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对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管理的思考

对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5-14 14:05:02 浏览次数: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开发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比较突出。文章采用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州旅游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黔东南州旅游开发管理的对策,为有关政府部门作为参考。

关键词:旅游开发管理;旅游业;对策;民族贫困地区;黔东南州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3-0070-08Thinking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Poverty Ethnic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LONG Jiang-ying1 YANG Ting-feng2

(1.Guiyang Institute,Guiyang,Guizhou 550003;2.KaiLi Institute,Kaili,Guizhou 556000,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could

not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poverty

Ethnic Regions

of

China.ON the base

of having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problems of tourism management in southeast guizhou , using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such a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tc, some optimizational

countermeasur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Have been given in this paper,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Tourism;Countermeasures;Poverty Ethnic Regions;Southeast guizhou

前 言

黔东南州是全国闻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之一,全州16个县(市)就有13个贫困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17%,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2.89%[1]。近年来,利用民族风情、原始生态等优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业不断得到蓬勃发展。200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3.3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其中:海外游客2.6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7%),实现旅游总收入3.09亿元,创汇67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和23%;2004年共接待游客241.8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4011人;2005年,全州共接待游客250.31万人次,同比上升5.87%;实现旅游总收入17.5亿元,同比上升5.5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47万人次,同比上升5.71%;国内旅游收入16.8亿元,同比上升5.15%;接待境外游客33215人次,同比上升9.22%;创汇841万美元,同比上升9.11%,并且州政府在“十一·五”规划提出“旅游活州”的主题。但由于现有的开发管理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研究旅游开发管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它民族贫困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黔东南旅游资源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337km2。黔东南州辖凯里市及麻江、雷山、丹寨、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台江、剑河15个县和凯里经济开发区 [2]。自治州地处苗岭山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远古的历史烟尘是其旅游业的三大优势资源。目前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和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及1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黔东南州不但有着原汁原味的苗侗民族风情和村寨,例如在民族村寨还见到魏晋遗风,盛唐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原汁原味地保存,还有165550ha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约为49%,又是全国八大森林区之一,是贵州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并且旅游地质景观比较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也有一定的特色。同时,黔东南州是“多彩贵州”的主要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十个圣地中,亚洲有两个,一个是西藏,另一个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可见,品味极高。

2 黔东南旅游开发管理现存的问题分析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制约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各因素的权重值如下表(表1):

λmax=6.24,CI=0.048,RI=1.24,CR=0.0387<0.1.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因素对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制约程度,由大到小依次顺序为:开发理念、经营管理水平、宣传和促销、投入与基础设施、旅游产品和商品、旅游资源状况。其中,前五项共占了96%,严重地制约了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分别阐述如下:

2.1开发理念问题

其制约权重值0.34,是最高值,制约程度最大。由于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目前还存在:观念不到位,开发理念落后,对发展旅游的优势认识不很清楚,开发定位不足,区域人民参与不高。例如,镇远的青龙洞是全国难得一见的集儒、佛、道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这样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开发及相关旅游商品的出售,但遗憾的是当地政府把青龙洞仅仅视为一个观赏景区,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未能作为一个品牌来建设和营销[3]。如专家们认为,八郎山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保护区有望成为国家和世界级地质公园,但由于不重视,2000年错过了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头班车”,至今还不是国家级地质公园,这实为遗憾,而云南澄江寒武纪古生物已是国家级地质公园。

2.2 经营管理水平问题

其制约权重值0.25,处于第二位,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2.2.1传统管理模式突出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是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体制相一致的,即按照行政区域和行政系统设置各级旅游局,各级旅游局直属各级人民政府,除直接管理所属旅游企业外,对隶属于其它区域或系统的旅游企业只有一定的业务指导责任,没有统一的管理约束职能[4]。黔东南州旅游管理体制是以省、州、县(市)三级旅游局为旅游业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模式,省旅游局作为省政府下属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全省旅游业进行综合管理,是政府主导下的管理。政府越过权利管理,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行[5],由此带来一些弊端,例如政企不分等等。

2.2.2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例如,队伍趋向年轻化,中青年约占70%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约70%;但80% - 90%进入旅游工作年限较短,约2 - 3年。目前全州旅行社12家,持证导游2002年12人, 2003年38人,2004年51人(流失人员未统计) ,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约47% 。宾馆酒店百余家,纳入行业管理仅15家,从业人员3000 -4000人, 80%为中专以下学历,尚未形成上岗认证体系。目前黔东南州设有旅游专业的大专院校2所,中等旅游职业学校1所,部分县市职业高中也开设有旅游专业。全州旅游专业教师不到20名。自2001年以来,全州导游培训共10期,饭店从业人员培训不受重视,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尚未形成规模,培训层次单一[6]。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低,例如在国家级风景区云台山的门口,一大伙农民衣着不整齐地蹬在门口,很刹风景,打听后知道是抬轿子的,但是没有进行专门培训。又如导游人员成分复杂,下岗职工、职业导游、个体户、社会流散人员,对景区景点文化思想一知半解。服务态度上,洋人与国人、大款与平民、高官与百姓、团队与单身客不同。同时,酒店、旅行社等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生态旅游、地质科普旅游的人才奇缺。

2.2.3管理体制和产业组织不健全管理体制和产业组织不健全,例如,蓝花村的乡村旅游管理问题,集体和个人利益问题争夺明显;有的景点部门联管,部门利益之争现象时有发生。又如,黔东南地区的县、市建筑普遍都存在如下问题:有大批灰色、简单、造价低廉的多层建筑,成为每座城市建筑的主要景观,基本没有标志性建筑,整个城市应有的传统色调、自然景观全都淹没在一片灰色之中。除了凯里市中心大十字处,尚有大理石砌成的芦笙像,其余城市基本看不到什么有城市特色的房屋、雕像,更难以寻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痕迹。城市失去了往昔少数民族文化的标识,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工业产品的气味[7]。这无形体现了建筑、规划部门和旅游部门协调性差、产业组织不健全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旅游民族村寨出现了一些现代砖房等现象,可见,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协会起步晚,作用未体现出来。

