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的设计研究

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的设计研究

时间:2022-04-12 09:59:58 浏览次数:

摘 要:针对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设计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详细分析其地基特点、设计要点,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说明,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软土地基;堤防工程;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V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3-0106-02

引 言

伴随我国水利堤防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的设计工作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保证软土地基结构更加可靠,相关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堤防的特点,准确计算堤身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并运用先进的处理措施,进一步提升软土地基的稳定性。

另外,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得知,由于各个地区的汛期不同,在堤防工程软土地基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合理设计,提升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堤身不稳定渗流现象的出现。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地基特点和设计要点,达到有效提升堤防工程总体质量的目的。

1 分析提高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稳定性的设计要点

通过分析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的设计要点,能够帮助堤防工程设计人员更好的了解软土地基的结构特点,提高工程的整体可靠性,保证后续施工得以顺利开展[1]。与常规的地基不同,软土地基的稳定性较差,土壤缝隙比较大,承载能力低,如果软土地基方案设计不合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稳定性,严重影响工程的总体质量。

在水工建筑工程中,为了保证不稳定渗流问题得到更好的处理,水工建筑设计人员要结合软土地基结构特点,准确计算渗流量,并不断完善堤防工程的设计方案。在提升软土地基承载力的同时,应防止大面积渗漏现象的出现。对于水工建筑设计人员来讲,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结合外部环境特点,合理确定渗流范围,并根据软土地基的结构特点,有效计算堤身的渗流量,保证设计方案更加合理[2]。

2 软土地基特点

2.1 含水率较高

软土地基的含水率较高,能够达到35%以上,远远超过地基液限。由于软黏土内部的孔隙比较大,使得软土地基的压缩性不断提升。研究表明,软土地基的压缩系在1.0~2.0MPa-1之间,由于地基液限不断提升,软土地基的压缩系数也不断提高。软土地基在自重影响下,其内部的固结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某些部位沉积量较大,使得该部位软黏土的固结性能比较差,很容易出现沉降不均现象,降低水工建筑结构的稳定性[3]。

此外,软土地基的可透水性比较差,根据相关研究数據能够得知,软土地基的渗透系数通常在10-6~10-8cm/s之间,当地基附加应力较大时,其固结时间不断延长,将大大降低地基结构的可靠性。例如,在某水工建筑工程中,由于软土地基的透水性能较差,软土地基的施工强度不断下降,严重影响该水工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2.2 抗剪强度较差

通常情况下,软土常处于流塑状态,当外界荷载较大时,软土地基很容易出现塌陷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较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能够得知,当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小于25kPa时,软土的摩擦角不断减少,再加上其抗剪强度较差,会降低水工建筑物的总体施工强度。

想要保证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得到更好的提升,设计合理的堤防工程非常重要,能够提高软土地基的抗渗能力,减小外界降雨对软土地基的影响。由于软土地基的排水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软土地基的固结效果,当外界荷载比较大时,软土地基的施工强度不断下降[4]。因此,水工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人员要结合软土地基的结构特点,运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在提高软土地基排水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

2.3 灵敏度比较高

与建筑工程中的地基不同,水工建筑工程中的软土地基具有良好的灵敏度。例如,沉积的软黏土结构在没有破坏之前,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但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软黏土的抗剪强度不断下降,软黏土的灵敏度却得到很大的提升。一般情况下,软土地基的灵敏度在3.5左右。

为了不断提高水工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要减少对地基结构的破坏。在水工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施工人员还要根据工程结构特点,认真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针对软土地基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预防对策,不断提高水工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施工质量[5]。

3 实例分析软土地基的处理

3.1 工程概况

重庆市南岸经开区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位于长江铜锣峡下游段,三峡水库库尾回水变动区,在经开区广阳岛内河右岸,上游距渝中区朝天门约21km,工程上起于苦溪河汇入长江出口处,下止于东港码头,渔溪河将工程河段一分为二,设计堤脚线总长7.503km。水工建筑物主要由护岸工程、堤防工程、自然岸坡、滑坡治理、下河公路、穿堤管箱涵和连接道路等工程组成。

