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海南高校学生应急避险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海南高校学生应急避险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时间:2022-05-22 09:40:04 浏览次数: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14-02

【关键词】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态度;学生

大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与否,不仅是保障他们在校正常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基础,而且也必将影响到祖国今后的发展和强盛。然而,近些年来校园频发的伤害事件,不仅给当事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永久的伤痛和遗憾,也深深显露出大学生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的缺乏,体现了在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的必要性。一些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应急避险教育的重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1-3]。

当代大学生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大学具有开展应急避险教育的条件吗? 开展应急避险教育应该选择怎样的途径? 应急避险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又该如何评价该项教育的成效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必须思考的。该文通过在高校开设《意外伤害现场急救》公选课,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等作为改善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干预手段,并结合了解教育效果的考核分析,对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普及应急避险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中随机抽取2 5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同时从海南师范大学中随机抽取60名通过学校选课网自愿选报《意外伤害现场急救》公选课的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20道急救试题,急救知识题涉及溺水、火灾、动物咬伤、烧烫伤、气道梗阻、扭伤等现场处理,急救技能题则围绕考核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的核心要领,分别在课程教育前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考核。随机发放问卷2 500份。问卷内容包含急救意识、急救知识的来源、急救能力、急救知识的需求等。回收问卷2 015份,回收率为80.6%;有效问卷1 795份,有效回收率为89.1%。

1.2.2 实验干预法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等对选修《意外伤害现场急救》公选课学生实施教育干预,并对随机抽取的60名实验研究对象进行教育干预前后效果的观察与分析。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学生教育干预前成绩平均分为41.58分,教育干预后平均分为81.00分,教育干预前、后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52,P<0.05)。学期末,对学生无记名填写课程评价问卷统计中,显示对公选课的开设持欢迎和支持态度的学生占85%,8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安排较为合理;36.7%的学生希望再增加实践环节的演练。8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态、课件的制作、知识的讲授感到满意,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实用性强。

3 讨论与建议

3.1 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的必要性

3.1.1 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 根据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约70万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1%,死亡发生率位居第4 [4]。在这类死亡人群中青少年又占有较大比例,实属高危群体。意外伤害巳成为青少年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国应急避险教育非常薄弱,公众的急救观念滞后,伤害现场往往“坐以待医”或“胡乱作为”,失去了现场救护的最佳时间。调查发现,伤害死亡者中大约有一半死于事发现场,主要是由于现场救治、搬运不当,后送延迟等因素导致的不必要后果,而其中约1/3是可以避免死亡的[5]。依据伤害的三级预防原则,在伤害前采取措施使伤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以及在伤害发生后的及时自救互救,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伤害的死亡率和致残率[6]。

公众急救能力的普及程度实际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发达程度。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并积极推行公众急救知识的培训,美国的西雅图每3人中就有1名急救员,新加坡每5人当中就有l名急救员,而我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应急避险的教育实践,不但可在校期间减少自身伤害的发生,而且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向公众传播急救知识,有利于提高我国公众的急救水平和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

3.1.2 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现状 相对当今社会意外伤害事件频发的现实,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现状更令人堪忧。本次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大学生曾经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亲友交谈等多种途径获得过急救知识,但普遍没有接受系统的、有组织的专门急救知识教育和培训,零散的知识、模糊的记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造成大学生在伤害现场的救护知识与能力偏低。如问及伤害事件发生后,对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会采取什么措施: 7.8%只会等待;有23.2%会观察病情,但束手无策;有70%声称会采取简单的现场救护措施。但当进一步问及对一个肢体大出血的病人如何进行止血,有58.6%回答不知道,有64.9%不知道如何对骨折的病人固定,84.7%不知道胸外按压的正确定位。而对脚踝扭伤这种常见运动损伤的即刻处理,50.1%的学生认为应按摩或热敷伤处以便好的快些。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真正具备伤害现场的自救互救能力,而在过往的教育中,缺乏系统、规范、有效的应急避险教育,应该是造成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偏低现状的主要原因,而今高校教育应该有更多责任和义务去改善此种现状。

3.1.3 大学生自身迫切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年时期,比较儿童、少年和老年人,他们在体能、精力上占有优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们都希望能够自救,并能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而这些只有运用正确的逃生救护办法才不会留下遗憾。本次调查证实,虽然大学生急救能力较差,但对学校应急避险教育的需求和兴趣都非常高,渴望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的技能。如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学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非常必要和必要学习的高达84.5%,觉得没什么用处的只有5.1%;对参加学校应急避险教育表示很有兴趣和有兴趣的占81.3%,没兴趣的仅占2.1%。

