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国画大师齐白石

国画大师齐白石

时间:2022-05-16 13:35:04 浏览次数:

齐白石,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齐白石在绘画、诗文、书法、篆刻等方面成就卓越,他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融入他的书画艺术之中,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我国唯一荣获世界和平奖的书画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一位近现代的书画艺术大师。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齐白石先生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齐白石以文人画为根基,挖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蓬勃之生机。他善画花鸟鱼虫。他作画善长将阔笔大写的花卉与工细草虫合于一图,用笔雄浑健拔,用墨滋润淋漓,用色浓艳泼辣,极为简括传神。他除了绘画,在诗、书、画印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传世作品有《虾趣图》、《千帆过尽图》、《鳞桥烟柳图》等,并著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等。齐白石一生勤奋,自食其力,品格高洁,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它之稿和手卷多卷。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4岁。齐白石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借山翁、借山吟馆王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作过农活,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此以作雕花新样。自1888年起开始学画。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开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闽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诗友。自四十岁起,他离乡出游,五出五归,游遍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取法自然,汲取素材,作下大量写生画稿。随着视野的开阔,他的技艺精进,创作的诗、书、画、印更为可观,已由民间画工进入文人画家的行列。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马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五十岁时,他努力向文人画的高峰攀登,倾心于徐渭、八大、石涛的写意画,认为他们横涂纵抹,皆臻妙境。他甚至说:“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舍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结为好友。

1917年,南方军阀混战,齐白石避乱从湖南来到北平,在琉璃厂南纸店挂单,卖画,刻印,维持生活。然而,对这位满身泥土气息的布衣画家赏识的人不多,备受冷落。齐白石认识到,只知步古人后尘没有出息,他下决心来个大变法。他曾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已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事也。”为了开辟艺术新路,齐白石到了破釜沉舟的地步。他接受好友陈师曾的建议,汲取明清写意画家徐渭、朱耷、石涛及当时的吴昌硕等诸家画法,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大胆创新,实现了“衰年变法”,形成其笔墨凝重、意境奇特、构图拙简、赋色艳而不俗的新的绘画风格。他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艺术境界。

齐白石为人正直不阿,在抗战期间,白石老人历经军阀、官僚、日寇带来的灾难,对他们无比痛恨,尤其痛恨狗仗人势的日伪官僚。有一天,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堂宾客,略为思考,铺纸挥洒。转眼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然而谁都想不到齐白石在画上的题款,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拂袖而去。齐白石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正气、侠义的艺术家。后来,他拒绝给官家作画。国难当头,齐白石以实际行动和画作,以极其智慧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恨。北平沦陷,齐白石辞去教职,蜗居斗室。许多日本人找到他家买画,他在门上贴一字条“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断然拒绝。等到日本败相渐现,他画一幅“斜阳图”表示“乐观厥成”。画上以斜阳示“日落”,题句云: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们外有斜阳。白石山翁并题新句。心中充满新的希望。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他又作诗云:“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在抗战期间,他还画了不少“不倒翁”,勾勒涂抹,一气呵成,简洁明快,粗犷拙朴,寥寥几笔,神态毕现,把一个个不学无术,卖身求荣,唯求不倒的贪馆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然后在画上题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他在《题古树归鸦图》:“八哥解语偏饶舌,鹦鹉能言有是非。省却人间烦恼事,斜阳古树看鸦归。”《题菊花诗》:“穷到无边犹自豪,清闲还比做官高,归来尚有黄花在,幸喜生平未折腰。”他借题发挥,痛骂官僚,痛快淋漓,令人拍手称快。齐白石将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对祖国和人民充满着真挚的情感,充分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齐白石迁居北京后,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很大,俩人常在一起切磋绘画与艺术的观点,陈师曾诗:“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从此诗中,可见二位知音、知已的深厚友谊。齐白石同时吸取吴长硕之长。他画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他画虫草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他画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俗套,极有创造精神。篆刻、书法有其独特的风格。齐白石在作画上主张,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他眼中的花、鸟、鱼、虫的特点入画,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讲: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貌。如他的作品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他在作品《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他的作品中极富寓意,耐人寻味。

