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金融与好的社会建构

金融与好的社会建构

时间:2022-05-19 10:45:05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中国百姓近代以来的金融生活参与介绍入手,阐述了金融民主思想及共识的形成,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推动金融民主化进程的建议,以期为当前我国制定金融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好的社会;金融民主化

“金融民主化”是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其著作和论文中倡导的一种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成为当今世界建构一种新的金融秩序的理想型目标,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认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认为,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适当采纳希勒教授的学术建议,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积极防范金融风险,逐步实现金融民主,让更多的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应成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一个价值选择和行动方向。

一、中国近现代“金融化”的进程:中国百姓与金融生活

中国“百姓”是一个前现代性的概念,反映了中国民间社会传统素朴的形象。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由于中国百姓的勤劳和智慧,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相适应,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金融活动,并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其货币工具、制度、以及信用文化等一直领先于世界。如在金融思想方面,《管子》的轻重理论,《周礼》的赊贷理念,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王莽的利息说,沈括的货币流通速度说,周行己的货币发行准备说,叶适、袁燮的劣币驱逐良币说,丘浚的劳动价值说等理论观点可以得到实证。[1]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入侵和西学东渐,封建主义全面走向危机,中国传统金融趋于衰败、式微并逐步转型,百姓生活也随之变迁。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钱庄、票号、当铺及其金融工具,如银票、会票、当票等,受到西方传入的近代金融机构如银行的冲击,被动或主动地适应变革,艰难地走上了金融近代化之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成长,各种新式的商业活动的开展、以及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中国百姓越来越频繁地卷入现代金融世界,受其影响,并与地方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更迭形成了互动。如在国外金融机构的操纵和影响下,清末发生了数次金融风潮,给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部分也是由于数次金融改革的失败,物价疯涨,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最后导致社会崩溃。

一百多年来,从分散的乡村集市到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卷入了这场新式的金融化运动,经历了早期中国金融民主化的历程。时至今日,中国百姓尤其是都市人群,无论是传统的储蓄习惯,购房购车按揭贷款的现实需要,还是企业经营运作,抑或各种虚拟性投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金融。据统计2008年的中国,每33人已拥有1张信用卡,虽然远低于美国人均有5张信用卡的记录,但该数据已显示了金融已广泛地介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席美尔在《货币哲学》里论及现代人,尤其是处于城市化中的现代人,其本性很大程度上已由货币经济决定,人的本质成了商业的存在。不难预测,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金融化的存在。

二、新金融理念的兴起:金融民主和普惠金融思想

民主(英文:Democracy)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指人民统治。经济民主的思想可谓由来已久,贯穿于整个人类的生存斗争,应该先于政治民主思想的发端,而后被纳入到政治民主斗争的实践范畴,成为民主政治制度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兴起和现代民族国家政权建构的实践,政治民主化成为一种社会运动,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观念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与政治民主化相伴随的是经济民主化的历史性诉求,即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各种障碍。从近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可见,经济民主既有资产阶级反封建束缚的斗争(如反封建行会壁垒、特许专卖制度,打破“重利轻义”的金钱观等),也有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革命,也有普通群众要求政府对市民生活环境提供保障的改良诉求等。直至20世纪末,经济民主的思想发展成为一种左翼社会主义理论,它倡导经济领域的民主化,主张在经济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

金融民主(financial democracy)是经济民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 Eaton提出。“金融民主化的实质是要在经济不确定环境下构建一个惠及每一个经济个体的风险管理机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其实现的途径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资源的民主化分配。金融民主化更注重金融和财政资源在社会收入分配信贷社会保险及保障资本市场等领域的均衡配置。” [2]陈宗义在其文章中介绍了当今学术界的几种重要观点,他进而认为“金融民主是一种系统化的先进理念。金融民主并不是线条化或平面化的理论片段,金融民主概念外延应该包含实施的前提条件、实践手段和效果测算,是一种立体化和系统化的理念。”[3] 虽然时至今日学界对金融民主的概念没有一致的权威定义,但金融民主的思想和实践,伴随着金融制度的建设和金融在生活中的普及,影响日益重要而得到发展。

罗伯特·希勒在写作完成《金融新秩序:管理21世纪的风险》这部著作之后,开始整理自己的学术思路,并在 2003 年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金融民主的概念。在 2008 年出版的《终结次贷危机》这本书中,他认为有必要提倡“金融民主化”。 但作为一种相对成熟而严密的学术体系,金融民主化的理念则在他 2012 年出版的《金融与好的社会》里才得以完全体现。希勒自己对“金融民主” 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定义,而是将其金融民主的思想渗透在其著作中,他认为,“金融的民主化意味着我们所依赖的風险管理机制应该比线性机制更有有效,它应该能够预防社会上出现财富和权利随机分配的现象,而且实现形式就是一个整套完善的金融合约。金融应该帮助我们减少生活的随机性,而不是添加随机性。” [4] 在《金融与好的社会》里,希勒就如何去推动金融民主化,建设一个好的社会提出了各种建议。

与民间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呼吁相对应,官方也表达了对金融民主问题的日益重视。“联合国在2006 年呼吁各国在确定金融服务的目标时,除了审慎监管存款人资金和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这两个目标外,还应将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根据联合国(2006)及其他国际机构的定义,普惠金融可以定义为一国金融体系能够可持续地为该国弱势人群、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基础金融服务。” 2010 年 6 月,G20 国家领导人多伦多峰会一致同意并发布了“创新型普惠金融的九条原则”。由此可见,“普惠金融”的理念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首次将“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5] 此认识至少在理论上开始部分认同了金融民主理念,预期可以推动中国金融民主化的进展。

