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生态修复引领下的小城镇转型发展思考

生态修复引领下的小城镇转型发展思考

时间:2022-05-23 17:45:04 浏览次数:

摘要:东莞水乡地区是岭南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但随着快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水乡特点渐失,环境污染严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广东省、东莞市确立统筹东莞水乡发展的战略,力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建设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麻涌镇积极开展生态湿地修复、河涌整治、两高一低企业退出等一系列生态修复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梳理麻涌镇发展演变的历程、建设经验及成效等,总结出一条生态修复引领下的小城镇转型发展路径,并进一步阐释生态修复对于构建小城镇生态系统、激活城镇消极空间、保障城镇集约节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修复;转型;麻涌镇

引言

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受政策、区位、环境的影响较大。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放缓,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城镇,其发展阶段已经由“提速”向“提质”转变。这一转变发生的根本源自于小城镇的发展中面临着的诸多困境。其一,曾为城镇经济腾飞做出卓越贡献的“两高一低”型产业,已不再符合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些规模小、链条短、层次低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类型,面临着腾退的抉择或转型的考验;其二,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建设在前,规划滞后的情况普遍存在,土地资源使用随意、盲目,浪费情况严重,导致可利用建设用地逼近极限;其三,文化意识的淡薄和外来文化的入侵,小城镇传统的生活特征和人居环境特点逐渐泯灭,地方特色丧失。为了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必须转变发展思路,立足地方实际,把握地方特色,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1]

一、生态修复与转型发展

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事物、系统的转变和转换,转型的过程实质上是系统创新的过程。生态转型发展的理念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兴起,被作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城镇生态转型,会使城镇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等都向着符合生态学原理与规律的转变,进而提升城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效率水平,提升城镇人居环境活力,提高城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2]

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中,自此,生态修复被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进入研究的视野。欧美国家的研究一般稱为“生态恢复”,日本和我国的研究一般称为“生态修复”。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态修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和重建,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过程。国外对于生态恢复的研究和实践进行得比较早,起初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的生态恢复,后来逐渐发展到工程、设计的领域,主要实践有美国华盛顿金郡的湿地修复、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生态网络规划、韩国首尔市清溪川复兴改造等。我国对于生态修复的研究大致始于1950年前后,在生态退化和脆弱地区率先开展实践。近年来,对于城镇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的恢复研究和实践也层出不穷。例如三亚“城市双修”战略中的“生态修复”、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等。

城镇生态修复一般指城镇生态环境的修复,城镇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两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居民生产生活的空间环境。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凸显,实现城镇与自然的平衡,保证城镇生态系统的健康,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资源,恢复在城镇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损害,城镇将进行生态转型发展。在城镇向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修复是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有助于小城镇实现发展阶段的平稳过渡。[2]

二、麻涌镇生态转型路径

东莞市是我国特有的市直辖镇的地区,2012年,东莞市设立了“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后文简称“水乡经济区”),下辖十镇一港。设立水乡经济区,统筹东莞水乡经济区的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建设模式,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东莞高水平崛起的一次大胆尝试。

麻涌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北部,地处珠江口北部东岸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截止到2014年,麻涌镇户籍人口7.58万,常住人口12.09万,镇域面积91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3]自2012年起,麻涌进行整体转型发展,未来力求打造成水乡经济区重要的滨海产业大港和宜居风情小镇。

(一)转型条件

1.转型困境

转型前的麻涌,地区发展呈现“碎片化”特征,传统发展模式弊端凸显,不仅导致地区发展滞后、民生薄弱、污染集聚,同时面临着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首先,低效的产业结构与外源型、消耗型发展路径无法满足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诉求;其次,高端创新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难以适应地区向高端社会形态的转型需求;再次,由于长期缺乏规划的统筹引导,自然景观受到破坏,原本具有鲜明水乡特色的传统生活特征以及人居环境也逐渐湮灭,迟滞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环境层面:环境治理问题突出,节能减排降耗任务重。麻涌镇的工业主要以造纸、纺织、化工、炼油为主,这些企业污染严重、治理能力差,导致城镇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由于麻涌镇河网遍布的特点,空气环境和水环境均受到了较大污染,转型前大部分河涌水质为IV~劣V类,水体黑臭现象广泛存在,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土地要素供给紧张,集约利用水平不高。转型前麻涌已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9%,已达到土规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的90%(2013年资料)。土地开发空间潜力小与近期计划项目需求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产业层面:农业产出率低,农民创收渠道少。麻涌镇的农业主要以香蕉种植为主,因水体污染、香蕉黄叶病发病率高,农民种植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面积农地丢荒失管。工业能耗大,创新能力弱。麻涌镇占地多,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产值约占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大部分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加上目前大多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尚未建立,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较艰巨。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整体发展滞后。2012年,麻涌镇地区生产总值127亿元,位于东莞市第15位,其中第三产业产值32.77亿元,位于全市第21位。

