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5-15 16:30:04 浏览次数:

摘要:高等学校对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奠定知识基础、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加强实践、科学评价和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10-0135-02

高等学校作为IT人力资源的重要教育基地,其所培养的IT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IT产业的未来和发展。

一、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

广义地讲,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人际交往等能力。从微观的角度讲,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具体侧重点又不完全相同:研究开发型企业以研究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为主,生产制造型企业则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主。同时,即使同一个企业,不同岗位对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差别。以软件开发企业为例,软件的工业化生产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呈现出一种从上到下依次是系统架构师、高级系统分析师、基础软件开发工程师排列的金字塔结构;要求系统架构师既懂管理又懂技术,高级系统分析师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基础软件开发工程师则负责具体的编码工作。可见,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元化的特点。

以东莞的IT产业为例,作为国际性的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东莞的IT产品包括电脑整机、电脑主板、驱动器、机箱、鼠标、键盘、扫描器、显示器等,电脑及周边设备的零部件配套率达95%,目前全市拥有2800多家电脑资讯产品生产企业。国际主要的IT产品制造商,如IBM、康柏、惠普、贝尔等电脑公司,所采购的重要零部件许多都来自东莞。“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东莞作为全球制造业、尤其是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具备研发能力的人才在东莞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这其中,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是需求的重点。

二、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的内涵

应用型IT人才是指经过高等学校或其他职业培训渠道的培训,通过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基础知识,以完成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等应用类型工作为目标的人才。软件企业对应用型IT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应具有良好的编码能力,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软件工程的概念、自觉的规范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认识和运用数据库的能力,有求知欲和进取心。可见,从专业的角度要求,符合IT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技能、英语读写能力和软件工程的实践经验。合格的软件开发人才,应该掌握一门以上的主流程序设计开发工具,成功地完成过初步的软件开发任务;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阅读IT专业的英文资料,编写软件开发英文文档;接受过包括系统分析、设计、编码、调试和维护等全过程的软件工程实际工作的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应用型IT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提出有关新发明、新产品、新技术、乃至新理论的能力,并能对现有产品、技术、理论有新的改进、革新和突破。笔者认为,应用型IT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具有不畏常规、敢于超越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指IT人才在学习、工作中所具有的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寻找新方法、新思路与新理论,摆脱常规理念的束缚,寻求突破的思想意识。

2.具有丰富多样、活跃灵活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人们面对问题时寻找合适解决办法的大脑活动过程。而创新思维则是以一种新的、不同于常规的方式来完成上述过程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方法有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发散的、变通的、灵活的。通过科学的训练,能够使大脑思维更具灵活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思维潜能,从而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3.具有将创新思想付诸实施的专业技能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不够,还需要有将创新思想付诸实践的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等,它的最终表现是把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体现在创新的物质和理论成果上。创新体现的是人才的高层次能力。要真正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具备较广博的知识、很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离开专业知识作为根基,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1.教育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

IT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往往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IT学科发展的实际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未来工作的要求。

2.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学校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习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缺少新意,使得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高。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3.专业范围狭窄,知识基础薄弱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专业也在不断细化,出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专业,这虽然会大大加强了学生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深度,但也有可能欠缺某些基础知识,不利于掌握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对培养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培养人才的目的最终是要为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服务,IT企业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编程、维护等实践能力,但当前的教学目标仍是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主,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到毕业之前,很多学生都还没有经过系统分析、设计、编码等实际工作的训练,甚至还不能完成一些算法简单的代码编写任务。

四、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1.建构科学合理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IT知识的获取与提高不仅仅是依靠某一项知识的更新就可以实现的,需要的是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广博又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将创新思想付诸实践。可以根据IT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制订和选择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等;通过规范化的教学,采取包括理论学习、项目研讨、工程实践等环节在内的科学、系统、全面的学习过程,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跟踪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度时更新教学内容

IT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固守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只会与实际脱节,更何谈创

新!因而,要拓宽学科视野,跟踪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脚步,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采用原版教材,了解国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将最新的Ⅱ研究成果、理论与方法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3.注重学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具备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再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就有可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通过科学的训练,可以逐渐培养出创新意识和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开设有关创新思维的课程,讲授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

4.完善实践环节,建立校企产学研联盟,实现优势互补

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需要到企业工作,开展校企合作能够直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有助于学校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能够让学生提前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难题,缩短未来工作的适应期。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若干企业作为科研基地,进行深层次的科研合作;学生可结合企业的科研项目,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选择企业的有关人员作为某些实践类课程的授课教师;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

5.完善考试方法,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用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这种方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完善考试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同时建立起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机制。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可采取考试与科研论文、项目分析、工程设计、产品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取代传统的闭卷考试;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测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对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综合进行考评。

6.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的教师,应该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自我教育,通过创新的科学研究、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思维训练等多种方式,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促进和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用型IT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不断探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人才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