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建议

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建议

时间:2022-05-21 09:05:03 浏览次数:

提要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范围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和分类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出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理解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是了解现代服务业或服务部门的分类和演变。典型的服务业分类大致有两种:一种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另一种将服务业划分为四部分。前一种分类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和沃克在其名著《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及影响》中的分类,他们从服务的对象出发,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为社会服务的政府(社会)服务业;后一种分类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中的分类,他们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生产者服务业(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按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服务业的四大部门是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分配服务业以及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如果将四分法的前两类合并起来,那么这两种分类方法大体是一致的。要指出的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迄今为止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分类都与理论定义不完全吻合,这反映出统计标准和理论定义的不同步。特别是消费者服务和生产者服务经常有交叉重合,比如金融统计中既有个人存款数据,也有企业存款数据,不可能完全隔离;餐饮消费如果是为商务人士服务,则为生产性服务,如果是为一般人士服务,则为消费性服务。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制造业环节之中。以营销策划、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可以分为: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三个类别。根据1984年日本通产省《关于制造业软化的调查》,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除制造环节以外,共存在财务会计、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机械修理等19项职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外部倾向。企业逐渐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在外部市场上购买专业化服务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从时间上看,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也就是说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地依靠服务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制造业生产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服务产品,产品的价值有七到八成来自于服务。如当今汽车产业的利润分配,整车制造只占20%,零部件生产占20%,而设计、研发及售后服务却占了60%。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和经济总体水平,如美国1972~1986年经济增长率约为2.6%,同期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率约为3.0%。这是因为现代经济单纯依靠扩大加工制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制造环节的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高资源、高能耗传统制造业已逐渐被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摒弃。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润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中间环节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中占比更高,因而发展更快。

第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正式就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如1929年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约为55.13%,发展到1985年约为整个经济的70.48%,大约增长了27.8%;而同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从5.85%上升至14.80%,大约增长了153%。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就业的性别平等。在生产性服务部门,工作机会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高技术、知识密集的专业工作(如金融、保险及房地产等行业),因而性别的天然影响大为减少,这促进了女性及年轻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升。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为工农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思路

相对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国内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门研究要晚得多。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生产性服务业受到重视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因此,对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思路的研究,在总体上仍然比较少见。所以,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探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路,仍是至关重要的。

(一)从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选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定位。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上必须跳出就生产性服务业谈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维定势,基于当前和中长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变化,切实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推进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依据其需求和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实际功能,选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定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只是手段;借此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增强我国制造业乃至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目标。如果偏离于这个目标,片面追求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脱离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需求。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选择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时,必须牢记这一点。

(二)将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服务业业态创新放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先地位。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注意规模、比重等数量指标的增加是重要的。但是,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必须把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服务业业态的创新,放在发展生产服务业的优先地位,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组织模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再造和超市、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等服务业业态的创新及现代营销方式的应用。只有这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从产业导向功能导向的转变,真正强化对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引领、支撑和带动能力。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和层级式发展。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存在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但是,这并非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区域自成体系、自给自足的发展思路。因为,一方面国家和国家内部的特定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开放度不同,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另一方面特定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仅受制于该地区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还受到服务业发展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周边大城市服务业辐射能力的影响。在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往往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越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越是规模、品牌效应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往往越容易集中在世界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反之,则越是倾向于集中在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因此,按照不同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往往呈现有规律的层级式分布现象。笼统地要求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只会束缚甚至禁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其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妨碍更大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四)完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社会环境,强化其发展的人力资本支撑。服务业由于其产品无形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经验品特征。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运行环境的要求,远比制造业为高。为了改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社会环境,要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督促生产性服务业乃至制造业企业提高诚信水平;要在加强社会信用意识宣传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评级体系;要加强社会信用监管和立法执法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对违约处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还要通过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创业投资制度等措施,健全鼓励自主创新、弘扬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在人才。越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越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情况越是如此。要结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造性地完善人才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通过改善人才的开发利用环境,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面向国内外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空间集聚,发挥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要强化竞争原则,从战略的高度,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地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系统的改革,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动态地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要在加强财政支持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要适应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加快培养专业性、复合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

推荐访问:服务业 对策 建议 我国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