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新世纪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行的探讨

新世纪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行的探讨

时间:2022-03-14 10:32:45 浏览次数:

[摘要] 新世纪,学校体育场馆规模宏伟、功能多元,因此,给场馆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题对高校场馆的资源状况、教学情况和开发状况做出相关分析, 探讨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高校场馆管理模式运行

1 前言

新世纪的高校场地宽阔,建筑规模宏伟,师生员工数量众多,尤其是体育场馆,规模日趋渐大,功能日趋多元,因此,给场馆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它不仅要完成体育教学、训练任务,安排师生员工的课余活动锻炼,而且在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开展的今天,还要承担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及国内、国际的大型赛事等任务。现在,随着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场馆应该针对自己体育场馆的资源状况、教学情况及开发状况做出相关分析,对场馆的管理工作及其模式进行探讨,以求在今后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有所助益。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上海高校的体育场馆。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场馆管理的著作和论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的设计和论证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专家访谈法:咨询和访问了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及场馆管理人员等。

实地考察法:实地参观和走访了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的听取了有关负责人对体育场馆建设、利用及管理情况的介绍。

问卷调查法:对上海高校学生、教师、职工、周边社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际场馆管理和运行的情况。

3 新世纪高校体育场馆的特点

新世纪高校体育场馆的特点是数量多,面积大,种类比较齐全。以上海大学和交通大学为例,他们的校舍占地面积宽广,校区比较分散,都是由新、老校区组成,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的场馆和其中的设施:

两个学校如此大规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无论在上海地区还是全国高校中都名列前茅,从表中和实际调查情况可以看出两所大学在场馆建设方面都有着优势,整齐划一,气势雄伟,而交通大学的内部结构配置较为合理,具有多功能用途。

4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对象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是以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仅靠内部师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扩大服务对象,广泛接纳社会人士,才能有较好的收益,关注群众的需求,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它服务的对象有:

在校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层面,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期,对体育活动都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这其中又有着区别:男学生注重群体参与和力量方面的练习,女生则喜欢一二结伴参加韵律和重塑形体的练习。

教职员工。高校的教职员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他们大都具有高等学历,事业繁忙,比其他社会成员更需要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放松心情,达到精神和身体双方面的满足。

周边社区人员。这部分人的数量和素质与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人口越密集地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多;周边人文环境越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的素质越高。此外,场馆设施的好坏、收费的高低、宣传力度也是吸引他们参加活动的重要因素。

企事业单位和各项赛事的主办等社会团体活动。这些比赛有的是上级指定,有的是受学校声誉影响或受先进的场馆吸引,有的是因领导者的人际关系等等。

5 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形式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分为无偿和有偿两种服务。

无偿服务:篮球、排球。

有偿服务:足球、网球、游泳、健身、乒乓球、羽毛球、大型赛事使用场馆。

由于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无偿开放的比例最高,学校多为全民健身服务,免费开放场地,增强社会效益。在场馆中,足球、网球、游泳、器械健身、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投资金额巨大,资源明显短缺,又是群众比较喜爱的,消费市场稳定。拥有这类场馆的学校多能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进行有偿开放,既满足社会需要,又能增加一定收入补充学校经费,实现场馆经营的良性循环。

6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国家赋予的任务,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不可能转变为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体育经营实体。但同时由于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费用昂贵,在高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有必须走“以馆养馆”之路。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场馆的本质是公益性的,但其管理手段是多样化的,尤其是市场化,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模式必然多种多样。而且,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实行对外开放、进行经营管理和有偿服务的高校越来越多。我们调查了上海市12所高校,对于他们的场馆开放情况作了比较:场馆不对外开放的高校占17%;对外开放的场馆占83%,其中60%场馆由体育部管理,40%由学校直接管理。

所谓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和样式。目前我国学校的体育场馆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更缺乏政府法规的保护和支持,整体管理处于一种自发的低水平、低效率的运行状态。管理方式繁杂,有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学校专门机构管理、单位间协作管理、个人承包管理、租赁或全物业管理等,此外,还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混合的情况,如专门机构管理中有个人承包经营等。在以上各种管理方式中,以体育部集体管理的方式最为多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他形式的管理方式所占比重正在逐渐增多。但是每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的优缺点:

体育部门集体管理。体育部拥有各方面的专业教师,有着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等的工作经验,还了解校内师生、校外群众的活动需要,对于体育运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国际、国内的体育形势有着深入研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裁判能力、组织能力。对于场馆管理工作比较熟悉,他们管理场馆有利于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方面各部门衔接流通能够顺畅。但体育工作者一般为兼职的场馆管理者,对于管理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容易造成教学分心,影响教学质量。

学校专门机构管理。他们的成员结构基本由技术人员组成,是高校体育场馆具体工作的主要操作人员,都具有相应的技术工种等级,对于场馆内复杂的机器设备十分了解。但是这些技术工种等级和他们所从事的体育场馆管理工作是不相适应的。尤其在大型高校中,不仅要能够管理好场馆,还要及时了解师生和校内外群众的需求,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创造一流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以及承办各项比赛等,而他们的学历、专业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与一流的体育设施是非常不相称的。

租赁或全物业管理。这是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由专业的管理人员组成,具有管理方面的相关学历,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尚可,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合理的开发,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但另一方面他们要了解学校教学情况,在保证校内体育任务的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利用空余时间接待社会团体和个人,避免造成使用时间的冲突。做到校内校外兼顾,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衡量学校的社会效益,能够融入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