齐白石把生活中感兴趣的和熟悉的一切事物统统都描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他曾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居清湘,方可空绝干古。”他还说:“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目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他在绘画的选材上,突破了单纯的民间画、学院画之间的界限,历来未有过任何画家具有他这种罕见的表现现实的热情,他将平凡、普通的事物作为表现的内容,并能将平凡的事物经过他独具匠心的创造而表现出不平凡的艺术形象展示给人们,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欣赏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始终会感到他对大

自然、人和生活的热爱,他将自己的思想与愿望全部寄托在他的创作作品之中,他所表现的对象,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也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那份激情与豪放,他的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具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纯朴的画风净化心灵。他遵循“写最熟悉”的原则,以民俗入画,歌颂劳动,表现纯朴的生活情趣。他的绘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源于生活。在《闻铃心喜图》作品中,表现他的纯朴天真的童年生活。画面上一小牧童,身系一铃铛,骑一老牛回家,画上题字:“祖母闻铃心始欢(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俟门矣),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梨锄汗满颜”。欣赏此图很感动人,让人从中感受到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和田野、泥土的芬芳。他常常把锄头、柴耙等入画,反映出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的爱,这正反映出他的崇高的思想与品德,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在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他创作构思绝秒的作品,画面中有几只蝌蚪,在潺潺的泉水中嬉戏,作者选用了隐喻手法,不直接画出青蛙而是以蝌蚪为音符以泉水为琴弦,奏出了阵阵蛙声,似乎让你看到、听到蛙声在山泉上回荡,画面中的小蝌蚪们努力着不停地向上游游去,上游有着它们的家园,他们的爸爸和妈妈。此图作者把美和联想送予观众,同时寓意着人们也应具有如此坚韧、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意志。

齐白石画的虾、蟹,更是出神入化。他画的虾、蟹活灵活现,宛如在水中,神韵充盈。为了画的逼真,他在一只大海碗里,养了几只活虾,放在案头,作画之前,去观察多时,仔细观察它们的体态、颜色、争斗的姿态,最后,再动手创作。齐白石画中的虾,结构层次清楚,他画的虾透明而有弹性,虾的触须的处理惟妙惟肖。用焦墨点睛,淡墨涂染虾身,干湿相间,在笔墨中充分体现着中国画的笔墨浓淡,墨分五色的技法与传神。

齐白石在画虾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写实、如实画来,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重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画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变化,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点水,这样的水破墨手法把虾体的“透明”感画出来,虾一下子便活灵活现在画面上。

齐白石画虾,不是从由生活中的六段照搬画纸上的是五段,这包含了一个再创造的艺术原理:五段的虾在画面的比例上合理,好看,很美。由六段转为五段虾的表现,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一种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理念。齐白石云:“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浓淡,此三变也。”他画虾几经变化,才终于达到传神逼真的境界。早期他画的虾,其质感和透明度都不强,虾的腿和须画得短而密,缺乏弹性,虾的顺序为排列状且多至八九条。后来逐步变法,为求神似,他由小号羊毫笔改用一号羊毫提笔,并一改早年画法,加大并明确了虾身的起伏变化,同时对虾的游足也一改早年繁杂的虾群,始而画游足五只,虾壳的质感和透明感加强。八十岁后他删繁就简不再画繁复的虾群,只画几只虾。变化最明显的是他把虾头前面的短须省去,仅画六条大须,他的简化画法。使得画幅的空间加大并突出虾的游动姿态。他还特别制了一支画虾须的长锋笔,这是他晚年画虾须在视觉上不同于早期的主要原因。他画虾的变化,还包括对虾节、虾钳的比例,虾足的游动变化等,他在笔法上都作了相应的改变。齐良迟曾说:“老人早年与晚年画虾有何区分,简单地说,若以电视镜头作喻,早年为虾之群体写照,晚年乃是虾之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意味着艺术的升华。”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等将齐白石晚年画虾的步繁大致总结如下:

一、用一支有尖的羊毫提笔,笔尖部分蘸淡墨,用小勺在笔头根部灌清水数滴,让清水将墨色赶往笔尖和外围,使之外浓中淡。用笔尖部分由前向后一笔画出虾枪,定下虾头的方向。然后顺势横斜着下笔,用力一顿,稍拖画出一个前尖后圆,上灰下白的锥体,接着在锥体下外侧平行并稍向外斜加中锋一笔,构成虾的头胸部。在虾的两侧加半笔,画出头部两片呈戟状的薄硬片。

