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2-04-07 11:25:59 浏览次数: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所以必须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基础理论、影响因素、评价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观点和研究进行综述和简要的评价,并探讨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培育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最终用于指导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实践。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基础理论;影响因素;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The Review on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of Both Native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BO Xiang-ping, YI Yin-f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With the more and mor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search on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by the political, business and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comments on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views in terms of definition,fundamental theory, influencing factors,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both native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t studies the trend in this are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enterprises to foster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Key words:definition of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fundamental theory;factors; evaluation

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环境的动态变化,也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自1960年Stephen H.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及企业竞争力以来,企业竞争力已成为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竞争力理论逐步形成,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学者们对企业改革理论的研究而产生。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性研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全面、系统地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还较少。从概念界定、基础理论、影响因素、企业竞争力评价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于深入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把握企业竞争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向,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育和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形态之一,对企业竞争力概念进行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迄今为止,在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上仍未达成一致。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以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竞争力的内涵,有的放矢地培养竞争力。

(一) 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界定

竞争力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定义企业竞争力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即企业竞争力只有通过其在市场上的表现,通过与其他企业的比较衡量才能体现出来。世界经济论坛(1994)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 1]。 菲力浦·科特勒认为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 2]。此外,张志强,吴建中(1999)得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比较生产力这一结论[ 3]。但是,单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只侧重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分析,往往忽略了企业打造自身内力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 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角度界定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将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的能力,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义,突出了企业内部自身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C.K.Prahalad 和 G.Hamel(1990)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4]。曹建海(2000)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 5]。强调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在竞争中的作用,侧重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使部分企业看不到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企业盲目自大,躺在资源的优势上睡大觉,最终丧失竞争优势。

(三) 从综合概括分析的角度界定

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条件,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影响着企业资源、能力的发挥。因此,界定企业竞争力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韩中和(2000)认为,企业竞争力是面向市场和顾客,合理地运用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 6]。胡大立(2001)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企业通过自身要素的优化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有限的市场资源配置中占有相对优势,进而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 7]

除以上观点之外,还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竞争力,如Michael E.Porter将企业竞争力归结或等同于企业的竞争优势[ 8]。傅贤治(2001)从消费者价值的角度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实力的消费者价值体现。也有学者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融合,试图为企业竞争力这一概念找到一个可接受的代表性观点,如金碚(2003)将企业竞争力归纳为,在竞争形式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性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9]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较复杂的概念,企业内部自身资源和能力以及企业外部竞争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及其强弱,因此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忽视任一方面。此外,企业竞争力最终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能否具备满足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对企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和内在能力以及与外部竞争环境的交互作用,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二、 企业竞争力理论

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揭示竞争力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学术界主要围绕产业环境、资源及能力等因素来阐述各自的观点。

(一) 基于产业分析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始于20 世纪30 年代,这种理论将产业看作同质企业的集合,从而以进入壁垒等市场分析而不是企业内部因素差异来解释不同的市场优势、超额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ichael E.Porter教授将产业组织分析法引入战略管理领域,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的五种基本力量决定了产业的赢利水平,并提出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三种主要战略。

我国对竞争力的研究初期受波特为主的结构学派的影响,主要以产业分析为主。如项保华等(1999)以企业所在的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盈利潜力为关注目标,着重分析五种竞争力量的来源及作用方式,并提出了波特模型的改进模型[ 10]。裴长洪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二) 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1984年,Wernerfelt提出“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性资源能产生竞争优势[ 11] 。Barney(1991)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所占有的资源的质量或者通过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当这种资源难以模仿和替代时,企业就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12]

针对竞争力理论的局限性,从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把注意力投向资源学派的某些观点,并对企业内部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行了研究,如方润生、李恒(2000)等特别强调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13]

(三) 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末,企业能力理论兴起,该理论认为,企业的专有能力、资产和独特机制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企业能力理论主要有C.K.Prahalad 和 G.Hamel(1990)的核心能力论、Alfred D.Chandler(1992)的组织能力论[ 14]、Stalk等 (1992)的流程能力论[ 15]、Hamel 和 Heene(1994)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 16]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企业内部独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内在能力。如康容平和柯银斌(2000)根据C.K.Prahalad 和 G.Hamel的核心能力论的局限性,提出了企业战略能力矩阵[ 17]。滕光进、叶焕庭(2000)根据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有效地融合,构建了企业竞争力能力体系[ 18]

