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广播电视学专业开设《广播电视口语报道》课程初探

广播电视学专业开设《广播电视口语报道》课程初探

时间:2022-05-17 14:30:07 浏览次数:

【摘要】《广播电视口语报道》课程在广播电视学专业中开设得不算普及,以笔者在专科院校开设该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未来媒体人的现场口语报道能力和水平,也供相关院校借鉴和完善。

【关键词】广播电视口语报道课程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开设《广播电视口语报道》课程的意義

教育部于2012年9月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更名为广播电视学,其核心课程为《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教程》《新闻评论》《传播学》《节目主持》等,将《节目主持》定位于核心课程,因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主要就业方向是传媒一线,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面对采访嘉宾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抓住核心问题,面对突发情况,怎样才能第一时间把新闻口播准确、清晰、恰如其分的报道出去,这是一个合格记者应具有的基本业务素质。

新闻内容包罗万象,记者要和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就要有很好的亲和力和理解力,并且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及时领会被采访者的内在语,“规定情境”中提问什么,忌讳问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这样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尤为重要。

二、我国相关高校开设《广播电视口语报道》课程的现状

1、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笔者调研985高校、211高校和二本院校、专科院校,发现大多数院校开设了《播音主持》或《节目主持》课程,广播电视学专业属于非艺术类招生,总体上说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普通话是一个语言基础,若操一口方言普通话怎么能主持好节目?更何况培养目标中更多的涉及面还是新闻记者、编辑、评论员等等,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就能完成好节目主持是不现实的,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定位名称值得商榷,换成《广播电视口语报道》是不是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施性?

2、课程内容名不副实

调研发现即使是985、211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中开设的《播音主持》课程完全是纯粹的《普通话》课程,包含普通话声、韵、调、文章朗读、即兴说话等等,典型的普通话课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口语报道》绝不能局限于此,而要锻炼和培养学生们面对突发新闻的口语报道能力,很多时候面对摄像机来不及写稿,前美国肯尼迪遇刺时就是合众社记者史密斯第一时间发出的口播新闻。

3、学生太多机会太少

作为非艺术类专业班级人数锁定在55人以内,调研发现该课程每周均为一次,时间90分钟,口语类课程应采取小班教学,有针对性的展示和辅导,避免滥竽充数。加上还有老师的点评和示范,每个学生分到的时间和机会就更少,课程结束同学们上台机会寥寥几次,期末考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4、重文轻语观念严重

我国传统教育中重视写而忽略说,加上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不善于语言表达,报道新闻不够详细和准确,用词缺乏考究,现场感不足。当今传媒行业对突发新闻都是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和传播,比如汶川地震、东方之星翻船。而同学们习惯了写新闻,一旦开口“说”新闻就表现出怠慢和恐慌,紧张之余常常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等等,一方面是有声语言表达缺少训练,另一方面是面对冰冷的摄像机缺乏对象感而产生的慌乱。有的学生甚至会有宁可写几篇新闻稿件也不愿来一小段现场报道的思想,忽略该课程的重要性。有的把作业写成文字稿,照着念或者背,完全不具备报道欲望也不顾摄像机的存在和功能。

三、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播电视口语报道》课程的实施内容

1、明确方向,找准方位

作为高职高专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该专业全称叫新闻采编与制作,学制三年,办学层次大专,培养适合从事市、县、乡镇等基层新闻单位宣传和网络编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定要有所专长,针对学生文化比较薄弱,更多挖掘其非文化潜能,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比较厌倦理论课学习,更容易接受实践性课程,乐于动手和动嘴。而该课程正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训练和培养学生们进行口语报道的能力。

《广播电视口语报道》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前期学过《摄像》《普通话》《新闻理论》等课程,课上采用摄像机实拍的形式,真实记录下每位同学镜头前的实况,轮流拍摄和现场报道,将摄像知识投入到实践中,结合学生们的动手和动嘴能力,将“我在现场”引入到课堂当中。从课程名称不难看出,侧重于口语,课上更多的是做练习,尽量少讲理论,而是老师及时点评,必要时可回放录像,“有图有真相”更有说服力。