二、用原笔接画虾腹,虾腹为六节,他把尾部两节合并画成一节,以中锋侧笔自上而下画出五个墨分浓淡的腹节。一至三腹节略略上翘,稍粗,且前大后小,前粗后细,笔笔不断,节节相连。四、五腹节画得较细,向下转折弯下,使整个躯体呈弧形。

三、画完最后一个腹节时,连着再拉下一尖笔画成虾尾骨,紧贴下尾骨两侧,用侧锋横撇一笔或两笔,画出虾尾的两个侧翼。上述虾身和虾尾要一气呵成,笔上水份不宜过多。

四、从头身交界处起笔画虾的前脚,用笔由实到虚向斜前方挑出,接着画五条后腿,虾后腿与虾腹要笔断意连,要表现出虾的游动的动感。

五、趁墨将干未干之际,采用破墨法画虾的胃和肠,用一支寸楷笔蘸浓墨由重到轻,由粗到细,从头部画至虾胸末端,使其自然泅干一些,浓淡相生,以增强头胸部的透明感。然后用中锋两横笔由外向里点出虾的眼睛,起笔时,略微顿一下笔横着点出。

六、接着仍用画躯干的提笔,用“铁线篆”笔法画出虾臂和虾钳。先从头部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从里向外画出虾臂第一节,然后由前向后画出向前屈伸的第二节,此两节一般等长,有钳子的一节略粗短些,一对剪子似的钳子稍向内弯,须有力度。要注意几个关节的变化,行笔迟涩凝重,笔痕要显出硬直而挺拔。

七、最后画虾须。画时行笔要自如,轻而流畅,软中带硬,体现出质感和富有弹性,仿佛一触即动。六条须的排列大致分为一对前伸,略向外弯曲,一对后甩,基本上是直线与虾身呈一定的角度,中间一对画弧线向后弯曲,与后甩的一对交叉,增强须的动感。

齐白石画中的虾,笔下有神,虾的神态活灵活现。在他刚开始画虾时,只会临摹,画的虾呆板,后来他经过自己买虾,养虾,仔细观察,写生几十年如一日,在他所表现的“虾”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他的功力与精神。超越自然,艺术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便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所在。

齐白石亦善画螃蟹,于非闇回忆道:“齐老师喜爱吃螃蟹,往往放两只螃蟹在地上或水里,看它横行觅食。蒸熟了的螃蟹,他也一样的放一两只在画桌上,前后左右地琢磨它。怎样用色彩来描写。”齐白石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在他的一幅作品《螃蟹》中,他将干、湿墨相间,将四只螃蟹的结构及动态表现出来。画面上有一个装螃蟹的草编筐,与筐相连的还有一似筐似绳的竹带子,筐绳散乱,称托出螃蟹是争脱了筐和绳的束缚,它们的姿态舒展而欢快。四只螃蟹两浓两淡,每只螃蟹形态各异,蟹的胸部不

用线条描画,而是以墨的浓淡表现,层次清楚。以简单的筐绳作背景,以简练的笔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对象,是他对生活长期的观察和体验,加之他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升华,使艺术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此画的构图大胆、极有情趣。

齐白石在绘画的创作上主张“形神兼各”,反对“只弄笔墨,不求形似”,他所创作的花鸟鱼虫,花卉果疏,甚至于山水、人物,都是他生活中观察而来的。他题“画蟹”说:“余寄萍堂后,右侧有井,井上余地,平铺秋苔,苔绿错杂,尝有蟹横行其上。余细视之,蟹行其足一举一践,其足虽多,不乱规矩,世之画此者不能知。”他题“画虾”说:“余小时尝以棉花为饵钓大虾,虾足钳其饵,钓丝起,虾随钓丝起出水,钳犹不解。只顾一食,忘其登岸矣。”生活和体验是一位艺术家保贵的财富和创作的源泉。