民生层面:城镇总体格局、配套设施和营商环境对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仍有待提高。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0 108元,比全市的平均水平低20%。[3]镇村不强、群众不富,社会投资能力弱,直接导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发展水平滞后。

2.转型优势

麻涌镇作为广东省的中心镇,是珠江三角洲的中枢之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麻涌镇不断完善“六纵四横”道路交通网络,麻涌与周边中心城市的联系不断强化,促使麻涌由城市边缘地区走向了城市合作区,提升了城镇的区位优势。加之不断改善优化的城镇环境,使得麻涌镇吸引外资数据一直名列前茅,旅游人口数也逐年攀升。

政策优势也是麻涌镇的强大竞争力所在,市委乃至省委不仅多项政策文件支持麻涌镇转型改造,且多为领导多次莅临麻涌调研指导,有效推动了麻涌镇生态转型建设的步伐。

(二)生态修复引领的转型探索

近年来,麻涌紧紧把握建设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和穗莞合作的战略机遇,围绕建设“都市田园、美丽麻涌”的总目标,按照“治污促转型、拆旧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三旧”改造,促进全镇产业大升级、城镇大提升和生态经济大发展,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大跨越。此外,还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成果社会共建共享,协调城乡关系,改善城镇软环境,保障城镇健康发展。[6]麻涌镇的生态转型探索,更加突出转型升级、改革深化、民生改善、环境保护,拓展生态空间,实现“绿色”崛起。

1.产业升级

整治工业污染,引导两高一低企业退出。为加强对内河涌两岸污染企业整治工作,加快淘汰和关停不达标的污染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净化城镇环境,麻涌镇对121家“两高一低”企业实行全面整治和引导退出。2013年至2015年底,共关闭漂染、造纸、电镀等污染行业企业54家。2016年计划整治与引导退出“两高一低”企业42家。

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麻涌镇大力整合生态旅游资源,串联全镇水上绿道,建设集观光、商业为一体的水上绿道总驿站,建设特色商业街,并推出中储粮工业游线路,全面发展水乡特色旅游品牌;借助“互联网+”发展契机,依托中大新华学院,建设中大创客坊,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九园+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等4个“互联网+”现代都市绿色农业,推广麻涌“假日农场”品牌。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转变地区发展路径。

2.河涌整治

随着麻涌镇社会经济以及人口的发展,出于土地开发利用的需要,许多河段都经过改造,河涌不断堵塞和淤积。加上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部分主要河涌无法满足当前的排涝要求,急需进行清淤整治。全面开展河道清淤,有利于增强河道的引、排、蓄、供等功能,有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更加有利于改善社会环境和推动麻涌镇的城市化建设。

麻涌镇主要河涌需要清淤的河道总长度为15 051m。2015年,重点整治新基村、东太村、大步村水系。2016年,重点推进麻一村、麻二村、麻三村内河涌全面截污、清淤、生态治理,重现麻涌古梅乡韵特色。

3.湿地修复

改造前,华阳湖湿地公园一带遍布化工、电镀、造纸、洗水漂染等传统工业,畜禽养殖场、窝棚错落其中,河水发黑发臭。2013年以来,麻涌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成功打造华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主要措施包括“截污、引退、清淤、活源、治堤、修复”等。

麻涌镇投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及30多公里截污主干管网,关闭污染企业近70家,大大减少工业水体污染。清理养猪场、家禽场共200余个,减少畜禽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华阳湖及周边河涌共清淤165万立方米,清理表层浮土垃圾、杂草及漂浮植物22万平方米。通过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且耐受性好的开花水草,以吸附和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或固定,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同时,通过投放水生动物,构建良好的水生动物生态系统来改善水质。

建成后的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科普认知和城市生态功能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独具水乡特色。

三、麻涌镇生态转型成效

(一)环境提升与改善

自实行生态转型以来,麻涌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野生动植物大量繁殖。已消失多年的麻涌本土麻虾、弹涂鱼、白甲鱼等水生生物重现。麻涌成功打造了融防洪排涝、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湿地生态旅游圈。河涌水质从Ⅴ类迅速恢复到Ⅳ类,且有效提高了城市的抗洪减灾能力。此外,华阳湖等各景区开放以来接待游客人数超300万人次,带动公园附近土地租金增长8倍,华阳村每年增加收入约500万元。[4]

