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回文辞格研究综述

回文辞格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23 13:50:02 浏览次数:

摘 要:回文这一辞格在修辞格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国内对于这一辞格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现阶段对于回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古诗词中的回文研究、英汉回文的比较研究、回文与回环的比较研究、回文对联研究。

关键词:回文;回环;研究综述

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把语词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光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确实,修辞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很难想象,没有修辞格存在的文学作品是多么的虚无,空洞。随着时代的发展,修辞格不断涌现,就目前修辞学的研究来看,认为可以独立成立的已总结出一百多种。其中,使用比例呈现不同,本文将谈到的“回文”属于出现比例较小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其正走向衰退。

一、古诗词中的回文研究

刘华民在《宋代杂体词综论》中将宋代杂体词运用的多种辞格进行单独阐述,认为宋代回文词多数是上下句之间回文(双句回复式),如晁端礼[菩萨蛮]:卷帘风入双双燕, 燕双双入风帘卷。明月晓啼莺,莺啼晓月明。断肠空望远,远望空肠断。楼上几多愁, 愁多几上楼。也有一些是上下片之间回文(本篇回复式),即下片为上片的倒读回文,如苏轼[西江月·咏梅]: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以上回文词都是“已回型”,即表面已见回复文字,还有所谓“待回型”,表面不见回复文字,回文须待读者倒读方可见得,如王齐愈[虞美人·寄情] , 郭世模[瑞鹧鸪·席上]。另外,其文章中特别指出,宋代回文词多四季联章组词, 如苏轼有“回文春闺怨”、“回文夏闺怨”、“回文秋闺怨”、“回文冬闺怨”组词,刘焘、赵子崧、鉴堂等都有“四时四首”回文组词,王齐愈则一次“戏成六首”[菩萨蛮]回文词。

时国强的《论汉魏六朝的杂体诗》中提出当时的杂体诗除了利用汉字的字形字音来组合诗篇之外,一些杂体诗还充分利用字义来结构诗篇,形成趣味盎然的作品。如回文诗,盘中诗、反覆诗等。回文,倒读亦成文。

二、英汉回文的异同研究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回文这一辞格,所以对英汉回文的比较研究成为了许多学者争相研究的方向。其中,刘英凯先生在《英汉回文、回环辞格杂考》中提出汉语的回文与英语的Palindorme有同又有异。说“有同”,是因为汉语的回文,依照《辞源》定义是“诗词字句回环往返都成意可诵的叫回文”。可见汉语回文同英语的Palindorme都既可顺读又可回环往返地倒读,即都可逆向重复,都是利用排列次序相反形成形式上的回环往复。因此,回文与Palindorme互译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二者也有不同:英语的回文(Palindorme)顺读倒读皆相同,而汉语的回文诗词句却是:虽然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但是所得的诗词字句却大多不同,意义也大多不同。

花萌在《英汉回文对比研究》中的前两部分从定义和结构分类两个层面分别对汉语回文和英语回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从汉语回文比英语回文更易形成方面入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了三个主要原因,并从中得出了一个还不算成熟的结论(只是从传统语言学的句法结构上进行了分析,类的认知等因素对回文的翻译的影响没有涉及):回文格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译的。可以说回文和诗歌一样是在翻译过程中丢失的东西。了解英汉回文之间的差异,可以使双语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深入理解并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陈祥梁还从英汉语言回文使用的心理学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双方语言的使用者都在努力挖掘、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他们在语言文学的创作中找到了共同点并加以发挥、完善,于是就产生了双方语言中的这种共有的修辞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瞬间的审美感受都是以人类几千年的审美实践和个人有生以来的审美活动为基础的。渗透在每个鉴赏主体上的民族欣赏习惯正是在这一民族世世代代的审美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从回文能被两种语言的读者接受并得以流传这点看,回文是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英汉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三、回文对联研究

回文联,又称“倒顺联”、“卷帘对”,即上下联皆可倒读成文的对联,所谓“联成可倒读,倒读可成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中的一朵奇葩。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沈田文在《奇情妙趣回文联》中这样写道,回文联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联顺读倒读同为一联。如“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顺读倒读意思一样。另一种是上下联倒读后便组成新的一副对联。如“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通过倒读便成“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这意思就和原联意思不大一样了。再如“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通过倒读后则成:“清波石眼泉眼巷,小径松门寺对桥。”字面虽没有变化,但内容却翻新了。