齐白石先生自幼生长在农村,他有着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他对花鸟草虫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对山野田间,农舍庭院的花、草、动、植物都成为他一生中的钟爱和执着的画题。他常常将粗枝大叶与工致草虫于一画,动物与植物,工笔与写意,粗与细,大与小,动与静,对比强烈而又恰到好处,他的那份天真、重心、自然、真情,不同凡俗的精神,充分展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跃然纸上。

欣赏齐白石的《叶秋蝉图》作品,从中可见一只蝉浮在树叶上像是低头食叶,神态不定。他以浓墨细笔勾画蝉的头、身、尾郜。腹尾各节形状不同,每节递次变化,以浓淡墨块区别肢体的节块,给人以立体的透视效果。他用极细的毛笔将蝉的两个翅膀的膜状涂勾出来,用较干的笔端将翅上网状纹刻画,轻而透明,随着风叶的飘动,飞动起来。画面左边题款:“太平年少字情奴。儿女旗亭斗唱酬。吟响枝高蝉翅咽。闲心比细叶纹粗。画苑前朝胜似麻。多为利禄出工华。吾今原不因供奉。怀满衰颜作匠家。(前首闲心更为诗心)。愧北先生委作细致画。取其所短苦其所难也。请正之。癸亥三月中齐璜并题记。”此情此景此图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与情绪,并从画中的题字中可见白石老人的人格和画风。

欣赏齐白石的绘画,“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笔与墨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笔下去,浓墨中有干有湿,有浓有淡,他还常常以空白布置构图。他的笔墨精简、简而不空,富有丰富的内涵。

齐白石在绘画上的用色,徐悲鸿曾评价:“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齐白石在花鸟画的表现上是赋彩艳丽。他保留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并以此树立表现的对象,如花朵、果实、鸟虫往往施以明亮饱和的色彩,使用强烈艳丽的颜色如极浓的西洋红、极纯的藤黄色等,且将赋彩直接运用在所表现的对象之中,开拓了水墨画用色的新境。在《红蓼草虫》一图中可见,此图写意以简胜繁。以赭墨、短扁笔画蚂蚱的头、颈部,拖笔画出两片长翅,勾勒出前须和腹尾部,以笔端蘸少许红色画背,用深浓的赭墨画肢足,浓墨点睛,线条坚实。将蜻蜒的造型局部细节高度概括,先墨后色,着染花青。画面虫与红蓼草相互衬托,更显生机勃勃。

齐白石在画花卉的赋彩上多以纯色平涂,大胆引进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运用“单色画法”从物象的固有色出发,选取用一种或两种颜色,借助颜色本身的浓淡变化,干湿、枯润、虚实、单笔、单色概括地表现,使色调更为纯化,使得画明丽、响亮。如画牡丹、梅花、荷花用西洋红,画葫芦、桂花、枇杷用纯黄,画蓝色牵牛花,葡萄用石青。他着色并不是简单地涂抹,而是将蘸着颜色的笔用写法画出物象的形状、特征,或点、或垛,或勾、或涂,色中见笔,墨色相溶,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齐白石在绘画上创造了独特不凡的艺术风貌,他的花鸟画法吸收徐渭等人的大写意,形象夸张,构图精简,花鸟虫草鲜活而富有生机,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其实也是画家对现实的一种态度的表达。然而在他的书法、诗歌、篆刻上更是洋溢着他对生活的执着与激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刚劲沉着,诗文,画论充分体现着他的情怀,其篆刻朴素有力。其诗、书、画、印堪称四绝。他常将诗歌、书法、篆刻融为一体,融入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使之作品更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齐白石勤奋好学,他像中国所有的书画家一样,都有一个出入古贤门庭的学书过程。他曾说:“书法得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齐白石广临碑帖,历宗何少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书、行书见长,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他一生最有成就的书体应是行书和篆书,但行书终生未脱李北海形神,篆书始终未跳出《天发神谶碑》。有的行书单字部首有郑板桥的写法。篆书用笔上,改方起为圆起,尖收为平出,转折顿挫,亦是其篆书的新路。欣赏齐白石的行书作品,形似李北海《李思训》碑,神彩飞扬,堪称精品。他曾借苏轼的话说自己“我书意造本无法”则是英雄欺人了。他自辩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象不像。”他在写书时,对古人的学习,既有着吸取外形的,也有吸取其笔墨精神的。他在书写时将笔横划向右上耸,以取气势。有时行笔,一笔代过,而大起大落的用笔,突出笔峰,意到笔到,为了营造气势,颇为率真,劲健。