(二)产业升级与优化

2016年1~4月麻涌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4亿元,同比增长821.2%,三产比例迅速从1:72:27提升至1:54:45。由于地区环境的改善,使得麻涌镇招商引资方向也从“产业化招商”逐步提升到“地区品牌式招商”方向来。2013年以来,全镇引进内外资项目32宗,实际利用外资68 032万美元,超亿元的外资项目有3个,大大提升了地区品牌的吸引力。[5]

(三)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转型发展推动了麻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带来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设立“村民车间”,转变就业思路,开展就业培训,有效解决了失业人口就业难问题。以“香飘四季”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整治乡村环境、建设水陆绿道、改造升级公共设施、挖掘村居文化底蕴,改善了农村生活面貌。此外通过进行华阳湖湿地公园建设、自行车道建设、举办健康环跑等活动,努力倡导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四、总结与展望

生态修复对于构建小城镇生态系统、激活城镇消极空间、保障城镇集约节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地区生态修复型发展的内涵。例如,美国金郡(King County)地区通过贯彻生态保护理念,实施全方位的生态工程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在自然演替的基础上,加入人为的积极因素,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向着所需方向加速发展。此外,还主动采取对环境有利的规划建设方案与金融调节政策,将环境保护融入市场机制,有效地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再如,大同市是传统的工业城市,为寻求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而推动城市转型,大同市启动了“文瀛湖”公园改造建设,通过筑堤、引水,解决水源問题,然后通过设置景观池、雨水花园、雕塑花园展厅、亲水平台、滨水步道等,增加空间多样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公园贯通城市的绿色廊道,形成南北连贯的生态走廊。通过文瀛湖的规划以及生态廊道向新区的延伸,大同将开发机遇引向湖滨,并重新定义了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方式。

通过梳理麻涌镇的生态转型路径,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出以生态修复引领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理念是指导小城镇建设的行动指南。将发展理念由眼前利益转向长远利益,由个体利益转向整体利益,坚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有效引导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转变。

发展方式的创新:创新是保持小城镇发展活力的关键要素,将发展方式由不可持续的经济利益优先,转向可持续的生态优先发展,打造高品质的环境,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提升小城镇的整体形象。[2]

管理手段的革新:通过改变各自为政的管理手段,进行地区管理统筹协调,能有效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配置。

财政资金的保障:转型发展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保障转型措施的实施。例如麻涌镇进行河涌整治的资金,均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金,有力的资金保障能促进转型举措的快速实现。

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引导:转变整体发展思路,激活全民生态理念,实现由“被动保护”向“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由“政府保护”向“全民保护”转变。加强宣传,倡导居民贯彻生态低碳理念,加强生态意识,有助于提升居民参与生态转型的积极性。

本文认为,在进行生态转型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提升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随着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意识到,绿色基础的建设不仅能提升地区的整体环境品质,同时也将为地区的未来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提升地区知名度,积累人气,从而提升地区的整体价值。麻涌镇通过生态修复手段,打造“华阳湖湿地公园”,有效改善了地区环境、塑造了地区品牌,成功实现了地区环境改造。不仅如此,作为水乡经济区建设“三区一平台”的示范项目,华阳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有效带动水乡经济区整体绿色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升,对整个水乡经济区的生態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未来麻涌镇将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绿色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协调各个转型项目的实施,成功实现麻涌镇生态修复引领的生态文明转型。

参考文献:

李丹,陈锦富,苗华楠.工业城镇生态转型的规划探索——以富池镇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5.

沈清基.论城市转型的三大主题:科学、文明与生态[J].城市规划学刊,2014(1):24-32.

东莞统计年鉴-2015[EB/OL].(2016-10-17)[2016-12-25].http://gdidd.jnu.edu.cn/doc/gdtjnj/dgtjnj/2015/index.htm.

2015年麻涌镇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4-02-27)[2016-12-25].http://machong.dg.gov.cn/index.php/gov/show?id=12500.

2016年麻涌镇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25)[2016-12-25].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0509/3.2/201603/1027556.htm.

唐子来,王兰.城市转型规划与机制:国际经验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3(6):1-5.

■责任编辑:许 丹

推荐访问:小城镇 转型 引领 修复 生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