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高等学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的思考

高等学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的思考

时间:2022-04-01 09:58:16 浏览次数:

摘要:在高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是在灾害形势严峻但灾害教育比较缺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灾害地理知识、提高应灾救灾技能、养成防灾减灾意识。教学内容包括灾害和灾害地理学的基本认知、主要类型、灾害地理、灾害区域分异。具体灾害的知识单元包括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成因及特征、灾害地理分布及危害、灾害应急处理和防治措施。教学组织宜结合灾害回放、现身说法、视频播放和灾害体验等教学手段。

关键词:灾害地理学;通识课;灾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189-02

通识课程是本科教育中除专业课程之外的基础课程,通过建立跨学科通识选修课程体系,使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1]。近年来,通识选修课已成为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被很多高校写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今世界正处于灾害多发期,灾害类型多、突发性强、破坏危害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区域生态,甚至威胁了人们的生命。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展灾害教育对防灾、应灾、减灾、救灾具有重要意义。灾害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地理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了该课程,但其他专业很少开设,这不符合当前国际灾害教育的迫切形势。本文针对高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予以探讨,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灾害教育的关注。

一、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的必要性

1.国内灾害形势严峻。据统计,1949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元[2]。仅2014年,据国家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核定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2.44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374亿元[3]。尤其是近10多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上均出现了新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防灾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较大,国内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

2.灾害教育比较缺乏。灾害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是各种减灾措施的关键措施之一[4,5]。相比而言,发达国家开展灾害教育较早。早在100多年前,新西兰就已开始在学校进行火灾演练,1977年明确把自然灾害与民事防御纳入学校教学大纲[4]。除此以外,自然灾害教育在墨西哥、罗马尼亚等国家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巴西、委内瑞拉、古巴、日本等国家也注重防灾教育。如日本的学校开展灾害教育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6]。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提出要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少专家也呼吁把灾害教育研究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7]。总体上来说,国内对减灾、防灾的宣传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有关灾害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8],特别是基础教育和国民教育中对灾害教育还相当薄弱,民众的灾害知识极度贫乏,制约了减灾、救灾实效的提高,灾害教育亟待加强[9]。

二、灾害地理学通识课目标和理念

1.课程教学目标。高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灾害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能分析灾害现象、过程、演变与防治,初步具备解决实际灾害问题的能力[10]。具体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灾害地理知识。通过课堂讲授认知灾害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灾害的影响因素,研究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了解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方式和影响程度。(2)提高应灾、备灾技能。通过讲授和模拟体验,熟悉灾害救援的最佳时间和手段,初步掌握灾害的应对措施,能够进行灾害自救、互救减少伤亡损失,能够进行地理调查和灾情分析。(3)养成防灾、减灾意识。关注灾害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形成防灾、减灾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2.课程教学理念。学习灾害地理学通识课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因此,课程教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课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尊重生命、充实生活,最终主动把所学知识付诸备灾和应灾实践,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三、灾害地理学通识课内容体系

灾害地理学通识课内容体系既要兼顾灾害救助的三个核心环节,即灾前教育、灾中教育、灾后教育,又要结合灾害知识教育、灾害技术教育和灾害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涉及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灾害和灾害地理学的基本认知。以近年国内外重大灾害为例,让学生了解灾害、认识灾害,明白灾害地理学的重要性。重点讲解灾害的概念及内涵、灾害的性质和灾害分类。厘清灾害地理学与灾害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阐述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灾害地理学。

第二部分,灾害地理的主要类型。每种灾害的知识单元可以包括三方面:(1)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成因及特征;(2)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危害;(3)灾害的应急处理和防治措施。鉴于国内灾害种类多,各地区灾害类型差异大,可以针对性地选择讲解,一般可以包括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洪水灾害、气象灾害、海啸灾害、火山灾害、生物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讲解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案例、图片、数据介绍灾害的形成、发生、发展,结合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灾害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从不同层面与视角使学生对各种灾害进行系统学习。

第三部分,灾害的区域分异。介绍世界、中国的灾害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分析灾害区域差异的形成因素。着重讲解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自然灾害分区特点等。

四、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教学组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料来源日渐多元化。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接受,传统的、单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灾害回放、现身说法、视频播放和灾害体验等形式都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宜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灾害回放:对国内重大灾害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具体的灾害案例对灾害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灾害。

灾害现身说法:以教师的亲身经历进行讲述,丰富学生经历,并让学生讲述面临灾害的亲身经历,通过学生和教师互动,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

视频讲解:通过放映灾害科学视频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提高自身防范意识。视频内容不仅包括灾害发生的原理、迹象,还包括如何灾前预防、灾中自救、灾后恢复等。

灾害体验:对于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可以深入附近灾区体验灾情和灾后重建,感受灾害的破坏和危害。对于洪水、火灾、突发事件等也可以进行模拟灾害演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应急与救援。

五、结语

目前在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了灾害地理学课程,但其他专业很少开设。在高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程不仅贯彻了教育部21世纪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精神,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对防灾、应灾、减灾、救灾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灾害地理知识、提高应灾备灾技能、养成防灾减灾意识。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灾害和灾害地理学的基本认知、主要类型、区域分异。具体类型灾害的知识单元包括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成因及特征,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危害,灾害的应急处理和防治措施。在教学组织方面,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蒋锐,李志.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模式下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6-88.

[2]李彦奇,欧阳玉秀.中国巨灾保险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100-101.

[3]国家减灾网.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4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EB/OL].2015-01-05.

http://.

[4]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灾害学,2011,26(1):109-117.

[5]张英.日本大学等科研机构面向社会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11,(2):10-13.

[6]郑居焕,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6(2):107-109.

[7]张英,陈红,谭秀华.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下的中学灾害教育及实施建议[J].环境教育,2008,(1):71-72.

[8]郑菊花,钱运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178-180.

[9]舒成强,翟有龙,蒋良群,等.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2):132-135.

[10]赵玲玲,呼格吉勒图.灾害教育的内容及目标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4):124-126.

推荐访问:地理学 高等学校 灾害 开设 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