综观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可见他是一位勤奋刻苦、自学成材。他根植民间的沃土,是朴实的艺术家。齐白石对于他的艺术作品,他曾诎“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画家黄宾虹对齐白石的评价“齐白石的画艺胜于书法,书法胜于篆刻,篆刻又胜于诗文。”齐白石的篆刻起步较晚。黎松庵是齐白石的诗友,也是齐白石刻印的真正启蒙者。黎薇荪曾从四川寄给齐白石丁敬、黄易两家刻印的照片。齐白石开始专拟丁黄之印。丁敬,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篆刻取法秦汉,并吸收何霞,朱简等人之长,古拗峭折,方中有圆,以切刀治印,一洗娇柔妩媚之态。黄易,篆刻曾师于丁敬,间与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淳厚渊雅,与丁敬并称为“丁黄”。齐白石由模仿丁黄入手,开阔了眼界,研习愈发刻苦。齐白石在回忆往事,曾作诗云:“谁云春梦了无痕,印见丁黄始入门(自注:余初学刊印,无所师,松庵赠以丁黄真本照片)。今日羡君赢一著,儿为博士父诗人(自注:松庵刊印,与余同学,其天资有胜于余,一日忽日:刊印你目,吾不为也,看书作诗,以乐余年。”齐白石的篆刻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治印入手,他将篆刻当作艺术化的字体,甚至以辟字、俗字入印,自我作古,这在当时一方面是受《康熙字典》之影响,而另一方面正是齐白石张扬个性,将自然、天真的民间文化气息带入其篆刻创作的一个重要体现。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变化与成熟,直接影响着他篆刻的审美取向,其篆刻不但与书画基本上是同步的发展,而且在风格上也有着高度的和谐。

齐白石大师不但在书画方面有卓越成就,而且

在篆刻艺术上也是对现代有影响的绘画篆刻大师。齐白石曾说从前我同陈师曾论印,谈得最投契,我们两人的见解完全相同。一句话概括,初学印刻,应该先讲篆法,次讲章法,再次讲刀法。篆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精确,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品格仍是算不得高的。研究篆法,可以先看《汉印分韵》、《缪篆分韵》、《说文》、《说文古籀补》等书。但要记住,一方印章,大篆小篆不能参混互用。章法就是结构,字数的安排,要调和得体。最后讲到刀法,凡笔道曲的,都得用曲笔,方的都得方,圆的都得圆。方圆笔在一印中,初学不宜兼用。汉印中偶有方圆并用,或似方非方,似圆非圆的,应到相当精熟时,才能运用。汉印年代久远,很多不完整,吾辈刻印,有时走刀破损。原可任其自然,但初学不可故意造作,及贻画虎不成之消。而最重要的,万不可死守古人成法。虽说刻印总须恪守规矩,然有心得,即宜自己创造,即使采用古人成法,也应取长弃短。我常说,秦汉人刻印,能够天趣胜人,就在于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越干古。我刻印,也不愿被古人成法所拘束,时俗以为无所本,我却觉得时人蠢的可怜。他们何不想想,秦汉人是人,我辈人也是人,我辈有了独到的地方,秦汉人假使生在今日,见了一定也要佩服的。时人不辨秦汉铜印的真假,一味的死摹,甘心自蠢,那就让他们去蠢吧!

他刻印同他写字一样,一气呵成。他写字,下笔向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也决不回刀。他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他刻正文的,随着笔势,刀向前行,或凹或凸,顺其自然,他的刻印,尽显其力,古朴而有神韵。

