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经济转型期位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分析

经济转型期位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分析

时间:2022-05-13 18:00:03 浏览次数: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动荡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及产业结构中一系列深层矛盾、弊端逐步显现,这不但制约国家经济稳健、持续发展,还带来不少社会矛盾。在“调结构、促转型”的经济应对战略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社会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社会就业的影响,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出发,阐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产业结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2-111-03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对原有产经政策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先后实施“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和“调结构、促转型”的经济应对战略。时至今日,在全球经济复苏境况欠佳以及和国内产业经济政策导向发生显著变化的形势下,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对就业市场的双重影响

始于美国“次贷”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以及后继的“欧债危机”(2010年)、美国持续不断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1年)使得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布局方式付出重大代价——国内不但通胀显著、许多中小企业发展境况欠佳、经济增速受到严重影响,还使得大量的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严重缩水!“调结构、促转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积极拓展国内消费市场、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调结构”主要表现在对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型行业产能扩张的限制、压缩;“促转型”则主要体现为鼓励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此,对比我国传统产业布局及现有劳动力分布状况,经济转型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对高能耗、低技术行业(包括大量外向型企业)劳动力的挤出;另一方面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力就业。因为国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意在提高劳动生产力和资源(含资本)利用效率。同时,由于国家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服务业,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将给包括服务业在内的政策支持行业带来众多结构性就业机会。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此外,由于我国经济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依然较高,在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和全球经济环境波动等大背景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将极为复杂。

(一)产业及金融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受我国传统产业政策惯性的影响,金融资本投资方向存在结构偏差(投资在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的不平衡现象)和倾向偏差(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这种倾向性投资虽然有效地加强了公有制主体经济的地位,降低了资本风险,但也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未能带动就业实现同步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吸纳新成长劳动力的主要场所,投资结构偏差使得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不乐观,如此极大地限制了其对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不少地区对投资倾向性的引导偏差,使得很多产业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当地、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现实社会,造成大量实业就业机会“被挤出”。因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中,产业政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施行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其后连续数年实行扩招,短期内在校大学生总量剧增,其后毕业生也逐年增加。如从2003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213万,2009年超过600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达创纪录的710万。

高校扩招政策增加了社会公平教育机会,同时也为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奠定基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其受供需平衡规律支配,因此扩招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不容忽视。

2000年至2010年就业率统计结果见表1,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此状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8年至2010年就业率逐步走高(缺少2011年官方公布的数据)。分析认为,其中主要原因首先在于:为消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四万亿”的投入;其次得益于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扶持。

(三)GDP拉动效用减弱

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增长,但经济高速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就业的同步、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不一致是长期性全球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在不断下降,同期我国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如“九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8.6%,就业年均增长1.2%;“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就业年均增长1.1%,就业弹性系数明显下降,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期间94万人减少到“十五”期间的80万人。导致“增长型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反映为生产力的增长和对原有产经模式的革新改造,它们的本质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最终结果主要体现在甩资本品替代劳动力上,因此,产业增长与就业出现显著的不同步。在行业竞争激烈、资本作用渗透强烈的时期,劳动力需求减少,而就业标准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社会现实。

(四)高校教育模式及专业设置对就业的影响

传统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偏重于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理论学习,而在对学生能力、技能的培养上存在欠缺。此外,在过分强调大学学习环境独立性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企业普遍反映,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表现出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期长、组织协调能力弱等特点。如此,就使得企业在招聘中更加看重有过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技术人才,这样也就“挤掉”了相当数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另一个风险来自专业设置,这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上。此外,受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因素影响,高校专业设置都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旦遇到产业政策调整或经济环境转变,那么原先高校专业设置的风险将直接表现为大学生就业困难。

(五)就业观念转变对就业的影响

当代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发展。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从而对人们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并由此引发就业观念的变化。就业观念的转变,逐步体现在对就业质量的追求上。如由以往求“铁饭碗”(终身雇佣制)向看重

“发展机会”、强调“职业流动”和“社会权益保障”等方面倾斜。这就使得就业问题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显著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就业和欠发达地区的低就业等;在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甚至有“主动失业”的现象。因此,大学生择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分析

就业是关系民生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就业既与市场环境、整个社会劳动力需求状况有关,同时还受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就业观念等众多因素影响。根据全球经济环境状况和阶段性社会现实特点,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将能有效地促进就业,从而避免引发潜在的社会问题。

(一)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执行力度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最终将表现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而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收入之源,对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协调稳定至关重要。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全社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另外,市场经济本身也并不排除政策的引导和政府的调节行为。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下,我们应该利用高效的、严密的组织体系,确保“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能被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同时加强既定经济政策的执行力度,积极培育就业市场,对一些地方诸如鼓励产业资本转型金融资本等脱离阶段现实的做法进行疏导,维护中央经济政策的权威性,为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强化制度保证!

(二)提高全社会工资标准

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用工工资标准,可以促进受过系统文化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实现有效就业。因为企业给付员工高工资,其本质是承担了产品高成本的风险,因此企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谋求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如此吸纳具有职业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既解决了企业现时用工问题,同时也为企业今后发展储备了人才。

(三)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劳动力占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作为吸收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导致民众“消费信心”的丧失。因此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释放“被储蓄”起来的消费能力,从而使服务业得以迅猛发展,带动社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因为在一个逐步迈向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第三产业技术含量低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四)建立面向职业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

总体上,我国的教育结构仍偏重于高学历教育,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还带有比较重的计划经济烙印。如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陈旧、招生规模也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开始就存在“结构性失业”隐患。虽然从长远看,高等教育要重视基础教育为民族持续发展构筑文化平台、提供人才储备,但高等教育也要顾及时代特征、顺应技术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融入面向职业路径、建立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概念。只有在知识教育中,强化技能培训,在理论学习中,直接感受、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高校毕业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缩短适应时间,减少用工的时间成本,才能成为企业乐于接收的劳动力。

(五)建立合理的社会补偿机制

吸纳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首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对吸纳到企业中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中小企业均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企业员工的稳定性问题),所以现有的私企、民企更愿意招聘熟练掌握劳动技术的人。如果能建立合理的社会补偿机制,对向高校毕业生实施职业培训企业给予合理的补偿(如现金补贴、减免税费等),则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全球许多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也正遭遇或已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但涉及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还与宏观经济条件、政府政策导向、社会保障措施等有关。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分析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登新,从“产值工业化”转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fb8a0100hOfm.html?ti=1.

[2]蒋满元,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解读——基于政府选择视角的分析[J].理论导刊,2007,(1):42-44.

[3]梁达,经济增长为何与就业增长不同步[N].上海证券报,2009-04-16.

[4]蒲艳萍,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8,(7):113-115.

[5]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2080296&leafid=111.

[6]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2.

[7]夏杰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增长型失业”的有效途径[J].经济参考研究,2004,(11):16-2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研究”(编号:09SJD880091)阶段性研究成果]

[尤青: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党务秘书,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张伏力: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学、高校党建研究]

推荐访问:转型期 高校毕业生就业 策略 分析 经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