3.2 制定合理的堤防设计方案

通过制定合理的堤防设计方案,能够保证该水工建筑工程结构更加稳定,提升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本工程采用50年一遇洪水标准,穿堤建筑物采用100年一遇洪水标准,防洪护岸工程和穿堤建筑物级别为2级。通过对堤脚线、堤型等比选确定,市政工程主要采用“亲水平台+自然岸坡+交通道路”和“自然岸坡+交通道路”两种换型式,防洪护岸工程主要采用“亲水平台+一级斜坡+防汛通道”等六种护岸型式。

3.3 堤防软土地基的处理与计算

为了保证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设计人员要选择科学的堤防基础处理模式,将软土地基处理方案进行合理的对比。在该水工建筑工程中,堤防工程设计人员可以运用强行挤淤、换填等方法科学处理软土地基,进一步提升堤防工程结构的可靠性。

本工程设计亲水平台挡墙置于软土地基上,地基处理主要采用块石换填,换填基础底宽在挡墙底宽上分别扩大0.5m。

3.3.1 计算公式

基础换填计算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换填垫层”相关规定进行。

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层)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P——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

P——垫层底面处图的自重压力值(kPa);

f——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镇脚基础为条形基础,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可按下式计算:

P

式中:b——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m),镇脚底宽(m);

P——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P——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z——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拟定换填厚度为1.5m;

θ——垫层(材料)的压力扩散角(°)。

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荷载试验或其他原位试验、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式中:f——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粉土和粉质粘土为105kPa(注:本工程渔溪河河口一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90kPa,挡墙高度小于3.0m);

η、η——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地下土的类别查表为0.3,1.5;

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b——基础底面宽度,当基础底面宽度小于3m时按3m取,大于6m时按6m取;本工程镇脚底宽为2.9m,小于3m,按3m计;

γ——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重度(kN/m3),位于地下水位一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本次设计镇脚埋入填土3.5m。

3.3.2 计算结果

经计算,换填后的地基承载力修正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软土地基经换填后,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設计挡墙高度小于等于3.0m的,块石换填厚1.2m+0.3m碎石垫层,换填后地基设计承载力≥140kPa;挡墙高度大于3.0m,小于等于5.0m的,块石换填厚1.7m+0.3m碎石垫层,换填后地基设计承载力≥170kPa;挡墙高度大于5.0m,小于等于6.0m的,块石换填厚2.2m+0.3m碎石垫层,换填后地基设计承载力≥200kPa。

3.4 地基处理后堤防工程的渗流稳定计算

3.4.1 堤身渗流稳定分析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当K/μV>60时水位降落为缓慢下降,此时堤身渗流自由面保持总水头10%以下,已不致影响堤坡稳定,不需要进行迎水面坡的水位降落稳定计算。

经计算,本工程堤体填筑料K/μV=82>60,不需要进行渗流稳定计算,其中:

K——渗透系数,取2.0×10-2cm/s;

μ——给水度,取0.07;

V——水位降落速度,取3m/d(即3.47×10-3cm/s)。

3.4.2 堤坡抗滑稳定计算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9.2.2规定,堤坡抗滑稳定计算可分为正常情况和非常情况:

正常情况:

工况1:设计洪水位下临水侧堤坡。

工况2:设计洪水位骤降期的临水侧堤坡(计算考虑设计洪水位骤降3.0m/d))。

非常情况:

工况3:施工期(含竣工期)的临水侧堤坡。

堤坡稳定计算分为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施工期和水位降落期采用总应力法,稳定渗流期采用有效应力法,采用瑞典圆弧滑动计算法。其计算结果如表2。

计算结果表明,整治后堤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堤防边坡稳定。

4 结束语

综上,通过制定合理的堤防设计方案、科学处理堤防基础、准确计算堤身稳定性,能够保证堤防工程中软土地基结构更加稳定,提升堤防工程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 伟.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10):202~203.

[2]侯 伟.水利堤防建设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J].四川水泥,2018(04):256.

[3]张 蓬.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18,12(08):142~143.

[4]张联洲,袁春光,赵启新.城镇堤防道路设计的几点体会[J].山东水利,2017(10):33~34.

[5]李世煌.垵炉溪河道整治工程中堤防设计探讨[J].江西建材,2017(19):116~117.

收稿日期:2018-7-14

作者简介:陈 婧(1986-),女,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工建筑设计工作

推荐访问:堤防 中软 土地 工程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