of Planting and Raising Mode of Low Carbon Cycled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

SONG Li-dan 1 FAN Wen-hua 2 TANG Jian-xun 3 *

(1 Guangming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Ltd. of Jinhua City,Jinhua Zhejiang 321032; 2 Technological Bureau of Jindong District in Jinhua City; 3 Agriculture and Bio-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Jinhua Polytechnic)

Abstract The low-carbon cycled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way with ecological valu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missions,low energy consumptions and low pollu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must change the mode of ″high-carbon economy″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made every effort to obtain the biggest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pulation and land in Zhejiang Province,it has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model of low-carbon cycl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view of the above,the paper proposed how to construct the low-carbon cycled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and transformed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developing mode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low carbon cycle;ecological agriculture;mode of planting and raising;construction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总体上属于“高碳经济”,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1]。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尽管石化能源的引入,使农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则日趋严峻[2]。FAO一位官员曾指出,在当今农业生产方式下,全球农业用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约为150亿t的CO2。在全球人口不断膨胀、资源日益捉襟见肘的大环境之下,农业的发展方式正孕育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研究及其应用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全球逐渐兴起,从而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趋势。在全球变暖的现实背景下,低碳农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3]。传统农业生产中过于专一的生产模式将被以推进各种资源反复流动、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可持续低碳循环型的农业经济所取代。

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温室气体排放最少、获得的社会效益最大的技术[4],其本质是农业生态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缓解资源匮乏的压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浙江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发展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无疑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的途径。

1 浙江省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基础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之美誉,如舟山渔场的海洋捕捞量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为国内三大淡水渔业中心之一。浙江省的主要农产品除鱼、虾、蟹外,还有粮油、蔬菜、茶叶、果品、茧丝绸、食用菌、畜禽等,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尤以精耕细作及多种经营著称,其中一些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历届省、市领导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农业农村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就总体而言,浙江省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大省和资源奇缺的小省。有关调查统计显示,2012年全省常住人口为5 477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约为1 190万人,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同时,浙江又是中国大陆可耕地面积最小的省份,可用土地仅为2万km2,水田面积131.052万hm2,旱地面积28.859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为0.037 hm2,不足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50%,且低于FAO确定的警戒线。

尽管浙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市场化改革等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人多地少的现实,一直成为浙江农业在大踏步前进道路上的“软肋”。因此,浙江农业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摆脱目前的窘境,在构建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上做大做强做好文章。

