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试述清末职业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

试述清末职业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

时间:2022-05-24 14:30:06 浏览次数:

摘 要:清末职业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是清末教育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追溯其历史渊源,了解其酝酿和认定过程,可以引发教育政策实践的当代思考。

关键词:清末;职业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思考

作者简介:李占萍(1970-),女,河北康保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职业教育史。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批准号为S2011B17)。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91-06

教育问题即是教育领域内外的不协调状态。当教育问题的严重程度得到政府的认可,教育问题才有望成为教育政策问题。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是教育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的关键,也是教育政策制定的起点。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职业教育政策是清末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职业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是清末教育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对清末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的作用,以此溯源能够丰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同时也能为当代教育政策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一、清末职业教育问题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概况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性质分为官学教育、私学教育、书院教育等形式,古代学校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特定的办学准则。从秦、汉开始,中国确立了封建教育制度,后来趋于成熟与规范化。

教育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手段,具有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及至清末,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围绕科举制度来运行,选士制度成为了教育的指挥棒。“学而优则仕”的选士标准从微观层面上影响着官学、私学和书院的教育与管理层面,逐渐导致了教育废弛。学校之设,“考其学业,科举之法之外,无他业也;窥其志虑,求取科名之外,无他志也”①。学校教育内容处于陈旧不变的状态,“自童子束发入塾读时不讲,直到十四五时,‘四书’、‘五经’读齐,然后浅深精粗一齐讲起”②。政府只注重甄拔已有的人才,却忽略了培养未来的人才。

(二)晚清开明改革派论中西教育的差距

中国的明清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聚变的重大时期。正当清王朝处于停步不前的时候,世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欧美一些国家纷纷仿效,欧美近代教育也随之增加了职业与技术方面的内容。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一部分开明人士提出了改革社会和学习西方的先进主张。他们批判科举制度,构想新教育制度,设计近代社会的人才目标。

龚自珍批评科举制度摧残人才,士子埋头于故纸堆,失去了“天下怀人、赋物、陶写性灵之华言”③。魏源认为,不能“造之试之也,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虞士师为何事”④,要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洪仁玕指责诗文“不务实学,专事浮文”⑤。

龚自珍认为清朝社会已经到了“衰世”阶段,教育要重视与现实生活和政治斗争相结合。魏源将“经世致用”作为改革旧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在军事、外交、实业等方面都培养实际知识技能的人才。

龚自珍主张仿效西洋来“修整军器”、“讲求火器”,以武力抗击外侮。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开设造船厂,开办民营工业,鼓励沿海商民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国以人兴,功无幸成,惟厉精淬志者,能足国而足兵”⑥。

开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上述主张为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所接受,他赞成魏源的观点,提出“分其半以从事于制器尚象之途,而仍可以得时文、试帖、楷书之赏”⑦。先进农民阶级代表洪仁玕借鉴外国经验,认为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等物,“皆有夺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⑧,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清末有识之士在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力图通过新式人才培养来打破或推翻封建社会的落后局面,他们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这些教育思想是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的反思,引起了世人对传统教育的质疑,其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精神风貌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他们提出的教育问题为政策问题的认定吹响了前奏。

(三)西方传教士东来

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国门。不平等条约为各国传教士办学提供了制度保障,从1840年至1900年间,各级各类教会学校拔地而起。教会学校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符合学生生活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早期的教会学校相比,各种类型的教会学校“已不再是少数只有少量惊慌失措的、勉强聚集起来的学生,难以为继的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嫩弱的幼苗已成为亭亭玉立、枝叶繁茂的大树,并开花结果了”?讁?訛。

教会学校包括一些技术性的专门学校,这些教会学校使中国知识界的视野骤开。如,登州文会馆实行全面教育,在《四书》《五经》基础上,加上美国一般院校的自然科学内容,配之以基督教神学和教义的灌输,形成以中国古籍经典、西方自然科学和宗教知识三大块为主体的学校课程体系?輥?輮?訛。

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会形成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异域人的视角能够促成个体的自我反思。传教士们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尽管他们带有居高临下战胜者的姿态,带有西方文化优越的种族歧视和阴暗心理,但其中也不乏认真客观的体察、富有同情的感慨和明智的见识?輥?輯?訛。传教士们较早就发现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并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方面进行了抨击。清末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传统教育观阻碍着新教育前进的道路,突出表现为教育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和人才观、知识观方面的守旧崇古、唯书唯上;绝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空疏无用以及严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外国人对中国学校的教学方法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便是中国的教师让孩子们长时间地、大声地朗读背诵那些他们根本不知其所以然的圣贤经典?輥?輰?訛。

推荐访问:清末 职业教育 认定 政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