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问题探析

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问题探析

时间:2022-05-22 15:00:05 浏览次数:

【摘要】当今在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广泛兴起的“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虽然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统筹了城乡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 乡村旅游业 农家乐 发展

一、乡村旅游业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乡村旅游问题,他们对乡村旅游业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坎农(Gannon)1988年所下的定义:乡村旅游业是指有农民及乡村人士为吸引旅游者而提供的一系列活动、服务及设施,目的在于获得额外收入。

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乡村旅游业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够明晰、深入,提法也多种多样。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坚2006年在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乡村旅游业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对乡村旅游业所定义的较为全面。他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以乡村低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以乡村的特色风景区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2007年1月1日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这对有着生态农业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吉林省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吉林省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省,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全省旅游景区星罗棋布,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博览会、中国·吉林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旅游节、集安高句丽文化旅游等特色鲜明的旅游活动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200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558.65万人(次),同比增长21.31%;旅游总收入450.80亿元,同比增长28.74%,相当于全省GDP的7.02%。一般来说,一个产业能占到GDP的8%就可以说是“支柱产业”,吉林省的旅游业离支柱产业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因此,2009年,省政府加大了旅游业投入,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将到6000万元,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居民旅游消费预期减弱,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但我们也应看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王珉书记强调“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又一个支柱产业”;韩长赋省长提出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同时,吉林省又是农业大省,关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纯净的自然风光广泛地蕴藏在吉林乡村的每个角落。淳朴的民俗民风、独特的自然奇景、诗意的田园风情、古老的历史遗迹,又是我省开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资源。

三、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特点及主要旅游类型

1、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特点

东部地区(水民俗边境旅游带)多山,气候湿润,自然环境类型独特,孕育着古老灿烂的朝鲜族文化,使东部乡村特色独具一格。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市和白山市。

中部地区(城市生态与冰雪旅游带)由台地、平原和丘陵组成,气候多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有世界著名的玉米带、大豆带。 农业文化历史悠久,交通方便,经济水平高,城市化显著。丘陵地区较湿润,夏季风景秀丽,热情豪客的满族同胞和勇敢淳朴的汉族居民和睦相处,塑造韵味独特的关东文化。例如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辽源市。

西部地区(草原湿地风光旅游带)属欧亚大草原的最东端。受半湿润气候的影响成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冬捕活动和冰雪风光显出特有的草原文明。妙因古刹、敖包耸立、哈达传情、奶酒飘香,蒙古风情浓郁的查干湖,更以其原始渔猎部落文化的积淀而成为构建吉林省乡村旅游业的点睛之笔。例如白城市和松原市。

2、吉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1)自然风景游。以一定特色天然景观、自然和人工水面为主要旅游对象,结合小规模农田和几种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等农业资源而开展多种内容的旅游项目。龙湖生态示范园是一个集绿色食品开发、住宿、餐饮、垂钓、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其三面环山、中央一湖,湖形蜿蜒曲折似龙,故名龙湖。以示范园的“猪—沼—菜”为链条,体现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经营特点。龙湖的北部有荷花丛生,婷婷玉立,荷香飘飘。葡萄沟、百果园、苗木种植区、绿色蔬菜温室、养殖场环绕而布,其间小路交错,纵横相连。

(2)田园风光游。以乡村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为主要对象,与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风景组合。集田园风光与高科技农艺于一体,引入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各种作物,游客参观作物生长,了解现代化农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形成新的农业生产价值观。以观赏花卉、采摘果实为主题的“动手果园”,以特产参观、品尝、购买为主的工艺特产一条街等,都对广大游客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3)乡俗风情游。以当地的民俗风情为旅游开发主体,结合农、牧劳作及一定的天然、人工景观的游览。在天人合一式的环境中,体验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如草原牧区风俗游,东北地方戏、叶赫满族民俗游,以及民间工艺制作观赏和饮食文化体验等。

四、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意象模糊,品牌意识不强

乡村意象是人们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是人们对乡村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它激发了城市游客前往乡村去寻找回归原始的梦,满足他们的“归属感”,然而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业起步晚、发展程度低的,没有对发展作出合理的定位,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狭隘的乡村旅游业含义中。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的开发,品牌理意识不强。许多乡村旅游地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业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经营者往往在主体建筑、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反而忽视了经营特色、服务质量和社区环境等重要方面,多数经营者以经验经营,单兵作战,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淡薄。