从齐白石的篆刻上可窥见艺术家自身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在60多岁时进行衰年变法,“十载关门始变更”,在艺术上他力排众议,勇于创新,在篆刻艺术上形成了齐派风格,即就是“阳刚美”,用刀之如用笔,自从心出,刀刀纵横奇肆,急就快率,有张有弛不加做作和修饰,以构图上的强烈疏密对比,文字排列上的恢宏跌宕,如“人长寿”印,气势顶天立地,神采飞扬。他的一方“八砚楼”斋馆印,印中下部有九笔重线,但在他的刀工下不雷同有变化,“八”字大胆留红营造印面白文的突出奇正之效果,而且他的各章印“白石”,更是奇妙的组合,留白的六个长方形口上下左右在视觉上有一种张合旋转的艺术视觉效果,而“白”字的一撇正镶在四方之中打破了这个方形的呆板,形成了向心力,虽朱文疏朗,但给人一种庄重、稳定、自信的艺术感染力。“石”字的一横一撇,都与边平行,一反孤线,一取斜白下横,可见平中见奇、静中有动之意境。在齐白石名号中有“三百石富翁”之称。由此可见,除书、画、诗之外,白石老人在篆刻艺术上所投入的精力和可下的工夫。在三百石印的创作中,咫尺千里,刚劲雄浑,纵横奇肆,不加修饰的创作过程自然形成了他被世人公认的齐派风格,在我国历史的篆刻队伍中,他是以卓越的艺术技巧,高深的美学修养和具有个性的审美情趣影响了一代印人,当今印坛上的无数传人,均是在学习欣赏他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得到他艺术的滋养,使齐白石篆刻艺术得到发扬光大。他的勇于探索,厚积薄发,纳书画诗于一体的齐派篆刻艺术,将永远是艺术的一颗璀灿明珠。

齐白石的为人、做事就像他创作的作品一样真诚而清澈。齐白石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他对自然界的山水、花、鸟、鱼、虫都充满着同情与爱心,它将生活中的感触全部表现在他所创作诗、书、画、印之中。他将平常的事、物、赋予情感,赋予物象,以某种主观意识,运用巧妙的构思立意来进行创作,使其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意趣。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无处不反映他的内心的纯真和对艺术创作的严肃和执著。在他创作的《鸭子芙蓉》图中的题款中表现出他是一位心存感恩的人,“百战诸君且止戈。请看水面芙蓉影。寄萍堂上老人并句。此幅为外人所画。吾友赵君见之其意甚喜。吾即赠之。赵君善医术。吾家人善病。年来得识赵君。家中无呻吟之声。或儿辈大病。闻赵君,即欲下床。可谓百鬼避声名。余感之非浅。持赠此幅因及之。并请世瓒仁兄论定。齐璜同客京师。此幅言赵君。此君不知何处去。予又题数十字。吾儿辈感赵君之深。因深藏之,又求予题记并题予画。癸已(己)。予年九十三,白石。在齐白石的恩师胡沁园逝世时,他为了怀念恩人曾写七言绝句十四首,诗曰:

榴花欲著荷花发,闻道乘鸾拥旆旌。

我正多忧复多病,暗风吹雨扑孤檠。

此生遗恨独心知,小住兼旬耐旧时。

书问尚呈初五日,转交犹寄石门诗。

闲随竹杖惊鱼散,静对银瓯听鸟哗。

梦也解寻行惯路,园亭池畔怯看花。

平生我最轻流俗,得谤由来公独知。

成就聪明总孤负,授书不忘耦花池。

穷来犹悔执鞭迟,白发恒饥怨阿谁。

自笑良家佳子弟,被公引诱学吟诗。

苏家席上无门下,因喜停车长者风。

难得扫除无习气,称呼随众日萍翁。

忌世疏狂死不删,素轻余子岂相关。

韶塘以外无游地,此后人谁念借山。

兴来嬉笑即挥毫,上口清茶胜浊醪。

我亦孤人无地著,纺车如海间几号。

诸候宾客旧相违,四十离乡归复归。

一事对公真不愧,散人长揖未为非。

初逢事若乍同欢,兴极看梅雪不寒。

一瞬卅年我亦老,残躯六月怯衣单。

往迎车使礼荒唐,喜得春风度草堂。

五百年来无此客,入门先问读书房。

老来不足是吟哦,百事心灰两鬓皤,

青案乌丝遗稿在,好诗应有鬼神呵。

廿七读书年已中,顾余流亚蠹鱼虫。

先生去矣休欢喜,懒也无人管阿侬。

学书乖忌能精骂,作画新奇便誉词。

惟有暮年恩拜厚,半为知已半为师。

齐白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心存感恩,注重真情,回报社会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将中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他的艺术与思想将深深印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推荐访问:齐白石 国画 大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