2 浙江省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模式取向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基础上的绿色经济[5],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农业循环经济为特征,降低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模式中引入低碳生产的方式愈来愈多,可为浙江省低碳农业提供若干启迪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实施“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如在新余市渝水区的规模畜禽养殖户中,70%以上建立沼气工程,以生猪标准化生产、雨水与污水分流、干清粪、污水进沼气池厌氧发酵、沼气用于照明发电为仔猪生活供暖、沼渣沼液用作果树肥料等生态养殖工艺技术,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沼气将种植业与养殖业连为一体,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从而形成了能流、物流和农业生产内部的良性循环[6]。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龙佳山庄构筑了“果—草—牧—沼”生态循环体系,该体系对于改善果园微生态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减少污染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福清市的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猪—菇—沼”生态循环体系,有效地减少了当地养殖业对环境的压力,效果良好。建阳市将口镇则建设“牛—草—果—沼”示范区,实现了生态效应、经济效益的双赢[7]。在河南省农村,采用“猪、厕、沼、菜”庭院循环农业模式,利用庭院发展日光温室蔬菜,温室内一侧建猪圈、厕所和沼气池,人畜粪便直接入池,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问题,又可为生猪补充能量和为温室增温,其产生的CO2可提高蔬菜产量,沼气可照明做饭、沼液可作叶片喷施、沼渣可肥田,既生产无公害蔬菜,又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户收入[8]。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从日本引进并创新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同时挖掘了鸭和稻的生物潜力,并在尽可能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前提下,生产无公害大米、鸭肉及蛋制品,且环保效果显著[9]。中国水产科学院和上海市农科院进行过鱼菜共生系统的研究,探索了营养盐类、温度等环境因子对鱼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总结出不同密度鱼类与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蔬菜之间的优化配比关系。中国水产科学院渔机所也曾进行过鱼菜共生系统的研究,以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与蔬菜无土栽培有机结合,这种新型的食物生产系统以养殖鱼类的排泄物肥育蔬菜,又以水栽蔬菜吸收成份,同时净化鱼池水质,从而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产品和蔬菜产量,又能把水质污染程度降至最低限度[10]。由此可见,此举将动物养殖与植物生产这2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使之达到互利共生,实现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这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在浙江省金华市某地,近年来悄然兴起一种称之为“新型庭院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的种养模式,属于复合型的农业产业体系。该模式立足农村庭院空地,利用简易廉价材料构建动植物种养循环共生系统,将畜禽排泄废弃物—落地饲料与鹌鹑养殖—鱼类养殖—微生物繁殖—蔬菜花卉种植—蚯蚓昆虫饲养,以及生产用水循环利用,并以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低碳循环共生纯有机耕作的低碳循环立体生态综合开发生产模式的管理,让畜禽养殖—鱼类养殖—微生物繁殖—蔬菜花卉种植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密不可分共同促进与效益叠加的效果。这种模式除了让产业链得以延伸完善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农业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能源转化低碳化、生产用水循环节约化、材料使用简便且经济化、管理方式智能化。这无疑是符合当前低碳经济所大力倡导的生态节能绿色环保理念的全新的生产模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综合效益最为理想的纯有机耕作模式之一,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鉴于浙江省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现状,构建诸如金华市“新型庭院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之类的种养模式,势必成为全省乃至其他地区今后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具有大力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浙江省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虽然各地农村建立低碳农业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并取得了许多经验,同时逐步意识到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它是今后较长时期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特色鲜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进。但是,就目前来看,浙江省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面临以下制约因素,需要在今后加以化解。

首先,由于农村中基本的生产主体仍是较为分散的小农户,缺乏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形式,如目前浙江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户均面积仅为0.32 hm2,大大低于0.60 hm2的全国户均水平[11]。此外,许多农民群众包括基层干部对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理解还需继续深入。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民重个体经济利益、轻社会整体效益,重当前土地产出、轻长远持续发展,重数量外延增长、轻质量品质提升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尚未成为自觉行动。显然,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推广之初需要设施设备的投入,这就增加了成本开支,因此需要政府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资金落实上加以大力扶持。

其次,受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限制,农村劳动力总体上的科技文化素质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提高。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通常包括多种组成成分且具有相互制约或促进的科学关系。因此,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多学科的协同配合,这就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以基层农技人员和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分级分类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同时,引进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合作攻关,投入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重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生态农业技术、立体复合的农作制度、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上进行挖掘和创新,使低碳循环农业的相关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渗透和开拓。

第三,应构建完善的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服务业基本上还处在初始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还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环节的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收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尚未正式形成,这就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全省低碳循环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涉及面较广,跨产业、跨主体的特点也较为明显,因此构建能支撑其健康发展的健全服务组织十分重要。政府部门应在提高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诸如资源配置、承包服务、委托管理等形式,开展多种内容的专业化服务,为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运作和不断推进提供全面、高效和切实的服务,以努力保障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4 参考文献

[1] 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5-68.

[2] 师帅,陈红,池佳.基于协整分析的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7(2):81-85.

[3]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环境科学学报,2009,18(5):1609-1614.

[4] 魏斌,张灵菲,葛庆证,等.低碳农业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29(4):528-533.

[5] 马友华,王桂苓,石润圭,等.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6):116-118.

[6] 李志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0,13(4):22-25.

[7] 翁伯琦,张伟利,王义祥.东南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径探索与对策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3):5-10.

[8] 王学.“猪—沼—菜—厕四位一体”生态养殖模式初探[J].今日畜牧兽医,2008(6):32.

[9] 熊国远,许月英,章薇,等.稻鸭共生技术引进吸收与创新[J].当代畜牧,2011(8):8-10.

[10] 张明华,丁永良,杨菁,等.鱼菜共生技术及系统工程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4,19(4):7-12.

[11] 柯福艳.浙江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3(2)117-120.

推荐访问:浙江省 生态农业 构建 种养 循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