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新课程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究

新课程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2-03-06 10:51:07 浏览次数:

【摘要】新课改地理教学中,提倡有效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四个方面就如何实现地理有效教学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程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以遵从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新课程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为实现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材,结合师生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教学设施的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最佳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要实现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就必须从“课”的基本要求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教学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使得课改真正取得实效。

二、依据课程标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等,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足,影响着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主要问题如下:

对课程目标三要素的内涵与联系不够清晰。

(1)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一般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应逐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问题是这一目标与其他两个目标是什么关系,是首先考虑“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及相关内容的安排,再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还是首先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再考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最后才考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安排;是将三个目标的达成分割开来,互不联系,还是紧密结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过程与方法,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有效教学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很多学者认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必需条件。这说明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盲目提倡只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可以了,只能是空想。

(2)对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许多教师误以为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没有理解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其实从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看,仍然是认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总和,并隐含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没有必要回避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说法。

(3)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等同于原大纲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偏重心理方面的含义,而德育虽然也是心理变化的过程,但其内涵远比心理活动宽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养成结果必须通过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实际表现加以检验,而对于道德认知和一定的道德行为则是可以通过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

三、结合教学实际,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或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大力实施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中学地理有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的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

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都不是要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各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恰当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二是绝对化,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方式,不分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只有灵活运用才可能取得教学实效。

四、重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标准。在课程改革试验中,中学地理课程必须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注重评价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效果和进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能力,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在使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方法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诊断等方法进行评价。

在课程改革中,存在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理解偏颇、把握不准等问题。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较全面地评价。其功能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但其也有评价标准较难统一、评价过程和程序难以规范,评价结果难以证明公平与公正,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等局限。

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当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包括平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方式和题目的编制,还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制度、方式、试题编制的改革。否则会遏制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随着我国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如何采用新的教育理念评价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迫切的要求,也是当前的教学实际中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为今后的有效教学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使新课改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岱峰,基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9)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新课程 探究 地理 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