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电视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呈现与政治认同建构

电视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呈现与政治认同建构

时间:2022-05-17 15:10:05 浏览次数:

摘要:民众的政治认同关乎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将社会各阶层力量凝聚起来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场庄严盛大的政治、媒介仪式,70周年国庆阅兵通过各种仪式符号、象征符号的展演来构建民众的政治信仰,增强情感共鸣。央视“70周年国庆阅兵”直播作为一场电视仪式,通过策划媒介事件、强化视觉修辞、凸显历史记忆符号等手段,来达到唤醒集体记忆,形成想象的共同体的目的,在建构民众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媒介仪式;象征符号;70周年国庆阅兵;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自古以来一直是政治生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其关乎政权的稳定、政策的实施以及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政府十分注重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来进行政治信息传播、主流舆论传递。

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提出“媒介事件即‘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1]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是重大的媒介事件,它通过恢弘画面的呈现、激情动人的解说为观众带来情感与心理上的震撼体验。媒介事件运用一个集体性的体验,带人们进入了神圣的仪式过程,社会价值观的整合和政治认同也由此实现。[2]

一、从“仪式”到电视仪式

“仪式”的定义灵活,不同学科、领域对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文化人类学领域,特纳相对缩小了仪式的范围,认为仪式专指那些随着社会变迁,具有典礼的形式,并发生于确定特殊的社会分层中。克利夫德·戈尔茨则将仪式称为一种“文化表演”,认为它是“由传统规定的文化行为”。[3]

在现代社会中,仪式一词越来越多的与传播学相结合。詹姆斯·凯瑞最早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一種仪式性的传播观,大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共同参与某个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象征性符号。电视是传播领域研究媒介仪式的重要载体,它借助多元符号,如视觉、听觉、历史、文化符号等建构一个共享意义空间,人们通过直播之类的电视媒介参与其中,分享其中传递的价值和情感理念。央视的70周年国庆阅兵直播本身即是仪式,人们通过观看电视直播,从而象征性地参与到仪式中,诸如此类的还有奥运会比赛、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等等。

二、“70周年阅兵”电视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呈现

符号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象征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它对政治仪式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4]仪式是由无数个象征符号构成,象征符号把仪式所要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以象征的方式呈现出来。基于此,本文将阅兵中的象征符号分为物化、感觉以及行为三个层面。

(一)物化象征符号

物化象征符号的能指是一些具体可感的物质形态,比如阅兵仪式直播中反复出现的国旗、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徽、新型火箭炮、东风-41核导弹、维和部队方队头戴的蓝色贝雷帽等等,而这些符号背后的所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化意义。国旗和国徽代表代表70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艰苦奋斗的历史,也代表着党和人民风雨同舟、团结一心、砥砺前进的精神。此外,它也代表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高度反映中国的政治特色与历史文化传统。新型火箭炮、东风-41核导弹则代表着武器装备符号,它的所指含义为一个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现实实力。在70周年阅兵仪式上展示新型武器装备,不仅是向国内外反动势力“秀肌肉”,更是宣誓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不容侵犯的国家主权以及国家对本国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

(二)感觉象征符号

感觉象征符号主要是非语言、抽象的信息,如颜色、图案、数字、音乐、字幅标语等等,而其象征意义的层次不仅是直观表现的感觉含义,还有背后隐藏的深层理解涵义。比如空中梯队携党旗、国旗通过天安门上空,数架直升机在飞行中组成“70”字样,70门礼炮等等,寓意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70年光辉历程。各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彩车都有着自己特点的名字前缀,如“逐梦兴川彩车”“美丽新疆彩车”等,这些字幅标语不仅体现了地域特色,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寄托。今年国庆阅兵共演奏包括国歌、《炮兵进行曲》、《检阅进行曲》在内的56首歌曲,这些音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气势雄浑,昂扬有力,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蓬勃斗志。

