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浅析我国当前就业及林业发展对浅析我国当前就业及林业发展对

浅析我国当前就业及林业发展对浅析我国当前就业及林业发展对

时间:2022-05-28 19:35:08 浏览次数:

【摘 要】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在我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状况的描述,分析出当前我国就业的特点及严峻形势。通过对近些年林业产业发展的分析,简单论证了林业发展对提高就业方面的潜力,并结合现实提出了当前林业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林业;就业;发展;政策

市场经济国家都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诱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从近期看,实现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关键意义。从远期看,实现占世界四分之一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具有特殊意义。二十一世纪前期,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需求,满足广大劳动者参与劳动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愿望,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将失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1]。

1 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就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2.3亿个就业岗位。2007年,我国就业人员达到7.7亿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9亿人。二是私营和个体经济成为城乡最主要的就业载体。“九五”期间,私营、个体经济吸收的劳动力已超过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总和。近年来新增的从业人员85%以上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从1978年至2007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所占的所有城镇人口就业比重由78.3%下降到21.9%。2007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549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7.1%。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2007年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已达603万户,从业人员4581万人[2]。三是城镇和第三产业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平均1000万人,而农村新增就业人员则持续下降。同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呈递减趋势。1991年到2007年平均每年净减少439万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398万人,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加761万人,第三产业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载体。四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向多元化、非农化和流动性趋势发展。2006年农业部预测当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数为1.149亿人。五是就业结构优化,逐步升级。从业人员逐步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过大,劳动力基数大,进入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处于高峰期,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或隐性失业。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能达到的生产率低于其潜在生产率状态下的失业。许多学者通过各种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率。我国农村没有公开的失业统计,但却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有学者对1996年到2005年的农村隐性失业的推算,我国农村隐性失业平均人口为1.03亿,占农业就业人口总数的21.05%[3]。

1.2 公有部门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专家对公有部门处在在职失业状态的隐性失业人员的估计有两个数字,一个是约占职工总数的1/5,一个是约占职工总数的1/3。2007年全国国有职工为6424万人,城镇集体职工718万人,总计7142万人。按1/5计算,隐性失业人员约为1428.4万人;按1/3计算,隐性失业人员约为2380.7万人。

1.3 城镇显性失业人员逐步上升。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2003年登记失业为800万人, 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为830万人。

1.4 全国每年将新增大量就业人口。“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将达到5000万人[4],“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需求量,如果按照“十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0.11测算,年均经济增长为10%,那么年增加就业岗位只有800万左右,5年只有4000万人就业,产生1000万人的缺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失业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后备,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配置效率,以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过高的失业率则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危害。首先,失业对失业者本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收入损失。据介绍,在美国,失业是仅次于配偶死亡和入狱引起人的紧张感的事件。失业率过高导致人的精神压力过大,造成失业者及相关人员对社会不满,危及社会治安、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失业率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三,失业率过高,过多的劳动者收入剧减,会导致社会购买力不足,市场疲软,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其四,失业率过高影响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进而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其五,失业率过高,不仅造成劳动力本身的浪费,也是劳动力全部生育、生活、教育费用的浪费。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要素,因而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就是社会的最大浪费。其六,失业率过高,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书中说,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会减少4%。因此,必须针对就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避免因失业率过高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过去,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问题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向工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因而提出了多元城镇化、农民转市民、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战略。这些战略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应当加速推进的方向。但是,在加速这一历史进程的同时,不能忽视以下几个客观因素:一是我国城镇就业压力已经很大。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过大,特别是第二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导致长期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求。二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性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受到影响。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城镇下岗人员技能单一。据统计,2001年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仅占13.6%,文盲半文盲约占7.4%。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现代产业就业的要求。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就业比重急剧下降,从1978年的70.7%下降到2007年的40.8%,大大超过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下降速度。同时,农村仍然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不仅要创造城镇就业机会,也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进一步寻找农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就业潜力。这不仅是发展小城镇战略的一个条件,也是当前和长远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我国十分薄弱而又具有巨大经济潜力和市场空间的林业,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应当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战略选择。

2 林业发展及就业潜力

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增长,对就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我国现有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就业贡献达到138万人。然而,林业建设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极为薄弱的环节,森林覆盖率低,林地利用率低,森林质量低,发展林业的经济潜力巨大,就业潜力巨大。

2.1 林业用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我国山地面积占国上面积的68%,沙区占17%。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7亿hm2,其中林地面积1.59亿hm2,利用率为57%,尚有约1亿hm2利用不充分或未利用。另外,全国还有5333万hm2可治理的沙地,两者合计尚有1.53亿hm2可利用的土地。根据林业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就业岗位83万余个,其中一次性安置就业人员达11.4万人(数据来源:林业统计年鉴2008)。

2.2 物种资源利用的潜力。我国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动植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约3万余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0.5%,有脊椎动物4400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人类的吃穿用都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己开发利用的树种达1000多种,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有的被称为“液态黄金”、“铁杆庄稼”、“绿色油库”。银杏叶提取的黄酮和红豆杉提取的紫杉醇已高于黄金的价值。对每种现有经济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可以形成新的产业,从而创造一系列的就业岗位。

