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韩国民俗乐器“大岑”研究

韩国民俗乐器“大岑”研究

时间:2022-05-23 09:45:04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대금”,韩国传统音乐中极为典型重要的韩国本土民族乐器,中译“大笛、大笒、大横箫”,英音译“Taegum”。是一种长大的、接近水平面的横笛,通常由带突出节点的黄竹的一段做成的一种吹奏乐器,典型特征是“通气管开在管体一个侧边(半中空)”,乐器上端的第一节点处用蜡封闭,下端开放。在十九世纪美国德籍著名音乐家萨克斯与霍恩伯斯特尔的分类系统里,大笒被列入条目421.121.12。

【关键词】韩国民族乐器;“大岑”

韩文资料《乐学轨范》中记载最早被提到在:统一新罗时期的668-935年作为“三竹”之一,(另外两种是中笒和小笒)①,长度分别为86.5cm、67.8cm、43cm。从历史上看这三种乐器都是“三国”时期的新罗时代发展出的韩国本土乐器。这三种吹奏乐器在结构上都相类似,然而今天只有大笒有膜。宫廷乐中的大笒大约80cm 长,有一个大的吹孔和六个指孔;民俗乐中的大笒被音乐家在萨满仪式中使用,而在散调音乐中倾向于使用一些短10-20cm的大笒种类,但吹孔大小都相同,目的是为了增大颤音和形成音的余韵。前者应用于宫廷宴会等仪式中,后者在一些假面剧中作伴奏。民间音乐家很少用最低的指孔,并且尽可能回避底部的两个指孔;第二和五孔间靠近底部附加额外的“七星孔”用来装饰并确定管子的音孔间距离。实物显示,这些七星孔的数量只有五个。老式作法用长皮筋,但现在用尼龙绳或丝线缠绕管体去增强力量并装饰。大笒的特色声音源于大量的取自同类竹的内芯作的像薄纱的笛膜或簧片。这个膜被用牛皮胶粘在最上面指孔更上一点的椭圆形的孔上,并且有一个金属箍(带皮带)来保护它并装饰乐器。当这个金属箍移到与膜较远的地方时共振的颤音得到增强。

《乐学轨范》中记载大笒长度86.5cm,但今天这种乐器短些。韩国音乐学家“쵸손내(权松泰)”测量一只制成于1987年的实例,测量结果于当年的“文化财产公报”上发表②,如下图:

1987年乐器(金永南)――宫廷大岑(权松泰1983)――散调大岑(金姬淑1970)

黄竹是被韩国音乐人士公认的最佳材料,也有用高质量的木质材料作的大笒。进气管在一侧有突出节点下并分开流入管体内,叉开的气流180度注入管体的两边,在管体对应的两边气流下沉发出声音。

此类乐器以往由生长五年的竹子制成,因此会有五个节点。在顶端,有时是乐器的底部节点间切开,留下四个中间段。然后竹子被放在火上加热,用一把粗锉刀掏空内部(部分)使之成为一个圆柱的空管,这些工作是从底部口进行的。顶部的节点不掏空,并用蜡封住四周防止空气外漏。吹口的标准设计是在顶部节点的下面,在下一部分中开一个椭圆形的孔用来贴膜,指孔先切一个小的,切六个指孔的位置分配在剩下的两个中心段中。六个指孔彼此间切成等距离。它们的传统名字和用来表明音高的术语区别不大。每一套工作程序都是“从顶到底”,“从左手到右手”。明确下五个指孔的相间长度做下标记后,最后是切最后一个指孔,或在相同的段上或在最后一个节点的下面。这些被称为“七星孔”。

管身内部经常被覆盖红色油漆以防止唾液腐蚀。将各个孔用胶带密封后,油漆被注入管体内部,之后乐器被向下立起(底朝下),让多余的油漆流出。向下的方法可以让油漆在管体内部留下的尽可能少,而穿过的这层油漆有助于音得延长。

常用薄胶(皮脂胶)水粘在第二个孔上,膜的正确尺寸应以完全封闭第二孔为标准,演奏前保持膜的潮湿。膜取自簧片或从竹的内部提取,这里牵涉从竹的关节处切的技巧。在末尾一端的内侧外壁刮下一片薄片,取下的膜用两个手指扭曲后它能够逐渐地变松弛。现在的新技术可以用震荡的方法在这个点上提取膜。

