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初探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初探

时间:2022-05-15 11:10:03 浏览次数:

【摘 要】文章分析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特点,剖析教育管理的困境,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党建基础,完善制度加强服务,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等对策。

【关键词】教工流动党员;流动党支部

近年来,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包括人事代理、劳务派遣、合同工等)。后勤保障和继续教育办学中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党员,由于人事档案不在高校、所在党支部有利益分配、主观不愿意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组织关系没有转到高校,成为流动党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如何加强对流动教工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一、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特点

(一)身份背景复杂多样。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的是高校的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也有的是高校事业编制职工的家属,来源多种多样。

(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的文化素质与其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联性,参差不齐。从事后勤服务的教工党员通常为初中学历;从事行政管理、支持服务以及实验技术等工作,一般有大专水平,或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甚至也有研究生文凭。

(三)思想认识相对落后。由于高校用工标准不一,加上身份背景、文化素质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综合水平相对落后,大都想得过且过,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得失,对高校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积极为单位的发展出谋献策,组织纪律观念比较淡薄。

(四)工作稳定性较差。有些高校教工流动党员与在编职工同岗同级,但收入待遇上却很难同岗同酬,社会保障也较差,以致产生不平衡心理,思想压抑。只要有待遇相对好一点的工作,那些有技术、有能力、有“关系”、年富力强的教工党员就会马上另谋高就,流动性较强。

二、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困境

(一)人数难掌握。高校的教工流动党员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办理了组织接转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和预备党员。第二类是“自报党员”,即在简历的“政治面貌”栏目中填写了党员身份,或进校后向党组织表明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但未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第三类是不愿意公开自己党员身份的“隐性党员”。

(二)身份难明确。高校教工的“自报党员”由于既未按规定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或党员证明信,又未领取 《流动党员活动证》,其党员身份因缺乏相应的手续和正规的证明文件而难以确定。

(三)管理难到位。而流动教工党员因原单位管不到,高校又不好管,对学校党的活动有兴趣就参加,没兴趣就不参加;有时间就参加,没时间就不参加,有甚者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四不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四)作用难发挥。很多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性意识淡化、思想观念僵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三、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在高级知识分子、青年教师及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在非事业编制教工的党建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存在重直管党员、轻流动党员的现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党建基础。一是要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完善学校党委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真正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二是配备专职组织员,明确其管理职责,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教工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人抓。三是选准配强支部书记,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的人选拔出来。

(三)完善制度,加强服务。一是要建立健全教工流动党员摸查、登记、管理制度,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明确对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责任和要求,确保每一个教工流动党员能及时办理好组织转接手续,并被编入相应的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二是要落实各基层党委和党总支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尤其是经费和活动场地保障。三是要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教工流动党员,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得到党组织的指引、关怀和帮助,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

(四)创新载体,发挥作用。流动党支部要创新载体和方式,把活动的主题、形式与高校的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首先,不断创新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坚持以党员需求为出发点,既有政治理论学习、党性党纪教育,又有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指导等讲座共同组成流动党支部丰富的组织生活。其次,可运用互联网,建立网上党校、网络党员之家等,增强党员学习兴趣,提供其与党组织联系便利、快捷的途径,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再者,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奉献日、服务区等载体活动,引导教工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最后,通过教工流动党员担任在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建联系人和学生党员成长导师等工作,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进一步创新党建模式,提高党建工作的效果,发挥教工流动党员在党建联动中的力量与作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赖显明等.高校非事业编制职工党建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2] 邓江祁.关于加强民办高校教职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3(3).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党建与思政课题“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及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DS201302Z。

作者简介:阮财斌(1980.11- ),男,浙江乐清人,硕士,浙江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党支部 教工 初探 流动党员 流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