以上这些企业竞争力理论,虽然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推演出不同的观点,但总体上都是对企业自身资源、内在能力以及企业竞争环境等方面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学者们对企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出现了一些较新的理论,如竞争动力论、超越竞争论等。

三、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Feurer,R.(1995)等认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顾客评价、股东评价,对竞争环境的作用与适应性[ 19]。金碚(2003)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和环境、拥有的各种资源、企业特有的能力及文化理念。而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即变革因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和工业序位结构。也有学者将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三个方面,Thomas(1999)认为快速反应能力、产出加快能力和资源效果能力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方面[ 20];柴小青(2002)则认为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共同作用决定着企业竞争力[ 21]

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2006-11)核心期刊上企业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对查询结果进行分析、归类,得出表1所示结果。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类,发现目前对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企业文化、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除以上所述13个方面之外,也有部分学者提出通过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培养企业家精神、企业变革、危机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等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虽然学者从不同方面总结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而且构成企业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已有研究也没有揭示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四、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竞争力。然而,企业要培养竞争力必须清楚地掌握和了解自身的竞争地位,明确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而探索提高本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因此,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企业竞争力,不同评价方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了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发展。

(一) 综合指数评价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概括、计算和评价的方法,也是目前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对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并且使用该方法时指标权数的确定通常采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

1986年,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将国际竞争力主要划分为生产效率、劳动成本、公司绩效、管理绩效、公司的战略和文化五个方面。《财富》杂志2003年全球500强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为营业收入、利润、资产、股东权益、营业收入/雇员人数。但该评价体系主要评价公司过去的竞争能力,对潜在的竞争能力却难以评估。因此《财富》杂志又进行了最受赞赏公司评价,其评价指标为:创新能力、服务质量、管理质量、长远投资评估、社区与环境的责任感、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资产应用整合能力和国际经营运作能力。此外,《商业周刊》将当前5月最后一次交易日的全球各大股市股票收市价为标准,来评价企业竞争力。《福布斯》杂志对以上研究进行了整合,以营业额、利润、资产额和股票市值作为评价指标。

国内也有很多组织和专家从评价的角度,根据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从不同的侧面,用一定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竞争力,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研究者较多地关注企业资源、能力以及主要经营活动对竞争力的影响,而很少研究次要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并且,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都存在定性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国内在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 数据包络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数据规划的方法,对单个企业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即对企业投入规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企业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作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依据。如刘满凤(2001)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在评价企业竞争力中的应用思路和过程,并结合江西省10个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 31]。但是,这种方法是从竞争力结果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没有从企业内部挖掘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

(三)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对评估目标的重要程度系数。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二者重要性比较来确定矩阵的元素值。王慧、刘应宗(2006)等构建了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专家根据经验判断的不精确性[ 32]。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评估主体专业水平、素质、偏好等的影响,难以准确地判断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层次分析法的科学性。

(四) 模糊综合评价法

由于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进行评价,因此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此方法首先确立因素集以及各因素的权重集,然后建立评价等级集和模糊评价矩阵,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张守凤(2003)等提出一种新的多层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某企业竞争力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3]。赵向飞、董雪静(2005)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动态模糊评价模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34]。但评语等级数的多少,评语等级量化方法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

(五)灰色多层次评价法

利用灰色多层次评价法可以在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多而复杂,以及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使企业竞争力系统信息不完备、不确切的条件下,扩大信息源,提高评价分析的可信度;并且,使用灰色关联分析能对两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程度进行定量的分析,这样更合理、更准确。胡大立(200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个企业竞争力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35]。白化函数是灰色系统综合评价中的基础理论之一,但灰色系统理论中对白化函数的阐述相当模糊,因此在应用过程中有不同的做法。

(六) 多元统计评价法

多元统计方法一方面用少于原有指标个数的无不相关的主成分或公共因子来代替原有指标,可以减少指标提供信息的交叉和冗余,也可以解决指标设计的差异性,以及某些指标不具独立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该方法所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果关系,因此使测评更加合理化。尹子民等(2002)建立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测定,实现了企业竞争力的科学度量和综合评估[ 36]。但这种方法要求指标所概括的信息较为全面,且样本量不能太少,否则得出的结果将不准确。