三、中国金融民主进程存在的问题:不平衡、非理性、金融受抑

罗伯特·席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认为金融这个词通常与管理财富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它的目标是不断扩充资产组合,并通过管控它的风险及税务负担使得富人更富。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通常是知识精英的“娱乐”工具;也是富人财富增值的理想通道。金融市场是一块没有边界线的梦想之地,由于其存在很大的虚拟性,金融世界又成了一座虚幻的世俗之城,在此,实现财富不断增值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基督性的信仰。

作为当代金融民主化的重要一环——金融普世化了,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实践,它打破了知识精英的垄断,粉碎了只有富人才玩得起的游戏屏障。冷静观察今天的中国百姓,谁都可以在金融市场玩上一把,体验它的存在。金融民主化,为人们获得了支配财富,支配人生命运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今天的中国百姓无疑拥有了相对的经济自由,享受到了此种金融的广义形式的民主。

但金融的普世化目前来看还是一个历史的运动。金融化需要以市场为载体,有一个中心、半边缘和边缘的区域划分,是线性的和平面运动的结合。对于当前中国来说,金融化运动,虽然金融市场表面比较活跃,但存在着地区的不平衡,收入差距决定的参与度不平衡,知识结构、经验、非理性表现等个体性差异带来的收获的不平等;以及过大的金融机构和超富有的金融界人士积聚了巨大的资本,形成为权利精英阶层,主宰着社会财富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社会经济的运转。此种不平衡、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无论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都表明了中国金融民主化只是一种表象,有着深刻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今日中国百姓在理论层面,对金融的本质的认识还不深刻,对金融民主化的问题关注还不够。在实践层面,百姓的金融参与存在着极大的非理性倾向,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既缺乏好的制度保护,也缺乏经验和有效的应对手段。国家金融民主化还只是一个有待努力的梦想。

此外,学者们也看到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抑制的主要形式包括存贷款利率限制和资本账户管制。[6] “金融抑制破坏了稀缺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使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发挥不了有效配制资源的功能,从长期来看,阻碍了金融增长和经济发展。”[7]

四、希勒 “金融民主化”思想的价值意蕴及启示

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在希勒教授看来,“金融并非为了‘挣钱而挣钱’,金融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实现其它的目标,即社会的目标。” [8] “金融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有能力为社会积累资本金、汇集信息、促使人们协同工作,并给人们的工作提供动力。”[9] 吴敬琏早在2003年提出我国应推进金融民主化,以此来降低和削弱中国改革过程中由弱势集团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要推進中国金融民主化的进程,需要依靠政府推动力和社会的协同力。借鉴希勒教授的建议,从宏观层面来讲,具体有如下措施:

(1)科学构建现代国家金融服务体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金融既能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也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在希勒看来,就是要不断地改进民主化的金融体系,建立一个能够全面考虑多元化的人类动机和驱动力的体系。

(2)打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国民商业教育课程。希勒指出,过去的高等学府,“教育者的教学或许过于注重学术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及相关方法论,而不是关注如何把学生培养成能在金融体系中参与真是竞争的人。”[10] 他强调,“商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以职业为导向,它不应该避开基础技能的培训,反而应该将这种理念整合在更全面的知识架构内,对于未来希望成为商界领袖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育尤为重要。……,在金融教育中,既要涵盖其数学性的一面,也要包括其人性化、实用化和道德化的一面”[11] 以便为国家培养和储备大量的金融务实人才。

(3)建立国家和个人的金融风险和防范机制。有学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地方,但是中国是世界上风险管理手段最少的地方,通常是用传统办法解决风险,包括联保联贷,用担保公司解决信用风险,而不是成立信用衍生品市场,有时靠行政化、外生性手段来化解风险。因而,一方面需要加强立法建设,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为公民财产和金融交易提供防火墙,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保险业,“一个具备保险业的世界有能力保证公正和对等的社会。”[12] 通过更好的保险对外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或管理,并使金融产品服务于保护整个社会的资产,普惠大众,帮助百姓在越来越广的社会阶层中广泛地分配财富。

总之,在现代性发育的视域下,“金融民主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悠久,对封建社会的运转和百姓生活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到了近代,传统金融式微,在民族国家政治变革中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变迁,直到现代金融制度得以确立其正统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中国百姓对现代金融活动的参与度不断提高,金融现代化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相关从业人才缺乏,金融产品相对短缺,金融投机行为比较普遍,金融市场孕育着极大的风险,并在历次金融动荡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不满。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好社会,需要继续推进中国金融民主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姚遂:《中国金融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2] [3]陈宗义: 《“民主概念坐标系”中的金融民主》,《上海金融》,2014 年第 11 期。

[4] [美] 罗伯特·希勒:《金融与好的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42页。

[5] 王海军,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理论解构与政策分析》,《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 年第 4 期。

[6] 陆铭:《中国经济再平衡:改革与危机的赛跑》,《财经》2013年第35期。

[7] 王曙光 :《金融发展理论》,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年版,第 38-52 页。

[8][9][10] [11] [12] [美] 罗伯特·希勒:《金融与好的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第276页;第155页;第156页;第94页。

推荐访问:建构 金融 社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