2、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盲目开发,重复雷同

旅游景观重复建设、旅行社数不胜数是吉林旅游发展的普遍弊病,以长春为例,规模相当的旅行社有60家,而旅游线路千篇一律,同一景点,各家旅行社如同达成共识一般,在吃、住、玩上相似率极高。此外,一条旅游线路的开发一旦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他的旅行社就竞相模仿,在商家整齐划一的旅游模式下,不得不打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利润降低,就不顾质量地压缩成本,重复雷同的乡村旅游线路,不仅让消费者厌倦,也让商家最终一无所获。

3、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经营上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思路,旅行社职责不明确,低劣的服务常常让消费者望而却步。部分地区虽然开发了乡村旅游资源,却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人工雕凿的痕迹十分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服务人员大多是中、高专职业学校毕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低、文化程度低,旅客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回游率低,致使其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经营状态。

4、基础设施不配套,区位交通条件差,旅游接待能力弱

旅游接待能力是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活动“吃、住、行、游、购、娱”中对旅游者提供接待和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服务人员、旅游交通公司、旅游商店、旅游景点景区等的接待能力。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吉林省旅游接待能力弱,综合实力欠缺,在乡村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存在不足,旅游目的地开发现状远远达不到消费者的需要。某些偏远乡村旅游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现象,如交通不便,水、电、休息场所、娱乐等设施不配套,怀着“减压”心情的消费者虽然面对诗情画意的景色,却享受不到舒适恬淡的服务。

5、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及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扶持。然而,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乡村旅游业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给予约束,使很多不正当竞争者借机扰乱正当的竞争环境,从中牟取暴利,让乡村旅游业市场失去了最重要的道德形象,失信于消费者。

五、吉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1、提高旅客参与性、趣味性、教育性,突出乡村地域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

东部山地,应建构立体旅游模式,利用独特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打造现代与古老文明融合的乡土景观, 要广开旅游项目,如攀岩、滑草、滑翔,启动东北三宝和野生动物园观光等旅游项目。中部居民收入较高,消费观念新颖,应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地配置乡村旅游业项目,开发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旅游项目,做到乡村旅游业知识化、产品功能复合化、旅游收益多元化。西部半农半牧地带,乡村旅游业发展一定要考虑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特色,加强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突出西部粗犷魅力和牧民聚落特色,建立农牧业生态园,将草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特色果园及水产养殖与文化民俗相结合,让游客参与农牧生活、体验射骑刺激,领略自然生态原始文化风韵。

鲜明的乡村意象可以带来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然而旅游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如废弃物乱丢乱扔,旅游者乱刻乱划,这些必然会破坏乡村原有自然景观的特色性。同时,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异域文化与本土乡村文化必定会在长期的接触中交融,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当过多现代化因素融入进去时,必定会降低乡村吸引力,导致乡村旅游业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维护已形成的景观和文化意象,提高乡村吸引力,保证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突出引导“农家乐”的“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避免简单的模仿照搬,要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形成乡土文化氛围。

2、发挥资源组合效应,统一布局,打造旅游精品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组合优势,发挥结构效应、集群效应、特色效应,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推动地区乡村旅游业有效持续发展。深化旅游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改革创新,提高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按照“整合资源、深化市场、细分产品、创新形象、形成热点”的思路,深入开展“爱吉林,游吉林”主题活动,千方百计激活旅游市场,大力发展省内旅游。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团队

发展旅游业,人才是保障。要建设一支热爱旅游事业、有知识有修养、诚实守信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监督管理队伍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实施以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企业为重点的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员工薪酬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进出机制,保障员工合法权益。重点抓好旅游业发展亟需的旅游行政管理、职业经理人、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等人才的培养,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认真总结全国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试点经验,扎实推进旅游就业,大力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

4、扩大对外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强化影响力

应该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集中力量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和促销,充分利用大型节事活动,举办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尽快使吉林省成为旅游热点地区。以特色旅游拉动省内游落实《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发挥“农家乐”旅游带动作用,借助吉林电视剧现象,催热我省乡村旅游业,形成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特色餐饮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层面的消费需求。围绕“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创建长白山、吉林东福两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组织好国家公园的创建和试点工作。此外,还要在省内主流媒体创建宣传栏目,经常性地向广大游客推荐景区、精品线路和各类主题活动。

5、明确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加强法律规范

各地要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乡村旅游救援、乡村旅游保险、乡村旅游投诉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消费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业新:吉林省旅游经济地域分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4).

[3] 朱桃杏、陆林: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4).

[4]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5] 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范学院学报,2004,16(6).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

[7] 耿闻、林天、耿宁、陈守君:中国乡村旅游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8] 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胡冬梅)

推荐访问:吉林省 探析 乡村 旅游业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