(七)其他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可以清楚地表明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及其程度,从而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竞争力的措施。加拿大学者Muhittin Oral 建立了企业竞争力模型,用以定量描述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识别出企业的优劣势[ 37]。肖惠、包钢(2005)将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理想点法结合起来,构建了数量模型,系统科学地分析、评价企业竞争力各层指标的累积效应[ 38]。张欣莉等(2005)建立了投影寻踪聚类模型,根据投影特征值的大小客观评价企业竞争力[ 39]

在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中,许多新的、更科学的方法也不断地被提出。李文博、郑文哲(2005)将密切值法运用到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之中,克服了灰色关联度法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更具客观性[ 40]。吴晓伟等(2004)在建立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P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失误,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41]

总之,现有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实践中,可以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综合优势,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从而更好地为评价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和研究是不断提高和逐步深化的,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与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一是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期,主要侧重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研究,且实证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多于理论研究,而国外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在此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是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不仅取决于有形资源积累,而且也受到无形资源的影响。因此在考虑有形资源的同时,还应分析人力资本、聚合力、应变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无形资源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以及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产业集群、地方文化、政府政策等环境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避免强调某一方面因素而导致认识上的偏差。

三是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学者们加强了定量化研究。但定性指标的量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和建立适用性广、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并且,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限于简单的数学工具,因此需要合理采用现代评价研究方法,如仿真模拟(神经网络算法)、博弈论、熵权系数法、突变级数法等,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四是已有的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普遍适用一般企业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具体细分企业类型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今后应加强对不同行业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竞争力的细分研究,使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实践当中。

五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深入探索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不断地使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World Economic Forum(WEF).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7.

[2] 菲力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余利军译.市场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1-135.

[3] 张志强,吴建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管理现代化,1999(1):24-25.

[4] 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75-87.

[5] 曹建海.过度竞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1.

[6] 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8] Porter Michael 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95-117.

[9]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0]项保华,李庆华.波特模型及其改进[J].企业经济与管理,1999(11):63-66.

[11]Wernerfelt,Birger.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84(2):171-180.

[12]Barney,J.B.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34-48.

[13]方润生,李恒.企业关键资源有效配置的循环型模式[J].经济经纬,2000(6):30-33.

[14]Chandler G.N,Hanks,S.H. Founder competence,the environment,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2(3):77-89.

[15]Stalk,George,Evans,Philip and Shulman,Larence E.Competing on Capablilities: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 (2):57-69.

[16]Hamel,G.,Heene,A.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M].New York,John Wiley Press.1994.

[17]康荣平,柯银斌.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3):64-69.

[18]滕光进,叶焕庭.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相融合:企业本质的一个全面阐释[J].中国软科学,2000(5):110-113.

[19]Feurer,R..Chaharbaghi,K. Strategy Development:Past,Present and Future[J].Management Decision,1995(6):11-21.

[20]Thomas H Brush,Kendall W Artz.Toward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theory: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value of capabilities in veterinary medicin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3):223-251.

[21]柴小青.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2(5):20-23.

[22]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开发与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6):7-10.

[23]刘世彦,吴林江.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44):29-33.

[24]任天飞.企业竞争力的界定及指标体系设计[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2-94.

[25]王建华,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软科学,2002(3):63-66.

[26]李友俊,李桂范,康喜兰,徐庆文.企业竞争力的模糊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1):87-89.

[27]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8]袁家新,程龙生.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3(5):38-39.

[29]张颖,曹志荣.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方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2):80-81.

[30]陈文俊,唐若兰.企业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体系[J].理论与改革,2005(3):79-82.

[31]刘满凤.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4-36.

[32]王慧,刘应宗.基于FAHP的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J].国际经济探索,2006(3):71-75.

[33]张守凤,李栋祥,苗建中.一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评价的新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464-468.

[34]赵向飞,董雪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模糊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3):135-137.

[35]胡大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企业竞争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59-161.

[36]尹子民,刘振安,张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企业经济,2002(9):65-66.

[37]Oral M..A.,Methodology for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and Strategy Formulation in Class Industr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3.

[38]肖惠,包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AHP-GRAP-PPM[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24-126.

[39]张欣莉,任仕泉,罗利.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4):53-55.

[40]李文博,郑文哲.基于密切值法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5(9):109-111.

[41]吴晓伟,吴伟昶,徐福缘.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04(2):62-65.

(责任编辑:孙桂珍)

推荐访问:综述 企业竞争力 国内外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