单位间协作管理。实行的学校不多见,由学校内部人员组成,结构复杂,权责不清,故采纳的较少。

个人承包管理。由社会人员承包,这种小范围的经营方式一般不会单独存在,总是依附于其他管理方式,补充其他管理方式的不足。

7 结论

7.1高校场馆建设的不合理

我国目前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上存在着贪大求全的落后意识,多是为国内外竞赛活动而建造的,除了每年有限几次比赛活动外均闲置不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为大众提供的练习场馆太少,造成供需之间的矛盾,尤其在一些稀缺性的项目中存在问题更多。例如,上海大学有着宏伟的体育馆和训练馆,但是实际上课所需的室内教室不多,有5块田径场而没有一条室内跑道等等,场馆建设的弊端由此可见,因而,给管理开发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7.2高校场馆管理观念简单化

体育场馆从设计建设到管理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由专业人才经营管理,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潜力,也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各项资源配置。而有些领导把这个问题简单化,认为场馆设施管理只要能保证上课,管理好机器设备,再租些摊位出去就可以了。他们缺乏对场馆专业开发的知识,不会综合利用场馆资源,开发性地创造使用价值,管理观念落后,因此大大降低了场馆的使用率。

7.3高校场馆经营开发落后

学校的场馆、设施、教师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营和有偿服务的面不宽,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网络。锻炼的组织形式刻板,要么和上课一样,要么进场馆自行练习,很少有社团组织、俱乐部制或会员制的灵活的形式;锻炼内容不丰富,依旧是传统的锻炼项目如篮、排、足、乒、羽等项目,新时代崇尚的新颖的体育项目体现很少如直排轮、越野、射击、空手道、壁球、瑜珈等。`馆内的设施配置也是以竞技训练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和群众的需求为主,如健身房内器材很多,但多以力量、肌肉训练为主,受教师学生欢迎的健身器材如跑步器、骑车机不多。

8 建议

同学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各种模式孰优孰劣最终体现在管理效益的高低上,这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加以衡量。高校体育场馆的本质是公益性的,这决定了它以社会效益为重兼顾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表现为:

8.1首先,它必须完成最基本的学校任务,教学、训练、课外活动、比赛;保证校内教职员工的健身活动,特别是体育教职工的业务锻炼活动;对周边社区和社会各界开放,进行经营活动,弥补体育经费不足;和学校各部门能够协调合作,特别是和体育部能相处融洽,还有学校的保卫处、宣传部等等,保证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8.2其次,吸引专业的场馆管理人才,组建专业管理机构,对学校的场馆设施重新组合,开发性的经营场馆。现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对运动有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管理组织能够为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开展小型、多样化的锻炼形式,如设立体育指导员、租赁场馆聘请外教老师、形成俱乐部、缔结各类社团等,丰富锻炼内容,尤其对于新兴项目的大力开展,采用低价位高质量的服务,激发师生和群众的锻炼兴趣,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使它真正意义上成为人们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不是摆在那儿沦为学校的附属装饰品。体育场馆的良性运作,实现了全民健身的体育目的,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亮点。

8.3再次,良好的体育场馆管理机构必须了解体育政策和发展形势,熟悉体育的运作规律,有体育方面过硬的人脉关系,能够为学校争办到大型赛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效益,更能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通过举办大赛的窗口,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学校的风采,推销学校的品牌效应,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8.4现在许多学校选择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效果不同。例如,上海大学在管理场馆方面成立了专门性的管理机构:体育中心,把拥有场馆使用权的体育部和拥有管理权的体育中心一分为二,优点是两者一个管教学,一个管理场馆后勤,各司其责,泾渭分明。缺点是由于利益和目标的不一致性,导致在工作中衔接不畅,矛盾重重,遇见问题相互推诿。

如果换一种模式,聘请专门团体如在特殊地方如机器复杂、运作专业水平高的地方进行管理;在特殊时间如大型赛事举办,成立专门机构开发资源,完善操作,扩大影响力,聘请的团体对体育学院负责,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可避免矛盾,完善工作的进行。

交大学校的体育部全权委托物业公司管理新校区的光明体育场,对体育部负责,其他则由体育部自行管理。他们采用团学分制管理模式,成立新的体育协会,开展多层面、多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举办的各类活动近80项,从制定规程到宣传发动,从组织编排到临场执法,从名次确定到颁奖活动乃至场地器材的准备等等所有的工作都由下属协会的同学来完成。不但满足学生的课外需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弘扬了体育文化,使体育活动成为全面拓展学生素质的平台。

这样,把使用和管理场馆不是机械地隔离,而是有机的结合,既不影响教学,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更能利用社会力量和学生团体,对场馆的管理和学校的育体工作的发展整和资源综合进行开发利用,建设人们乐于运动、健身、休闲、娱乐、集会的一流场所。体育教师应自尊自爱,提高素养,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积极出谋划策,寻求更好的方式和内容满足群众的需求,让他们乐于锻炼,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融入整个校园文化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韩海军等.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成都体育学报,2002,(2).

[2]赵文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探索.南京体院学报,2003,(12).

[3]张大超等.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比较.体育学刊.

[4]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山东体育科技,2000,(12).

推荐访问:新世纪 体育场馆 探讨 运行 高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