(三)行为象征符号

行为象征符号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和非规范化的直观行为,向外界展现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精神风貌。升国旗、面向国旗敬礼、踢正步等属于规范化行为,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此外,出发路线、方队人数和正步行进部署的设计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升旗护卫队需要在4分20秒内、227米距离中准确走出253步,同时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护卫队要在70响礼炮发射到停止的间隙完成精准的走位,包括上下台阶、转弯等等,与礼炮的发射实现节奏一致的完美的配合,程序之多、动作之复杂足以体现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神圣。群众游行则属于非规范化行为,游行群众涵盖各行各业、各族各界,包括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快递小哥、大妈等,群众游行的整体设计是讲好中国故事,围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条主线,充分展现党是人民的主心骨,也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党的信任与依赖。

三、“70周年阅兵”电视仪式对政治认同的建构

(一)认同背景的形成:确立政治合法性,宣展大国威严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认同研究的其中一个路径,它是指政治系统依据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是政治认同产生的先决条件。马克斯·韦伯指出,所谓合法性就是促使人们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并将合法性评价标准等同于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忠诚程度[5],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仪式通过使用大量象征符号来建构政治权力合法性,同时也宣展了一个国家的威严。

首先是对权力产生场所的设置,天安门广场它象征着国家权力的核心,也是历任领导人权力诞生的地方,因而成为70年来国庆阅兵仪式的最佳呈现地点。习近平主席等历任领导人都在这里与人民一同参与阅兵、烈士纪念等政治仪式。

其次,70周年阅兵仪式的参与者的身份与资格被进行严格的把控和筛选,典型意义代表即为功勋累累的将军、社会各界模范代表等,非典型代表如海陆空方阵、民兵方阵、维和部队方阵中的参与者,他们无论是从身材外貌条件,还是个人内在品质和身份意义条件,都进行多维度考量,在仪式的官方把控者严格核查后才拥有准入资格。

此外,阅兵操演既是一场政治仪式,也是一次权力的生产与宣展过程。各军队方阵的操演既展现了身体层面的规训、控制与服从,也暗含情感层面的信仰。阅兵操练仪式激发了个体对国家的忠诚与信仰,这种情感通过仪式的作用与引导转化为认同性的价值观念。服从与纪律、忠诚与信仰通過军队的操演和军力的展示得以呈现,国家也向外界展现了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昂扬的民族精神面貌。

(二)认同议题的设置:策划媒介事件,引起共同参与

70周年国庆阅兵是由国家与主流媒体共同策划的一场关系全民的新媒介事件。新媒介语境下的媒介事件主要依托网络平台,由大量网民围绕某一特定话题参与信息的发布与传播,相比传统媒介事件中组织机构的精心策划安排,新媒介事件更加灵活,具有实时共享、去严肃性、趣味性等特点。从《人民日报》提前一个月策划的“30天表白祖国”主题议程,到9月26日腾讯的“请给我一面国旗@微信官方”,再到央视策划的“爱国style”“我是护旗手”等议题,在70周年国庆阅兵来临之前,全民观看阅兵的情绪已被充分点燃,民众强烈的参与情绪在网络上进行病毒式传播、互相感染,在10月1日当天达到巅峰状态。

通过媒介事件的策划,大阅兵在网络平台营造了极高的网络参与度,微博话题讨论以及官媒直播入口的参与人数更是达到空前规模。“阅兵仪式”作为被策划的媒介事件,本质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仪式,它满足了大众的表达欲望与政治参与心理,也借助情绪上的渲染帮助大众完成情感融入与心理寄托。

(三)认同意识的产生:强化视觉修辞,鼓励共同体验

政治认同意识最初从视觉认同开始产生,电视媒介通过强化视觉修辞与多维度的政治传播,将70周年阅兵塑造成一种壮观的媒介景观,给予观看直播的受众直观的视觉体验与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强有效地激发其政治认同意识。

在70周年国庆阅兵直播中,大量先进的视频技术的使用为“视觉认同”提供了可能。为呈现全景观盛典的体验,新华社客户端开设VR直播矩阵,集齐VR、5G、8K等黑科技。央视新闻则推出“日出东方,盛世华典”70小时看直播,其中包括“5G+4K”特种视角看盛典、“观礼台视角”透过华表看分列式、“仰视镜头”看隆隆战车势不可挡、“群众视角”看花团锦簇、彩旗飘飘等多元视角观景方式,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感受激动氛围,达成情绪共鸣。此外,在视频制作中央视首次使用AI剪辑,剪辑方式充分利用每一路信号画面进行完整组接,展示每个方队经过天安门的全过程,带给观众连续、沉浸的体验。