大笒配有一个弯曲金属箍,它被用于保护笛膜,用两个皮带系上。在今天金属箍上经常包含有铭文,是一些关于我们中国乐器分类系统的知识,例如:“匏”的字样。在平时,这个箍盖在膜上;使用时,金属箍被转开。大半的笛膜暴露在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嗡嗡声,这是独奏追求的理想效果。当这个箍盖住部分膜时,则产生一种轻微的“嘶嘶”声,非常适合小型的合奏组。练习时,箍仅仅打开部分。

《乐学轨范》记述有七种指法系统,引述在“张师勋《韩国乐器大笒》③。

民间大笒指法表,其音调要高于宫廷:

调音的方法是盖住低的孔,从一个演奏者到另一个演奏者。另外,在给出指法的基础上移动头部使唇改变与吹孔的角度也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调整音调的办法。这是指随着其他的乐器改变音调,因为在音的持续中这种升高或降低音的情况是经常会出现的。全部的音域是两个半八度,超吹在八度上,有三个音高术语区别记录:低音区(Yat’un tan),中音区 (Chunggan tan),高音区(Nop’un tan) 。

吹法上,“超吹”有三个很明显的优势,每个音都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色彩――(1)“柔吹”具有清晰的音调并伴有大量颤音;(2)“中吹”有优雅和尖锐的效果;(3)“重吹”增加了膜的共鸣“嗡嗡”声和带来一种狂欢的效果④。有一些技巧与方法被认为形成了大笒的声音特点。专家阐述 “这三种不同的音调色彩使它成了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

大笒的价格比较多样。现在最低廉的塑料大笒在3 ~ 4万韩元左右;一支竹制练习用笛在10万韩币往上;但是没有音乐家在表演时愿意使用低于30万的乐器。好的应该不低于60万至数百万韩元。专业的大笒演奏家用不了几周就需换一次笛膜,因此他们往往会一次性买回诸多备用,并同时购买用来贴膜的胶。

大笒被认为是韩国乐器中最难演奏的一件。学习其他乐器的学生在他最初的尝试中就可以在乐器上产生声音,但是大笒这种乐器需要有正确的运唇法和掌握认识那些“黄钟、大吕…”等等记谱法;此外,大笒还有一个超过其他横笛的“大吹孔”;指孔的尺寸要有相当大的准确性才能够完全封盖住,而且这些指孔的定位是令人感到麻烦棘手的。韩国人因此倾向于学习大笒前先去学习“横笛”(韩国民乐器,末端开口的长笛)。它们有类似的吹奏技术,使用相同的装饰音模式。元长贤先生说,鼓励学生:不要轻易地放弃,即使有困难,一旦你找到了准确的发音方法,再有一点点努力你就能达到你的目标。

坐姿是严格要求的。坐在地板上,腿盘起,后背挺直。面向前,头三十度转向左边并且略低下以保证唇的位置正确。大笒顶部末端停在左肩上,手握管身从身体向外三十度角度离开。专家对关于“水平端管体”还是“略微的斜向末端”是有分歧的。肘部从身体向外,左臂抬到水平180度(平端),右臂略微垂向肘部。整个乐器被肩和两个拇指支撑。姿态上有大量的细节要被考虑,目的是为了确保手指保持正确的位置。最初时想要保证正确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段时间一些练习应该限制在一些短小的乐曲段落上。

接着要做的是,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宫廷乐的全部曲目,可以片段性入手。虽然这些内容对于民间乐有些多余或者说根本不太适合。