李铁范、王宇泉针对红楼梦中的对联进行了详尽的修辞分析,其中谈到了回文的部分,认为回文是利用词序的往复以表达事物间有机联系的一种艺术手法,不仅诗文印章常见,对联中也常见。对联中的回文有自己的特色,有在两联之间往复的,有在一联内往复的。第一回中太虚幻境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以看作运用了回文的手法,上联以“时”为中心,“真”“真”与“假”“假”对称,下联以“处”为中心,“无”“无”与“有”“有”对称。顺读反读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设计精巧,令人叫绝。

四、回文与回环的比较研究

由于回文与回环这两个修辞格在表现方式上有许多相近性,有学者认为汉语回环自回文发展而来,只是回文的高级形式,是同一辞格。如刘英凯先生在文章《汉英“回环”修辞格 探微》中提出:“回环”是由“回文”发展而成的。所以,“回环”,仍有人称之为“回文”。所谓“回文”就是刻意追求字序的回绕使同一语句可顺读,也可倒读的辞格。他认为所谓“回环”,依据《辞海》的定义,即修辞格之一,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如‘重重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绕青山’、‘骄傲不进步,进步不骄傲。“回环”的特点是:相同的或相似的,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词语、短语等前后相撰,前句的尾部成为后句 的百部,后句的尾部成为前句的首部。其格式是AB→BA:重重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绕青山。而针对回环与回文,许多学者提出不同观点:骆小所在其《现代修辞学》中明确指出:有的把回环叫做回文,把回文叫做回环,认为这是一种辞格两种不同的叫法。其实,虽然这两种都是利用回环往复来增强修辞效果,但是,它们是有较大区别的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学者许皓光认为回环是两句首尾相回,回文是语句中字字均可回读,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因为它们 在构成形式、语句数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在构成形式上 的不同点:回环,只求第一句的尾用于第二句的头,第二句的尾用上第一句的头,即构成A一~B,B一~A的格局( A代表第一句的头,B代表第一句的尾)。其中的A和B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还可以是一个短语;而中间的部分不论。回文,必求一个句子中 的每个文字倒读时仍然成句。(2)在语句数量上的不同点:回环,要求必须由两个句子,(有时也可以是两个段落)构成循环往复的形式;如果出现了多个句子(或多个段落),则要求保 持从前至后相临的每两个句子(或两个段落)构成首尾相回的格局。回文,要求每个句子内部 的所有文字都能回读,即可以字字倒读,因此,其语句的数量不受限制,而且多数情况下,不将倒读的语句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辨读。(3)在表达意义上的不同点:回环,语句间的意义 多为表达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排斥的辩证关系,以向读者揭示某种事理,可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甚至给人以启迪。回文,上下两句之间可以不发生辩证的关系,全文旨在构成一种形式美,是作者刻意追求做作出来的效果。(4)在同顶真(顶针)的联系上不同:回环,最易同顶真(或叫顶针)发生纠葛,因此许多教科书上都要用专门的文字对它们作出区分。而回文同顶真之间完全没有联系之处。

武金凤,张敬华的《是回文还是回环?》中通过对比英语修辞格回文、回环的语法和词义特点,确定以字母或词为单位、词的正读反读皆成语义的回文修辞格的特点;确定以相同相似的词或由相同词根组成的词及词义相反的词循环往复、首尾呼应所构成的回环修辞格的特点。另一学者徐远水也认为“回环”和“回文”这两个辞格虽有相似之处,但不能混为一谈,这两者在特点、形式、功能等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应将它们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1] 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2).

[2]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08).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4] 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5] 刘园园.中英文回文的差异与应用[J].海外英语.2013(09).

[6] 时国强.论汉魏六朝的杂体诗[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7] 刘华民.宋代杂体词综论[J].常熟高专学报.2004(01).

[8] 刘英凯.汉英“回环”修辞格微探[J].现代汉语.1991(03).

[9] 李铁范,王宇泉.《红楼梦》对联的修辞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10] 刘英凯.英汉回文、回环辞格杂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08).

[11] 徐远水.两种辞格应加区分——谈回环与回文[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12] 花萌.英汉回文对比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9).

[13] 沈文田.奇情妙趣回文联[J].语林趣谈.2006(03).

[14] 武金凤,张敬华.是回文还是回环?[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15] 许皓光.回环应别于回文[J].辽宁大学学报.1996(03).

[16] 周双娥,陈迪春.英汉回文格赏析及其可译性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03).

[17] 邓万勇.英语反拼词的研究与应用[J].外语学刊.2001(03).

[18] 陈祥梁.英汉语言中的回文[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

[19] 张明华.英汉辞格异同微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20] 王金安.英汉回环修辞格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推荐访问:回文 综述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