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社会转型期幼儿教育公平问题探讨

社会转型期幼儿教育公平问题探讨

时间:2022-05-13 17:40:06 浏览次数:

幼儿教育具有社会融合功能,幼儿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关系着社会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结构迅速变化,社会转型加速,打破市场与教育公平之间的二律背反,调控教育市场失灵,追求教育公平正在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伦理诉求。

一、我国幼儿教育公平失衡现状

1.地区差别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上形成了巨大的区域差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为1.45:1:1.0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例则为1:0.75:0.63。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2002年教育投入最多的广东、江苏、浙江三省数十倍于教育投入最少的西藏、青海、宁夏等地区,其中,投入最多的广东省的教育经费是西藏自治区的36.85倍,扣除人口因素,地区间的差距还是巨大的。

巨大的投入差距产生了地区间的巨大教育差距,在东部沿海的大多数省份,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到2000年幼儿入园率的目标一般在70-80%122上;中部的大多数省份,如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等,到2000年幼儿入园率的目标一般在50%左右;西部的一些省份和自治区,如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到2000年幼儿入园率的目标一般在35%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发展最好的东部省份和发展最差的西部省份入园(班)率的差异在45个百分点左右。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的入学率差距是比较突出的。

2.城乡差别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比较突出的,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31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225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之大,在2000年达到2.8倍,而且还呈上升趋势。

巨大的收入差距决定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幼儿教育投入能力的巨大落差,同时,由于公共教育资源更多投入城镇幼儿园,导致了农村幼儿教育进一步落后于城镇。

在指标统计中,一些省、市和自治区没有将城市和农村的指标分开。下面我们仅以一些列了城市和农村的省、市和自治区为例。

北京市到2000年全市3岁以上儿童的人园率达到90%,农村则为80%,这表明城市3岁以上儿童的人园率应高于90%,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在10个百分点以上;黑龙江省到2000年城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90%,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为55%,城市和农村的差异达35个百分点。

3.阶层差别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提速,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迅速多元化。由于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较高,而且,像机关幼儿园等教育质量较高的幼儿园面向特定的群体招生,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与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差别巨大。

国家公务员的子女享受进入机关幼儿园的特权(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有限投入中的大部分进入了机关幼儿园)。公司白领等收入较高的群体有能力进行更多的幼儿教育投资,可以凭借经济实力选择优质的幼儿园。而下岗工人、民工、农民等低收入人群既没有特权,又没有经济实力,再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只能选择收费较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幼儿园,有的甚至放弃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二、幼儿教育公平失衡的原因

1.政府在幼儿教育投入的基本理念上存在偏差是幼儿教育失衡的基本因素

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国家为了发展的投资。OECD1999年的教育政策分析认为,幼儿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为满足每个家庭更加广泛的经济及社会的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

幼儿教育具有社会融合功能,具有准社会公共产品的性质,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具有溢出效益。因此,对于幼儿教育的投资存在市场失灵。如果政府不提供,则社会整体的幼儿教育就会出现需求不足,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会因为无力负担幼儿教育的费用而被排斥在外。如果政府仅向特定阶层提供,则会导致幼儿教育进一步失衡。

2.教育投入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幼儿教育失衡

教育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在总体上还很落后,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家能够用于幼儿教育的投资实在不多。虽然国家和政府都重视教育,教育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相对于人口的增长和教育需求的增长还远远不够。

由于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的不同,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东西部巨大的地区性差异,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阶层多元化,加上个人环境、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幼儿教育的地区性失衡和个体性失衡,这使经济发达地区(个人)在教育投资上占有优势,从而形成富有→教育优势→富有的良性循环,同时,贫穷的孩子却要无辜地承担贫穷的后果,陷入贫困一贫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3.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剧了幼儿教育失衡

在政府财政性供给的幼儿教育中,虽然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分配与财权不相匹配,但更加隐蔽和深层次的问题是教育财政投入按照隶属关系而非责任类别加以分配。从目前看,有限的幼儿教育经费都从现行的政府、事业单位、教育部门预算的渠道拨付,政府办园的经费预算在政府办公经费中列出,企事业单位和教育部门办园的经费也在各自的预算中列支,而不属于这个体系的幼儿教育机构却缺乏纳入经费预算的渠道。真正为一般民众服务的幼儿教育机构,如街道幼儿园、小区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等无法得到政府的资助。因此,首先要实现的是全部幼儿教育机构的投入责任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划分,而不是由不同层级政府分别负责各自幼儿园的投入。

三、解决幼儿教育公平失衡的对策

幼儿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进程决定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并不会直接带来幼儿教育的公平,必须从理念、制度、措施、行动等多层次予以落实。

1.要树立幼儿教育是科教兴国重要内容的观念

儿童是国家最伟大的资源,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是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党和政府提出了教育兴国、科教兴国,把幼儿教育纳入了基础教育范畴,但没有像小学、初中那样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也没有像高等教育那样给予现实的大力的支持。政府用于幼儿教育的经费在教育总投人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如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为54800277.6万元,而当年幼儿教育经费为675844.0万元,仅占1.23%。这导致幼儿教育投入总体规模过小,发展速度过慢,甚至出现滑坡的现象,也进一步导致了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失衡。因此,国家与政府必须改变幼儿教育的投资理念,增加幼儿教育投入,增进幼儿教育公平。

2.发展经济,减小社会差距

现代公平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不同于原始社会的低水平公平。这要求在提高经济的总体水平的基础上,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前几年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和近年提出的建构和谐社会,目的就是平衡区域经济,减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要特别注意的是,减小贫富差距不能只注重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地区政府的收入差距,还要把减小教育差距,特别是幼儿教育差距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这样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也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使本地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改革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改革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是理顺投入机制,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分配与财权的不相匹配问题,改革按照隶属关系教育财政投入方式。其次是在目前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根据社会福利的改进原则,确定幼儿教育的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让最需要社会公共服务的群体获得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给最需要政府帮助的群体。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如以色列把幼儿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英国实行了“确保开端”项目,美国实行教育券制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责任编辑 付一静)

推荐访问:转型期 幼儿教育 探讨 公平 社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