2、师生互动,精彩连线

课程前期阶段,学生不太熟悉课程内容,教师需和学生们互动,避免学生的尴尬心理同时也能增强师生的交流和合作。笔者发现以往两个学生上台做练习,难免不太情愿,而当教师也参与其中后,打消了部分的紧张气氛,学生们本着“猎奇”心理很想看看老师的表现,顿时气氛转为活跃,还曾屡次出现同时有数位同学踊跃参与的场景,这一点也是别的课上看不到的靓丽风景线。

针对校园内曾经发生过的“新闻”来进行互动,学生们更为熟悉,教师扮演演播室内的主持人,学生扮演“现场”的记者,两人进行视频连线,这些“新闻”都是大二学生经历过的,比如每年新生报到注册当天,就新生数量、报到时间、老生接待情况、报到手续办理、住宿条件等等都是可以进行连线的,再比如新生军训期间,“主持人”会针对新生军训的人数、时间、天气状况以及防暑等工作进行即兴提问,而“现场”记者则需要作出明确详细的回答,要求声音自如,音量适中、吐字清楚、普通话较标准,语意明朗、有问有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副语言恰如其分。校内的活动比较多,就系里每年冬天都举行朗诵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演讲赛、而该课程又是放在冬季学期开设,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现场报道机会。师生互动掌握时间主动权的是教师,避免过于拖沓的节奏出现,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紧凑和精致。

3、小组合作,责任明确

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三至五人,自由组合,除了前期需要在课堂上做两三次师生之间的互动外,其他上课时间课堂上不进行训练,而把训练下放到课外,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安排,课后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同学课后发一个广播电视口语报道的作业,作业形式为视频,时间三分钟之内,内容不限,可以涉及校园内外,无所不包。每次上课把每组的录制视频播放,进行针对性指导。要求小组内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分工明确,为了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前期训练阶段允许适当剪辑。面对新闻点该如何选取,考查新闻意识,此外对视频的剪辑也要责任明确到个人。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机器的遗失和损坏,小组内成员共同赔偿,增强责任意识,塑造团队凝聚力。

4、增加学时,加强训练

前文提到該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的核心课程,每周两个学时显然不够,而该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明显不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向艺术类专业一样小班级教学,若学生超过三十人就要考虑增加学时。针对此情况,可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加到每周三到四节课。

5、回放录像,看清自己

电视媒体面对亿万观众,一方面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面对镜头要有对象感和倾诉欲望。把握好节奏,由于缺少字幕所以语速要尽量放慢。此外还要留意副语言,电视镜头有着放大缺点的功能,杜绝挤眼弄眉、忸怩作态,课上发现这恰恰是同学们的统一缺点,面对镜头不断整理头发,站姿不稳,若是全景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有身体的晃动,当想词时会出现翻白眼等不雅动作,镜头画面非常难看。另外还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的不用网络用语和流行用语,采用视频录制形式,回看自己,离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水平又有多大距离?习惯是养成的,多次录像和回放,同学们会有意识的改掉一些镜头前不规范举止,避免在考试中出现低级错误。

6、量化考核,等级分明

期末考试采用视频录制,并将所有视频在课上播放,优良中差一目了然,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和公正。视频时间三分钟左右,选题自定,杜绝剪辑,要求制作成能在电视台公开播放,基本达到市级新闻出镜记者水平。量化考核是指每一次视频作业都要打分,最后成绩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六四比例来合成,避免部分学生平时偷奸耍滑不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只想在期末考试中“好好表现”的滑头思想,重视每次视频作业的完成质量,针对照稿念和背稿的情况,一旦发现将挂科,只能参加补考,补考方式参照期末考试内容。虽然是口语考试,但难度系数绝不亚于笔试,从思想上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在以后年级的教学中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的完成此课程的传授。

结语

《广播电视口语报道》算是一门新兴课程,它是在《普通话》《演讲与主持》《即兴口语》等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与发展起来的,但它绝不仅仅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仅仅是摆设课程,而要充分的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们的学习、探讨热情,把该课程设计得更加贴合传媒一线,更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利用该课程大幅提升学生们的广播电视口语报道能力,为日后培养更多的、优秀传媒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张颂:《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②毕一鸣:《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③吴郁:《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播音主持艺术方向2015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广播电视 初探 口语 开设 课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