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28 19:35:07 浏览次数:

摘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是适应我国新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在介绍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对策;新农村;诚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6-0229-03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ed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ertification in China

YUAN Shifang1,2(1.Institute for New Rual Develop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2.Food Safet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re of TUST,Tianjin 300457)

AbstractThe 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 of “pollutionfree food action pla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 certification system are to adapt to the need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Abstract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er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New countryside; Integrity system

2001年我国顺利加入WTO,农业经济逐渐走向国际化,为顺应农产品自由贸易的大环境,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理念。新农村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安全健康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特别是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不断拓展农产品的资源潜力,提升农产品经济收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还会影响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甚至会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因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存在产量高但质量偏低,缺乏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品牌和认证意识淡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强,不重视农产品污染问题,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1]。依据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2]。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基本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1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

2001年4月26日,农业部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4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4月29日,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颁布《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3]。2003年4月,为解决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统一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2006年11月1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在我国实施[3]。

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流程如图1所示[4],由申报主体发出申请,并将相应材料逐级递交给县、地、省级工作机构,部直分中心,最后递交给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其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及实行“省管县”的地区,地市级工作合并到县级完成。县、地市级工作机构的审查工作内容按各省具体规定执行。

表1对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黑龙江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5省4市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情况做了简单总结[4]。如表1所示,黑龙江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最高,达到6 012个,其次是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为4 644个和4 226个。就2016年的认证情况看,上海市认证总数最高,为1 856个,占其累计认证总数的40%;重庆市认证总数虽然并不突出,为633个,但却占其认证总数的42%,说明认证发展迅速。从2016年认证情况看,各省、市认证的种植业农产品数量较多,畜牧业和渔业的认证数量相较种植业要少很多,并呈现地区差异:如由于地处沿海天津市认证的畜牧业产品只有1个,渔业产品66个;内陆地区陕西省认证的畜牧业产品143个,渔业产品只有18个。

2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黑龙江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5省4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1政府扶持方面

2.1.1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多数地区缺乏专业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检测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同时没有负责认证的专职部门。目前广东省仅有11家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10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省级从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职工作人员仅有3人,市、县级从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监管工作的均为兼职部门和兼职人员,工作力量较为薄弱[5]。浙江省在县和乡镇一级政府都没有专门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部门,主要由县和乡镇一级政府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兼职负责认证推广和受理工作,在效率和专业知识水平上均无法满足目前的需要[2]。

2.1.2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队伍和监管部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后的监管难度较大,很多情况下职能部门对认证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实现动态监控。四川省各级管理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主体实际生产状况、质控措施、产地环境等情况掌握的信息不足,现场检查力度不强[6]。目前,广东省对产地条件和产品生产过程无法完全实现动态监管,认证企业的抽检覆盖率和检测项目的全面性均不能满足监管需要[5]。

2.1.3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例如,广东省内只有少数地区出台了奖励措施,但大部分地市未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和扶持措施[5]。陕西省目前只有西安、榆林、商洛等市有奖励或补助措施,其他地市缺少具体的鼓励措施[7]。近几年,黑龙江省省内及各级地方政府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大减弱[8]。无公害农产品是政府推动的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足够重视并出台相应政策予以大力扶持。

2.2生产经营主体方面

2.2.1生产经营主题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这要以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实力较弱、产业化程度较低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例如,浙江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个数在全国列前5 位,但实物总量却排全国第15 位,由此可见生产主体的生产规模不大[9]。

2.2.2经营主体的申报成本偏高。

2013 年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将企业认证的门槛提高,这无疑是增加了产品申报的成本。目前,陕西省完成一个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的费用大概在3 000元左右[10]。浙江省根据申报单位规模大小、品种多少、形式不同,申请认证费用大致在1万~2万元[2]。这样的认证收费标准对中小规模的经营主体来说有一定的压力,同时,申请认证需要经营主体提交包括日常生产过程的详细记录在内的大量材料,这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申报成本。

2.2.3经营主体认证积极性不高。

过高的认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规模经营主体的认证积极性。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企业没有认证压力。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部分获证主体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在证书到期后没有及时复查换证,持续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2.3市场认知方面

由于长期以来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不到位,消费者获得知识的渠道有限,再加上无良商家的夸大宣传,造成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认知水平较低,信任度不高,严重误导了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得不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无公害农产品的贴标效益不明显,没有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市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建立完善的省、市、县3级认证工作机构,增加专职人员数量,做到专人专职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各级政府应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检测检验机构建设,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调动工作热情,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认证机构的技术专业性,保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高效运行。

3.2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可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任务及考核机制以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将中小规模分散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联合体。在资金方面,一方面通过补贴和奖励等形式有效降低经营主体的认证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财政经费投入,建立专项工作经费,保证认证工作可持续发展。

3.3强化对认证产品的监管工作

首先,各级政府认证的相关部门要对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环境评价,确保产品品质,强化证前监管。其次,健全产品抽检、企业年检、有效期到期后的检查与换证制度,强化证后监管。再次,强化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完善企业内审员制度,通过对企业的引导和整治,促使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追溯体系,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最后,建立诚信体系管理长效机制,获得认证的企业必须“承诺”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并出具相关检测报告,管理部门开展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检工作,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通报并取消其无公害认证称号。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监管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提升申请主体的安全意识

通过引导和宣传,提高申请主体的安全意识,生产经营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企业内审员应积极参加管理机构举办的培训,建立生产记录档案;管理机构应通过举行培训班、定期发放宣传资料等途径,对申请主体进行认证制度、法律法规、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宣传与引导,大力提高申請主体的安全责任意识。

3.5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应打击市场上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的虚假、夸大的宣传;同时采取各种手段,通过报刊、广告、网络等媒体形式向公众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相关知识,提高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知程度;通过权威渠道定期公布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报告等信息,使公众及时了解动态,增强对无公害产品的信任度;通过网络推送、展销会活动等推介活动,积极宣传获证无公害农产品,提高无公害农产的标志加帖率,扩大品牌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3.6逐步施行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批批检测的农产品市场准入方式政府投入成本高、可控性差,不利于产品及时入市。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制度可减低监管成本,并且易于市场准入查验和质量安全追溯。以大型批发市场和超市为试点,施行市场准入制度,不仅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可从外部推动各类经济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3.7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良好的产地环境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必要条件,各级政府应对土壤、水质、空气质量进行保护,减少人为污染;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防止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对农产品产地进行环境普查和综合评价,大力治理污染较严重的农区,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是适应我国新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叠加效应,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顾志锦.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对策[J].北京农业,2015(18):169.

[2] 周克,蔡颖萍,闫苗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5):8-12.

[3] 李锦,李彦明.浅析我国安全农产品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771-977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产品目录查询[EB/OL].[2017-03-11].http://wgh.agri.gov.cn/orderLogoProduc/middleCertificateInfoProd.

[5] 马雨蕾,庄丽娟,何艳文.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问题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3(3):229-230,236.

[6] 黄建轶.四川省无公害農产品发展前景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6(7):9-10.

[7] 马红战,张保军,陈璐,等.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3):94-98.

[8] 唐雪源,侯铁成,王宝殿.黑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56-58.

[9] 季爱兰.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可持续推进对策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114-116.

[10] 吕卉.县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16(9):49.

推荐访问:无公害 农产品 对策 现状 认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