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新媒体语境下永靖傩舞戏传播与现状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永靖傩舞戏传播与现状研究

时间:2022-05-15 18:50:03 浏览次数:

【摘要】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境内的傩舞戏文化,是集当地民俗风情、原始信仰、祭祀仪式和面具艺术的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即时通讯工具、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这些新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渠道。因此,新媒体语境下永靖傩舞戏的传播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入手,提出永靖傩舞戏传播的部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永靖傩舞戏;传播 ;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新媒体语境下永靖傩舞戏传播与现状研究》项目号 Yxm2019088

1. 永靖傩舞戏的基本状况

一直以来,傩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一种典型记忆,具有丰富且神秘的色彩,因此被人类学和民俗学界所研究和探讨。傩的仪式过程涉及了原始的宗教、科学和艺术,与人类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而傩活动的出现又相继促使了傩舞、傩戏的发生。傩舞戏实质上是指巫师一边跳舞、一边唱歌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人们进行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消灾纳福、神驱鬼。最早的傩舞戏是和巫术有密切关系的,是先民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产物,是民俗祭祀仪式与当时的音乐、舞蹈以及杂技、面具等民间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远古文化的活化石。永靖傩舞戏在其发展和传承的过程当中,从永靖当地的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价值的营养因素,包括民俗风情、宗教等方面,使其自身更具有本土化的特点,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时间,最终发展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傩舞戏。

永靖的傩舞戏被当地民众称为“跳会”,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仪式所组成的。“跳会”又分为二三月份的“春祭”和七八月份的“秋报”。2007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与“中国傩文化之乡”的称号,并于当年入选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永靖傩舞戏因其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并没有在大众当中获得较好的知晓度,知道“傩”的也是绝大部分人当中的一小部分人,更不用说是对其意义的深入理解了,因此,在当下新媒体语境中,研究永靖傩文化传播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2. 永靖傩舞戏的传播

笔者将从永靖傩舞戏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结合笔者在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对永靖傩舞戏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2.1 传播主体

永靖傩舞戏的传播主体主要有从事傩舞表演的艺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随着社会发展,傩舞艺人当中的组织者和表演者的设定不再遵守以前的老规矩,只要感兴趣、爱好跳傩,愿意将傩文化发扬光大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每年举办大型的傩舞表演时,乡镇干部都会全力支持,维护现场秩序、安保及后勤等。2007年,曲六乙老先生作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和多位傩戏学专家一行应邀来到永靖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业学术研讨活动。

2.2 传播内容

永靖“七月跳会”有完整的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程序。每年的七八月期间,乡民按各庙的“牌封”参加祭神、酬神活动,有请神(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傩舞)、面具舞(傩戏)、赛坛等仪式。

永靖傩戏主要有戏剧型、歌舞型和杂耍型三种表现形式,其中以戏剧型傩戏为主要形式。歌舞型通常是以演唱和锣鼓伴奏为主要形式,其中包括《二郎降猴》、《斩貂蝉》等曲目。戏剧型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多为军事题材的节目,主要有《单将》、《五将》、《杀虎将》等曲目。杂耍型通常以娱乐为主,其面具造型滑稽,表演内容诙谐幽默,常演的剧目有《庄稼佬》、《笑和尚赶过雨》等。通常,永靖傩戏的演出内容主要是以历史典故、佛教故事和农业生产生活为题材,这也反映了傩舞戏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

2.3 传播方式

永靖傩舞戏的人际传播主要在教傩和表演傩两个方面,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传承和拜师传承,这两种传承方式都属于教傩的人际传播,而在表演傩的过程中,表演者通过台词、手势动作等完全进入到故事情节当中,与观众进行对话,从而激起观众情绪的变化和对故事情节的共鸣。其次,永靖县文化局运用各种媒介工具,如拍摄傩舞戏纪录片,县政府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前期搜集整理资料,中期编撰、后期出版有关永靖傩舞戏的书籍等相关宣传活动,并召开傩舞戏文化学术研讨会,这凸显了其当地组织传播对于傩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3. 永靖傩舞戏的传播功能与社会功能

