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威尼斯与中国馆的“变位”关联

威尼斯与中国馆的“变位”关联

时间:2022-03-13 09:45:30 浏览次数:

主题为“新家”——“造境”,由王澍的建筑装置《拆筑间》、展望的雕塑《山水盛宴》、杨福东的录像《天上天上》、吕胜中的装置《书房》和刘建华的瓷艺《日常》构成。但是此次展览在“非典”的突袭下并没有完成在威尼斯的展出,中国馆的展出被迫取消,而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完成了展出。但是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图录中还是收录了中国馆展览的文字和图片,这也是承认了中国馆参与了此次双年展。

2005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与威尼斯双年展的关系更为持久。2005年,中国馆在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完成了完整的呈现。蔡国强的“处女花园:浮现”将张永和、王其亨、孙原&彭禹、刘韡、徐震的作品集合呈现出了一个更为开放的中国面貌。2007年,侯瀚如选择了沈远、尹秀珍、曹斐、阚萱四位女性艺术家组成的“日常奇迹”呈现了一种对于观看的特殊视角。2009年,卢昊从参展艺术家的角色退出,作为策展人与赵力共同呈现了“见微知著”,用一种微观观看引发无限的宏观。2011年, 彭锋呈现了更为中国文化的“弥漫”,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原弓、梁远苇在此次展览中将“弥漫”的构思发生的自然。

回看完过去,再看今年的威尼斯。第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由马西米利亚诺·乔尔尼(Massimiliano Gioni)担任总策展人,并提出了“The Encyclopedic Palace”(百科宫殿)的主题。这一主题源于一位自学成才的意裔美国艺术家马里诺·奥利迪(Marion Auriti)的设计理念。“1955年11月16日马里诺·奥利迪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个设计概念。该概念描绘了博大精深的宫殿(百科全书式宫殿), 这是一座为包容全部现世的知识而虚构的博物馆,它汇集了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从轮胎到卫星。尽管奥利迪的设想从未实施,但是类似于这样的梦想,类似于这样描绘世界文明愿景的奇思异想,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从未缺席”,“如今,当我们处理源源不断的信息时,那些试图构建兼容并蓄的体系的尝试,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马西米利亚诺·乔尔尼希望此次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将通过像奥利迪的百科殿堂那样的精彩展览融合当代艺术作品和以往的艺术作品和发现---来探寻想象力的驰骋空间。而此次中国馆,王春辰作为策展人以“变位” ( Transfiguration)与其对接,希望呈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变位”观看,而“变位”呈现的是社会发展的细节,作为现世的图景正是“百科宫殿”的重要部分。

每一届双年展都会伴随着诸多讨论,从策展人到艺术家都避免不了被质疑的声音,质疑无非是质疑策展人和艺术家的“代表性”,但是在威尼斯双年展中,是否需要强调“代表性”呢?在采访此次中国馆的策展人王春辰时,他表示对于“变位”的呈现并不是在说明展览、艺术家的某种程度、高度,而是提供一部分现存现实。其实我们无从定义“代表性”的标准,但是我认为,作为每一个个体,个体本身就具有着代表性。

推荐访问:变位 威尼斯 中国 关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