2.3 林业产业开发的潜力。林业产业开发,不仅是造林、营林、木材生产和加工,还包括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花卉和竹产业,等等。既包括第一产业,也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既适合农村开发,也适合城镇开发。例如,生态旅游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前景十分广阔。2007年,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2151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处,全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2.47亿人次,占当年旅游人数的15%,同比2006年增长15.96%。森林旅游及休闲服务业产值达到559.4亿元,同比增长51.99%,占林业第三产业的58.68%,直接旅游收入近158亿元,创造综合产值近1200亿元,直接吸纳各种就业人员60余万个,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近12万人,其中导游1万余人[5]。又如我国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年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被誉为竹子王国。目前,竹产业已发展成为与全球25亿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全球竹产品年贸易额已超过85亿美元,而我国年出口创汇仅3亿美元,与竹子王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再如花卉业已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资料统计,20世纪50年代全球花卉贸易额约为30亿美元,1985年为150亿美元,1990年为350亿美元,1995年达680亿美元,2000年全球花卉产值已超过2000亿美元。我国1999年花卉销售额540亿元,出口2.6亿美元。我国有悠久的花卉栽培史,品种丰富,开发和就业潜力巨大。

2.4 林产品市场的潜力。目前,我国已由短缺经济时代进入过剩经济时代,70%的产品过剩,所以我国政府采取措施扩大内需。而林产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很大的潜力。从国内市场看,木材产品严重短缺。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木浆、木浆纸、原术、锯材、胶合板等林产品进口呈快速增长之势。2007年进口量折合原木达16118.87万m3。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木材仅为0.26m3,而世界人均消耗木材为0.65m3(其中发展中国家为0.46m3,发达国家为1.16m3)。如果我国人均木材消费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增加木材产量5.6亿m3,约为我国现有木材产量的8倍,国内市场空间很大。从国际市场看,世界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而木材消耗量呈增长趋势。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每年平均减少940万公顷,木材消耗量增加了36%。同时,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保护森林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国家开始限制木材生产和出口,木材将日益紧缺,国际市场的空间也很大。

从理论上分析,发展林业有着巨大的开发和就业潜力;从现实看,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各国,都证实了林业经济的潜力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从世界看,一些发达国家仍把林业当作主导产业,并以此推动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扩大城乡就业。许多城市居民及农村居民经营林业,不仅为一些城乡居民提供了收入保障,还使小城镇和农村形成优美的生态环境。加拿大林产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林产品出口额已经超过农业、渔业、矿产和能源的出口总额之和,成为全国第一创汇产业,林业为全国提供了16.7%的就业机会。芬兰国土面积仅33.8万km2,约500万人,其中林业从业人员80万人,每6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林业。瑞典林业是全国的主要产业和第一创汇产业,森林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值的8%,林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7%,有25万人直接从事林业工作,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从总体上看,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林业不仅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安置大量人员就业,而且能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战略选择。

3 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消除非公有制林业进入林业领域的壁垒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林业和集体林业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严重滞后,其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解决就业问题十分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大显身手的领域,也是城镇劳动力特别是县、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重要领域。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思想障碍和体制惯性,尚未形成一个有利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环境。诸如上地使用权流转不畅、获取林业建设资金和贷款渠道不畅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消除陈旧观念,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作为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农村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其次,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消除非公有制林业进入林业领域的碍,切实做好林权改革工作。形成国有林业、集体林业、非公有制林业一视同仁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再次,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保护其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2 切实减轻林业税费负担

林业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影响林业经营者收入最终影响人们投身造林绿化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南方林区,每销售1m3木材,税费负担一般都达50%以上,有的地方高达70%,加上经营成本,广大林业经营者基本上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造成许多农户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农村造林。林业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不仅对林业实行免税和低税政策,而且对林业实行补贴政策,如欧盟对造林补助款占造林费用的70%,日本为50%,美国也达到了40%。发展林业,对我国更具有改善生态、扩大就业、消除农村贫困的特殊意义,应当下决心实施林业税改革,对原木产品实行免税政策,对林产品加工实行低税政策。

3.3 赋予私有林经营自主权

目前,私有林经营者拥有造林绿化、保护森林的自主权,而采伐利用自主权却很难实现。从保护森林的角度对森林实行严格的限额采伐制度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对自筹资金和贷款造林的经营者,采伐利用权限制过死,造成经营者难以实现其经济利益,也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无法实现经营的良性循环。当前一些造林大户拥有巨额林木资产却负债累累,这种现象极不正常,应当尽快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消除造林越多包袱越重的恶性循环。

3.4 鼓励商品林加工增值

没有效益的林业,是没有活力的林业。林产品加工增值是商品林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拉动林业发展的动力。过去无林少林的平原地区,林地面积之所以迅速扩大,除了人们看到森林对保护农业的生态效益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了加工增值。

3.5 加强林业技术培训

缺乏先进实用的林业技术,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投身林业建设、影响林业经营成效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各地林业部门特别是县林业局、乡镇林业工作站应加强林业经营者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下转第65页)

(上接第75页)[1]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J].中国劳动保障,2004(6).

[2]2007-2008年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

[3]金三宝,雷平.关注农村失业问题尤其要重视隐性失业[J]. 职业圈,2007(23).

[4]“十一五”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达5000万[J].劳动保障世界,2007(7).

[5]《中国林业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08.

[6]当前林业系统的劳动就业形势及对策[J].中国林业,1995(8).

[7]潘晨光,王翠槐.我国林业行业再就业的途径与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

[8]封加平.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项战略选择:试论林业的就业潜力[J].林业经济,2002(10).

[9]姚昌恬.协调三大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 保障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08年全国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林业建设,2008(1).

[10]刘建杰,于百川.2004年全国林业建设与发展总体情况报告[J].绿色中国,2005(12).

[责任编辑:常鹏飞]

推荐访问:浅析 林业 就业 我国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