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3-28 10:07:02 浏览次数:

提要:生态农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作为农业大市——陕西渭南市,必须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首要任务,走高效生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采取得力措施、扎实做好发展生态农业的各项工作,努力加快 “环境好、产业强、百姓富”的渭南现代化农业建设。

关键词:生态 ; 农业 ; 生态文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及其副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从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近代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获取高产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美国农业学家针对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危害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的勃兴,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世界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生态农业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科学家已提出由“无机农业”转向“有机农业”思想。法国学者提出“机械技术现代化”必须与“生物技术现代化”同时并进。英国在1975年成立了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菲律宾、泰国、以色列、东欧各国等均已将注意力放在对土地轮作和间种、复种、套种以及耕作技术的改进上。生态农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趋势。

在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作为第一大产业的中国,生态农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的生态农业,以解决国家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生产力落后的问题,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渭南是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554万,农业人口390万,耕地面积870万亩。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民收入低是渭南市情的最大特点。渭南人用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来建设渭南,怎样才能既做到保护环境又发展了经济,是目前渭南面临的主要课题。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渭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但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也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上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生态上却付出了巨大的的代价,真正解决农村发展问题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指导。因此,生态农业就成为渭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解决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渭南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全面实现。另一方面,渭南市人口居多的基本市情决定了即使达到较高的城镇化率,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也仍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居住在农村地区,从事相关产业。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的指引下,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建成 “绿色渭南”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基础

(一)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1、区位、自然环境优良。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 ,东西宽149.7公里,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渭南素以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历来是陕西最优的农业生态区。可耕地占总面积的96%,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2、交通条件优越。渭南地处我国版图中心,陇海、西延、西南、郑西高速等6条铁路穿境而过,连霍、京昆两条高速公路连接东西,3条国道及7条省道四通八达,公路密度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均居陕西之首。随着郑西、大西高铁的全线贯通,渭南15分钟可达西安,2小时直入郑州太原,4小时可进北京,5小时直通上海,内联外引十分便捷。从市场战略角度分析,东可出击中原,北能辐射晋、蒙,西进西北五省,南达云、贵、川、藏。承东接西,呼南应北。渭南新鲜的蔬菜瓜果、肉奶等农产品可以及时运输到各地的市场和超市,具有路程短、运输快、费用低的优势。

3、特色产业优势。近年来,素有“陕西粮仓”、“陕西棉库”之称的渭南市不断创新思路、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地区粮、棉、油、果、禽、牧等农业资源优势,以畜牧养殖、设施瓜菜、有机果品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奶畜制品;适当调减粮食作物面积,强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走出了产业集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2年,粮食喜获丰收,总产293.89万吨,增长7.5﹪,总产连续五年再创历史新高;果业面积、产量、产值保持“三增长”,全市水果面积达256万亩,总产290万吨,产值78亿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3总产293.89万吨,增长7.5﹪、11.5﹪、8.3﹪;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规模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休闲产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家96个;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链状”经济拉动产业发展,形成了粮食、果蔬、畜产品和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四大类龙头企业群,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4、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3」2005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的农业开发、文化、教育等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用直接补贴资金的办法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及渭南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我省建设成为“三强一富一美”(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为标志的西部强省,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苹果、猕猴桃、核桃、红枣为重点推进果业提质增效,以设施蔬菜、园区养殖为重点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多元化深加工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果品基地和蔬菜、养殖基地。”「4」渭南市绘制出了以建设人文绿色“文明东大门”为主要目标的陕西东大门建设蓝图。出台了促进“渭南大地园林化”建设实施意见和打造“关中水乡”规划,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生态意识比较淡薄。虽然近年来渭南市大力实施了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民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年青人多外出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相当部分农民重个体经济利益、轻社会生态效益,重当前土地产出、轻长远持续发展,重数量外延增长、轻质量品质提升。落后的思想观念成为制约渭南生态农业的的首要因素。

2、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增产丰收。渭南市地处内陆,属东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雪灾、大风、暴雨、冰雹、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频繁,境内降雨不充裕且时空分布不均,渭北旱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既要靠天吃饭,又离不开灌溉和旱作生产。虽然近年来渭南市初步建立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减少了自然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但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控性,依然严重影响着农业增产丰收。

3、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普及力度不够。近年来,渭南市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加速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和农村环保工作中,渭南市以中心城市创模带动各县(市、区)创模,城乡梯次推动,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和生态县(乡、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环保专项整治和生态建设,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环保的新路子。在提高生态效益、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普及率、转化率、贡献率还很低,降低了生态农业发展空间。