随着農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过去那些靠天气吃饭、靠神灵保佑的时代早已经消失了,传统农业的信仰和仪式在广大农民的生活中逐渐消失,被人们遗忘,表演傩舞仅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传统的永靖傩舞戏是以“神驱鬼”为主要目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农村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遇到“疑难杂症”,不再像以前旧社会那样去求神拜佛,而是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救治,人们逐渐开始相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不再相信傩舞的所谓功效,傩舞戏也不再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因而更加难以激起年轻一辈对于傩舞戏的兴趣。据笔者了解,近十多年来,永靖县近一半的傩舞戏表演团队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任何形式的活动,有的团队也只是因为过年正月间去县城刘家峡镇进行踩街表演时排练几天傩舞戏,村民聚在一起热闹一下,除此之外,几乎就没有任何形式的表演了,更不用说外出表演了。

每一种文化对象的背后都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人类创造文化现象的目的就是让其发挥意义来完成使命,傩舞戏本身也存在着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功能,其表演内容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功效。永靖傩舞戏历史很久远,在其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生动地保留了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特点,是时代的印迹和历史的见证,是永靖地区的文化符号,积淀了自上古至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精髓,而现如今的表演则更多地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娱乐,逐渐淡化了其宗教意义,无论是从传统的祭祀仪式还是由娱神到娱人改变的过程,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4. 新媒体语境下永靖傩舞戏的创新路径

历史在发展,文化在更新,社会在进步。媒体也是如此,通过不断进步,将原有传统的较为落后的传播形式逐步改良和发展。在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因此,于当前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并存的新媒体语境下,研究和传播永靖傩舞戏文化,要主动把握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规律,积极探索其更加有效的传承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多种方式的传播,不断加强对永靖傩舞戏的宣传和有效的传播。

4.1 全面开展数字影像技术保护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可以借助数字影像技术对永靖傩舞戏进行真实全面记录和传播。相较于用文字记录,影像技术记录更为客观,公众可以反复观看、比较和分析所记录的对象,从中探寻所要研究的“意义”。 通过全息记录(全息记录是指利用全息术进行相关记录的方法,不仅可记录光的振幅,还可记录其位相,故能记录物体的深度信息。)拍摄对象的运动轨迹、表情、动作及情绪变化,哪怕瞬间的表情都会被完美捕捉,其优势在于被拍摄物体立体感强,形象逼真,具有极强的视觉效应。如2006年胡源拍摄的甘肃本土纪录片《青砖上的乾坤》,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完整记录了临夏砖雕的制作工艺,对临夏砖雕制作技艺和砖雕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形态进行了客观展示和深度阐明,有效推动了临夏砖雕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借助数字影像技术对永靖傩舞戏进行更有效的保护,使濒临失传的永靖傩舞戏重放光彩,使其在繼承中得到创新和提高,成为当下推进永靖傩舞戏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4.2 深度挖掘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利用新媒体数字影像技术能够客观呈现永靖傩舞戏的原生面貌,全面系统地记录傩舞戏保护传承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的档案数据,利用档案数据内容开发各类文化产品,推动傩舞戏走进公众视野,让陌生的文化变得可知、可触、可感,以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如湖州“丝绸小镇”于2015年6月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之后将借助良好的生态资源,以丝绸文化和产业复兴为核心,在 “互联网+丝绸”的发展理念下,积极拓展“丝绸+休闲”“丝绸+旅游”“丝绸+生态体验”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领域,进一步引领丝绸消费新潮流,提升丝绸产业附加值。诸如此类文化产品的开发,也是傩舞戏可以借鉴的又一创新路径。

4.3 全面打造全息数字艺术博物馆

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对傩舞戏的原生态空间进行全景影像记录后进行虚拟处理,生成三维数字影像系统,进而建成网上全息数字博物馆,以活态传播的方式立体展现非遗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艺术精华,从而最大程度地活态传承傩舞戏文化。 傩舞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运用数码技术和三维动画将20多个傩舞戏节目进行记录与再加工,可以生成全新的数字文化形态。数字艺术博物馆让游客从全新的角度、并通过沉浸体验来感知对象。

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语境下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新模式,着力融合于一体发展数字影像技术产品、特色文化产品以及全息数字艺术博物馆。

参考文献:

[1]郭友实.永靖傩文化[J].档案,2013(1):24.

[2]曲六乙.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J].戏曲研究,1987(4):91.

[3]师立军,李成秀.甘肃永靖傩舞戏仪式音声初探[J].黄河之声,2017.24.106.

[4]路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之浅见[J].文化月刊,2018(8):60.

[5]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以湖州市为例[J].浙江档案.2019.01.

[6]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39—42.

作者简介:朱楠(1995年12月—)女,土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跨文化传播方向。张艳丽(1995年3月—)女,回族,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影视艺术方向。

推荐访问:永靖 语境 现状 传播 媒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