3.1.4 相关政策依据 应急避险教育是减灾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2009年国务院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中提到要“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7]。其实,我国教育部及卫生部早在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指出,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8];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9];在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合作项目考核标准中,要求学校“有急救政策和实施计划”,强调“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急救培训”[10]。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现状,只能反映相关政策在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贯彻,如今高校强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疑应当高度重视应急避险教育,并使该项工作步入正轨。

3.2 高校开展应急避险课程的可行性

3.2.1 课程的对象特点 课程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富有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和求知欲强,又往往是社会交往的主要参与者,一旦他们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能力,就能成为现场自救互救的主要实施者。本次调查发现他们对学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怀有极大的热情,83.8%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仅6.3%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

3.2.2 课程的设计 虽然不少学校并不忽视开展应急避险教育,比如利用专题讲座或选择特殊日子张贴挂图、发放资料进行宣传等,可是采取这些教育形式仅凭说服、告诫等手段提醒大学生规避危险,却缺乏学生的直接参与和实际演练。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大学生只能尽量回避潜在的危险,而对于无可回避的伤害局面并不能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伤害和降低伤情,同时,反复而单一的宣传容易使大学生熟视无睹,并不会意识到其重要性,应急避险教育也就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2.2.1 明确课程性质 目前,在高校采用选修课形式开展应急避险教育不失为一个好途径。因为高校具备整体教育优势和充足的教育资源,只要有合格师资、一定的教学实施条件及学生需求,即可以开设为公共选修课程。而对毕业后有可能从事教育、接触高危险工作或管理高危工作的专业,比如中小学教育、体育、警察、交通等相关专业应设置为公共必修课。

3.2.2.2 制定课程目的和任务 应急避险课程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现场急救意识,牢固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以及最关键的初级急救技能,从而增强在遭遇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以及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伤害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3.2.2.3 精选课程内容 作为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应精简,并把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现场救护概念、黄金救命时间、心跳骤停的现场急救——心肺复苏术和创伤救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技能,以及涉及地震、雷雨、火灾等事故现场的逃生与救护和生活中常见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本调查发现,学生对不同伤害关注程度有所不同,也侧面体现了不同伤害的发生概率高低,其中运动损伤、交通事故、昏倒、烧烫伤、动物咬伤等较为多见。因此,各学校并可根据学生普遍需求及地域不同,对相应内容进行侧重或补充。

应急避险教育属于一门讲究实践操作性的课程,除了理论讲授以外,更多的应该进行实际操练,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学时分配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最好在1∶3,并通过一些综合模拟演练,发现细节问题、强化所学、提高学习兴趣,或者与医院急救单位联系见习体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可好出台有关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强制性规定,并将其纳入到高校评估体系,同时对高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各高校的应急避险教育应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课程设置,明确适宜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考核办法,培养稳定的师资队伍,提供足够的教学设备,才有利于应急避险教育合理、有效、长期的开展;应急避险教育应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安排。在课程学习后,可以利用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形式进行补充,尤其应重视每学期不定期安排急救技能的复训、逃生与救护演练等,提高大学生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救护的自信心;国家也应尽快出台相关立法,为伤害现场的施救者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明确规定救护者只要出于善意、得当的救治就可免除因救治行为给病方带来的各种伤害责任,以消除国民在学习和施救时的顾虑,来挽救更多的生命。

4 参考文献

[1] 姚建军,黄武,龚卫华,等.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81-182.

[2] 费国忠,蔡晓峰,刘艺林.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676-677.

[3] 姚金兰.某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伤害的救护培训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2.

[4] 王声湧,池桂波,汪宁.伤害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4):505-512.

[5] 张军根.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2008.

[6] 李志义,郭祖鹏.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的现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81-183.

[7] 国务院.《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EB/OL][2009-03-05]. http:///zwgk/2009-05/11/content_1310227.htm.

[8] 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EB/OL][2009-03-05]. http:///jyfg/wsgz.htm.

[9]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EB/OL][2009-03-05]. http:///wenxian/04.htm.

[10]张维平,张允平.对高校急救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中国健康教育,2007,20(2):151-156.

(收稿日期:2009-12-15)

推荐访问:海南 健康教育 应急 高校学生 避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