4、生态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不够。渭南市在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来看,还存在着基地建设质量差、产出效率低下;加工水平低、尚处于卖原料和加工初级产品阶段;龙头不强,龙头企业发展处于“小的长不大、大的没做强”的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发展不够,社会化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二 渭南市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一)积极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5」发展生态农业,树立生态理念至关重要。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开发利用资源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现代农业就是高效生态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观念。近几年,渭南市围绕以建设“绿色渭南”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但环境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区,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还显得相当薄弱,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解决渭南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自觉投身渭南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动性和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宣传活动要坚持从渭南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生态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农民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加快优化渭南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二)做好“林” 、“水”两篇文章,全力打造“绿色渭南”和“关中水乡” 。2013年1月5日召开的市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渭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解决“林”和“水”的问题。森林具有保护土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等功能,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处于首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加快东大门建设中,渭南要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根据地势地貌,区分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建设北部山区水土保持林带、中部原区田园景观经济林带、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带;以绿化美化家园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对进村道路、巷道、宅前屋后及村旁空闲地,植绿造绿,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依托境内的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形成以“一山(秦岭)、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黄河、渭河、洛河)”为主体的生态网络构架,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区五大生态区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绿荫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渭南与水有着复杂的情结,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又为水所困、为水所害。渭南是个缺水的地区,自然灾害以旱灾为最,全市干旱发生频率为71﹪,进入2013年之初遭遇13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渭南又是一个水资源较为充沛的区域,陕北、关中两大区域超过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径水通过黄渭洛三河交汇渭南、汇聚渭南,沿黄渭洛三河有大面积湿地滩涂。打造“关中水乡”,应重点加快治理渭河以及南山支流,确保安澜;打造黄河湿地,实施龙门至潼关段以芝川、洽川、三河口等为标志的百万亩水景湿地保护开发工程,提升经济和生态两大效益;加快“太华湖”、“少华湖”、“卤阳湖”等建设,实施“引黄入渭”、“引清济湭”、大中型灌区续建改造等工程;加大洪水资源利用力度,实现对水资源统一配置,统一调度,有效扩大灌溉面积;抓好水污染治理,提高农村清洁用水入户率,解决好城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构建农业高效抗旱减灾体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基地。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着传统农业大市的渭南,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以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行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林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三优一特”工程建设;突出优质、高效、安全、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农产品牌;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打造绿色安全蔬菜新名片,重点支持苹果、酥梨、花椒、柿子、冬枣等特色果品生产,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建设服务全省的“菜园子”;实施畜牧产品化工程,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优质安全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特色饮料、专用面粉、食用油料、特色肉制品等食品加工业,打造绿色安全、高效优质的“大厨房” ;推进“农民万元增收工程” ,进一步引导农民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开发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及乡村民俗游、农家乐;着力推进实施农业良种繁育、土肥检测、疫病防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程,重点抓好质量、产地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机械化,畜禽养殖主要环节自动化,温室生产智能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产品销售信息化。

(四)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渭南市要在现有发展现代农业政策的基础上,适应生态农业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调整和完善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渭南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宣传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各县(市、区)也应该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安排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定数量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组织协调好中、省生态农业项目补助资金和市、县(市、区)有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各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各类方便可行的生态农业金融服务,丰富生态农业贷款增信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妥善解决受转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沼气能源、农业科技入户、高标准环保型现代化生态村等项目;搞好生态农业科技服务,重点搞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培训农民、传授技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无公害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集约化育苗等重大技术。加快推广“菜(果)—畜—沼”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生态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五)健全完善制度,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渭南市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树立十八大报告“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6」的理念,从渭南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管理制度,抓紧建立农产品风险评估制度,推行渭南特色绿色农产品统一包装标识管理,包装整合渭南特色农产品,抱团合力宣传、培育渭南特色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积极引导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建立起体现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渭南现代农业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励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渭南农村污染源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以严格的制度和科学化的管理推进渭南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

[2]习近平.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R].人民日报,200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R].人民日报,2013.

[4]赵乐际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 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R].陕西日报,2012.

[5]庄长兴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渭南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而努力奋斗[R].渭南经济,2012(1).

[6]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R].陕政发〔2012〕12号文件.

[7]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R].渭南经济,2012(3).

[8]建设生态农业文明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 报,2008(1).

作者简介:程教过(1958—), 男 , 陕西省渭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副教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推荐访问:生态农业 基本要求 文明建设 生态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