大笒演奏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是其特有的“运唇法”,要在学习中一步步掌握。这个运唇方法是通过关闭和放松嘴唇来形成,然后向后拖动嘴唇好像发的是“挤压”中的“e”的声音,民间音乐家在演奏时也有依靠前后震动头部或者把乐器管体在5度角之内快速反复移动的例子。嘴唇应该被紧紧地收拢,让中心松弛,这样,在唇的中心只留下一个针孔大小尺寸的孔让充足的气体流出,产生出一种轻轻地,纤细的“f”音,而不是一个“h”的声音。通过把一只手放在唇前几厘米处来练习感知。气体应该冲击手在一个很小的面积内而不是旁边,也不是嘴唇的上或下面,不能允许空气柱吹向下。下唇据说在演奏时是贴在乐器上,达到一种“吹孔移开时,感觉吹孔还贴在嘴唇上(唇还封在吹孔上)”的状态。牙齿应该轻轻地含住一部分“舌”这有一定困难,还有软腭应该在口腔中形成一个圆的凹状。气流应该从膜中透出,但决非压出。虽然喉咙会有些许紧,但嘴唇必须要保持放松状态。

水平握住管身会让有些指孔盖不住。轻吹会发出清晰的但会有些“嘶嘶”杂音的“钟――ьa”音高。一点点的旋转管身,让吹孔或多或少的被下嘴唇盖住。上下移动头部,和所有的笛一样,空气柱被分开导致空气中只有部分流到管子里。因此,气体被直接吹入乐器中是错误的;气息应撞击吹孔的远边一侧。正确的位置是,舌头能够薄薄的触碰到这个远边一侧并且通过这些小的窍门演奏者可以检查他的唇位置。

指孔只用每只手其中的三个手指来盖住:左手第二、三、四指最厚的肉垫处可以完整的盖住最上面的三个指孔,在这些手指抬起时会有那种孔的圈印留下来;第二根手指保持它的肉垫裹住大笒,第三指的两个关节是弯曲的,为了保证快速的执行旋律片断;在三指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时,四指可以自然地随着下落;拇指从二指下方的位置支撑乐器,而且它也是在自己的点上向后弯曲的;第五指保持在四指下面一点的管身上(不按孔),手腕向后弯曲。右手的2、3指轻轻地弯曲压向指关节处,用它们1关节下面的皮肤盖住它们各自的音孔;当2、3指停在自己位置上时4指则在旁边落下,并且用它的肉垫盖住指孔;拇指向着2指孔下面轻微弯曲,然后5指位于4指之下;手腕一定不能抬起也不能向后弯曲的角度过大。

音高练习应从低音“钟—ьa’”开始着手,然后在这个八度内向其他音进行。因为这个位置不需要按孔,所以从这个音开始逐步向下到“黄—ьe’ ”,再到“钟—ьa’ ”相对应的八度音。下一个从中间的“林—bb’ ”开始,练上升音。在“低音黄到—高音钟”这个中音区练习直到对每个音都有信心,然后在往下到低音,最后练习最高音的“超吹”。从中间到低音区逐步增加“间隔性”的练习是十分有益的。使用低的和高的钟“ьa"、 ьa"" ”做每个八度的顶点音,然后走向其他音,在每个八度中间要重复这个“钟”。

现在的韩国国内,专业出版的大笒录音已经发行很多,区分不同风格的演奏称为“流”,例如 “元长贤流”字样。出于研究学习的目的,韩国著名大岑演奏家元长贤先生的独奏CD可推荐,因为它包括了“大笒独奏、大笒散调、大笒神房曲”等。

注释:

①[韩]成俔.《乐学轨范》vol.2,(이포형)编辑,1979版,第149页.

②[韩]쵸손내.《대금의 회고》,《文化财产公报》1987年第三期,第76页.

③[韩]张师勋.《韩国乐器大笒》Munhwa Kongbobu Munwajae Kwalliguk,1969版,第16-18页.

④[韩]张师勋.《国乐大事典—Dictionary of Korean music》韩国世光出版社,1984版,第224页.

参考文献

[1]李庸植.《民俗文化和音乐》집무당 ,2006.9.25.

[2]李惠求,林美善.《韩国音乐理论》“岭南大学校出版部”,

2005.11.20.

[3]宋芳松.《韩国音乐史论文》“岭南大学校出版部”,1995.5.22.

[4]林秀喆.《OK 国乐——民俗乐篇》삼호출판사,1994.2.15

[5]韩兴燮.《韩国古代音乐研究》예문서원,2007.4.5.

[6]손태룡.《韩国的传统乐器》영남대학교출판부,2003.1.15.

作者简介:赵路辉(1974—),男,汉族,副教授,籍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依安县,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音乐学。

推荐访问:韩国 民俗 乐器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