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探究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探究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5-13 19:00:02 浏览次数:

【摘 要】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代价不仅仅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有快节奏下人们疲惫不堪的心灵。在社会的快速转型,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形势下,加之个人家庭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和痛苦中,由此产生的大量心理问题是近年大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文章着重探寻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现实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调查稱,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每一个宿舍就平均有一位同学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如此数字难免让人掩口唏嘘,然而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突发事件却让我们宁愿相信其真实性。自从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后,我们蓦然发现,原来大学生也很脆弱。2005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完成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要条件。因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话题,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寻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是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心理问题,总是在同他人接触时才有可能发生;所谓心理健康,其实也就是意味着得到了周围环境的认可;人不可能在真空中生存,当个人与群体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发生冲突时,心理问题也就相伴而生了。弗洛姆认为,自由其实并不是人之本性所追求之物,当一个人选择了自由,也就意味着将要自己面临很多挑战,也就意味着孤独、虚无和渺小,人很多时候有逃避自由的倾向。故而,二战中的纳粹者,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他们也早已把自己的头脑灌满超人主义的狂热。但非理性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理性头脑的理性人。社会单向度地平稳地向前发展,但人类需求的多元化、非理性因素、美的追求等又是这样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所不能给予的。故而,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诞生了,这是我们作为现代人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社会的发展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仍需要快乐幸福地生活,因而解决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便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件重要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加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我国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这首先因为,从宏观方面来看,作为当今社会主体、社会的精英阶层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国家顺利实现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社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现代观念和现代能力。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社会公民心理成熟和现代化的脚步远远赶不上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速度。从微观上来看,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杀人及其他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引起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对当今大学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和引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界共识。所以,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寻找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学者到政府,整个社会开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这必将为接下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舆论氛围、理论基础和财政支持。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充分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不能仅仅着眼于大学生本身。纵然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不一样,但这种差异只能作为个体针对性介入支持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预防和引导功能,其着眼点应该是整个大学生群体。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也应从大视角入手,只有如此,真正找到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学生诉求表达机制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大学生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大学生商品观念的更新。“君子言文,小人言利”的圣人古训,正被经商致富所取代。毋庸置疑,打工使大学生们在经济上、人格上向“自立”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也体会到了父母亲的钱来之不易。然而,这股“商风”也使得一些大学生走入歧途,高消费、攀比、弃学经商等现象并不罕见,为钱而以身试法者亦有人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能处理好经商、打工等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导致在校期间生活压力过大,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重要的表现就是就业压力持续增大,房价持续攀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履维艰……这些社会问题持续发酵,加之现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再,大学生难免产生心理落差。这些都使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期望值大大降低,他们对自己未来的不安全感、焦虑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另外,各学校管理方式和水平不尽如意,行政化的校园管理体制下,校方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机制始终处于低水平。如此以来,一旦社会问题持续积蓄,学校管理问题的放大,出于自己未来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学生与社会对话,与学校对话,表达自己诉求,争取利益的欲望将日益显现。而现实情况下,大学生的这种诉求往往没有正规的途径可以表达。大学生在网上抨击现在的社会现实、学校管理乃至国家政策就是最好的佐证。当学生的诉求持续压抑,必然导致心理的失调,极端绝望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导致学生压力增大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在高校,这种发展的趋势对部分同学的社会适应造成了影响。高节奏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得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大学生”而已,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有更多的本领。除专业本身之外,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砝码。高校不少学生为了能在社会上有充分的竞争力,纷纷加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例如校外选课、留学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培训以及参加学术前沿讲座等。不少学生一下很难适应如此高强度的要求,出现了应激方面的问题,感到紧张、焦虑、不安和疲劳。

(三)家庭背景影响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教育的开始”,这句话不无道理。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很大的。国外有很多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患焦虑症的个体其父母常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较多的过度保护。大学生的父母分布在社会的各种人群,他们的文化层次、民族风俗、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心理素质等各有不同,因而这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教养方式,并给大学生的心理打上父母的烙印。父母采取冷漠型、专制型、保护型等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他们的子女道德缺失,形成不良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些均可使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甚至成为大学生后,仍然难以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挫折与困难,并引起他们诸多不良情绪包括焦虑情绪的产生。另外,特殊家庭背景,如单亲、父母离异等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偏激和极端,他们往往把不满发泄到身边的同学身上,对他人造成伤害。除此之外,由于家庭突遭变故致病、致残、致贫等更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这些群体也是学校应该重点关注的,要及时进行介入帮助,防止其因心理问题走极端道路。

所以我们在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不能仅仅偏重于分析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从个人性格“深入”到學习、生活各个方面,却忽视了当今社会现实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冲击。另外,当今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混为一谈,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无法保证专业的老师授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沦为形式。这都是当今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充分认清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政府要加大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力度

着重解决当今包括大学生在内各阶层群体关注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问题。让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安全感和希望,有更多的精力全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而非整天忙于没有太多用处的各种证书。另外,大学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再者,社会有关机构,包括学校、新闻媒体等,应尽力做好引导工作,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讲,就是外界环境不论如何变化,都应引导大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的原则。如果学生能够牢记这一点并好好把握这个方向,那么不管“经商热”、“TOFEL热”、“自我实现热”等潮流如何冲击,都不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引起焦虑不安。

(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提升专业教育水平

首先必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开来,避免将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和政治修养、道德水平相提并论。然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引进专业心理学教育老师授课,避免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成形式上的教育。还要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及心理卫生机构。高校心理卫生机构的组成应以接受过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培训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为核心,以校医、政工干部等为辅助。在组织人员落实的同时,学校应提供一定的场地、物质和经费。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要实现广泛覆盖、重点关注、分类帮扶、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要尽可能搜集关于学生全面真实的信息,包括:

1.本人概况,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籍贯、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所在年级班级、身体健康状况等。

2.家庭概况,家庭结构、父母姓名、父母职业、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方式等。

3.学校生活状况,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交际能力等。

4.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中与老师同学等身边人的矛盾等。在全面信息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及时对突发心理问题者加强介入帮助,使其尽快摆脱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可或缺。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系统全面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个人等整个社会中各个部门各种力量的共同支持。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实现跨越式的前进,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将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2005]1号.

[2] 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 林榕发.大学生焦虑心理及其对策[J].南平师专学报,2005(14).

作者简介:蒋美英(1977- ),女,博士研究生,北京化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管理控制;姚庆峰(1978- ),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推荐访问:转型期 探究 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 社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