这样的直播方式邀请场外观众与现场观众一同观看,共同体验、共同见证了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这一媒介景观,共同进入既定的历史与文化的认同语境中,从视觉认同出发,人们的政治认同意识开始产生并逐步加深。

(四)认同情感的共鸣:凸显历史记忆符号,唤醒集体记忆情感

历史符号是符号学界一直试图建立,但却没有找到确定模式的符号,相比文化符号、社会符号等,它更能凸显人类实践的轨迹。通过对阅兵直播中历史符号的文本解读,进一步挖掘符号背后的“所指”内涵,能唤醒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使其明白自我与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之间的紧密关联。集体记忆是建构认同的重要基础,它通过对过去的不断重构,使过去的形象适合于现在的精神需求与信仰[6],因此,阅兵在唤醒旧的集体记忆的同时也在建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集体记忆。

直播中多次出现的天安门广场的民族团结柱、华表、习近平主席阅兵时乘坐的红旗汽车和穿着的中山装、和平鸽、国旗国徽国歌等,它们在历次阅兵中通过媒介的反复呈现,持续唤醒人们对特定历史阶段的记忆,同时它们也具备历史延续性。直播给予“致敬”方阵多个特写,其中21辆礼宾车上的老兵是被挑选出的英雄模范代表,他们奠定了民族和国家光明前途的基石,而他们身上象征着战功的荣誉勋章更是唤醒了人民的敬意,使人们认识到英雄与先锋人物对普通民众的强烈感召作用。阅兵现场整齐的方阵、现场方块模型构成蕾丝古城墙的装饰背景构成了具有“隐喻”意义的空间符号,营造出一种庄严的仪式感,唤醒了观看群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记忆。

历史记忆是凝聚民族归属感与政治认同感的重要情感纽带,这些特定的历史通过历史符号的呈现、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的扩散得以传承延续。在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民众共享的家国情怀被激发出来,政治认同也通过集体记忆产生的情感共鸣得以加强。

(五)认同实质的强化: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凝聚圈层力量

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是‘想象的’,是建构出来的。与国家相比,民族更倾向于是一个理想化的群体,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7]70周年阅兵是一场庄严、盛大的政治仪式,它通过仪式性操演实现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而电视仪式则将现场的这种氛围传递给屏幕前的观众。直播通过360度全景演绎,将大量的政治符号、历史符号、民族文化符号有重点地呈现,在“想象”层面达到一种圈层共鸣,并在共鸣的基础上建立起普遍认可的政治、文化秩序,强化人们对国家信念、社会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的认同。这样的电视仪式在复杂的对外传播以及国家形象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想象的共同体”建构中,人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意识和集体意识会逐步强化,尽管人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但这种基于爱国的共同心理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分散在不同地域、处在不同社会层级、拥有不同社会人际关系的观众得以维系在一起,最初的身份认同以及集体意识逐渐深化成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等,促进不同圈层的人在精神上达成协同,凝聚圈层力量,国庆阅兵式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得以在圈层间传播、传承。

四、结语

“70周年国庆阅兵”是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一种象征化仪式,它通过电视仪式的呈现方式将象征符号进行选择性、突出化呈现,并通过一系列现场气氛的烘托将观众带入这场庄严、盛大的政治仪式。在这一过程中,电视仪式通过策划媒介事件、强化视觉修辞、凸显历史记忆符号等方式来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形成想象的共同体,以此来构建“价值共同体”,实现政治认同的整合与重塑。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戴扬,伊来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邵静.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04):6-9.

[3]克利夫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4]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8.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

[7]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7.

作者简介:万旭琪(1999-),女,江苏连云港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017级新闻系。

推荐访问:建构 符号 仪式 象征 认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