2.2.4有的开发规划的科学性较差,只重视开发利用,忽视保护 有的开发缺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例如: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中,没有进行影响评价,没有注意保护,造成一些民族文化的消失。近一二十年来,由干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外来文化的浸袭及其它原因,致使州内许多农村民居都改成了砖木结构或砖泥结构的楼房。譬如雷山县郎德苗寨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著名的民俗博物馆,近20年来,寨上的民居建筑已受到污染浸袭,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村寨上。黎平肇兴有名的侗族古楼群,凯里市南花村苗族风情点,中国侗族花歌的故乡锦屏县九寨社区,这样一些过去属干侗族、苗族文化净土,曾引起中外民俗学者考察、被中央电视3台专题报道过的有500余年历史的苗寨侗寨,如今也有了砖木结构、土洋联袂、不伦不类的民居群[8]。又如,喀斯特自然生态具有先天性的缺陷:脆弱, 开展旅游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在进行旅游开发前, 没有对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效应进行评估和生态环境容量进行定量研究,没有对环境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在资源管理、服务和监管等方面,都时有缺位,一些景区游客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景区白色污染、攀花折木、损坏景区设施普遍存在。环境卫生管理不力,国家级风景区舞阳河面常见漂浮游客乱扔的废物;到云台山的游客,有的采摘花草小树苗等;同时旅游区的不良行为存在,景区的小商贩喋喋不休,游客不安心游玩等;开发破坏大,例如,黄平太平洞的开发中,有的石笋、石钟乳、边石堤等形态被破坏或者被游客敲走,如果不加保护,很多的形态将消失。飞云崖、八郎山等地的保护不到位,例如,游客随意采集古生物化石。所以,旅游环境受到不同的污染。

2.2.5科学研究重视不够且研究少,旅游科研转化为指导实践活动比率很低黔东南州的旅游研究起步晚,在旅游研究中,从不同的职业、专业背景作了研究,但只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与社区的旅游研究,并且,绝大多数是处于定性研究,很少有定量研究。而目前如对旅游市场等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并且旅游科研转化为实践性低,同时,系统研究比较少。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大系统,一个不起眼的要素的微小变化可以导致系统的严重崩溃或者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

2.3 旅游宣传和促销问题其制约权重值0.18。虽然,近几年来,在中央电视台各有关频道、河北台、天津台、浙江台、广东台、广西台、贵州台等电视媒体均有黔东南旅游内容播出,《中国旅游报》、《旅游画报》、《西部开发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旅游时报》、《旅游》(台湾出版)、香港《商务 6 1旅游》等报刊杂志均发表过宣传推介黔东南旅游的文章、图片等。同时,在昆明一大理旅游列车、贵阳市大十字、河滨公园门口制作了旅游推介大型户外广告等等[9]。但是,整体市场开发宣传促销还不够,手段单一,与其旅游资源的品味不匹配,没有进行立体交叉的网络宣传。例如对寒武纪的古生物化石群的大众宣传很少;例如,凯里火车站作为游客了解黔东南州的比较好的一个窗口,但是,在凯里火车站附近没有旅游广告牌。所以,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足。例如根据省假日办公布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各地区旅游收入:黔东南州旅游收入1.04亿元,在九个地、州、市中处于第六位(前五位分别是:贵阳市2.43亿元;遵义市2.26亿元;安顺市1.61亿元;黔南州1.56亿元;铜仁地区1.56亿元)。但从旅游品味看,黔东南州旅游产品不比它们差,这与宣传促销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旅游投资环境宣传不足。

2.4 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问题其制约权重值0.12。虽然政府部门积极作了很多的努力,但是,黔东南州是全国闻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之一,全州16个县(市)就有13个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的26.89%,全州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3.5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17%,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2.89%[1]。全州农业人口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56,贫困农户还远远高于这个标准[1]。所以,黔东南州的经济落后,国家级贫苦县多,加上旅游投资渠道少,造成旅游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宣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配套差。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至2004年民间资本投入达8.65亿元,国家投入达3.2亿元[9]。2002年,全州共争取国家投入黔东南旅游建设资金3734万元,相对较少。开发力度不足,开发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各个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2.5 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问题其制约权重值0.07。旅游商品单调,品种少,档次低,缺乏地区特色。目前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的旅游商品,大多数为外来产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比较少,且开发程度低,绝大多数是靠门票收入,影响旅游业的收入。例如,镇远旅游业发展仍十分滞后,旅游收入主要依靠门票收入,而年门票收入也不过20多万[3]。又如国家级风景区云台山没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力,并且旅游产品单一,观光型为主,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例如镇远缺乏特色经营,未能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类消费过小,让许多到过镇远的朋友都感叹道:“在镇远有钱都没有地方消费”[3]。

3 优化旅游开发管理的对策

3.1提高开发理念提高开发管理理念是首要任务,因为制约程度占34%,处于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1.1研究区域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提高开发理念充分研究区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管理层的文化以及苗侗文化,防止就旅游经济论经济,就旅游资源论资源开发的片面做法,因为区域文化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由此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通过引进人才、外出学习、参观、座谈、听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旅游开发理念。

3.1.2作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可以说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县级等级别,并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织一起,树立品牌意识,定位则显得十分重要。应该定位在: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旅游、地质与科普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

3.1.2.1民族风情旅游2002年末,全州总人口431.29万人,其中苗族178.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7%;侗族135.9万人,占总人口的31.5%[2]。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侗族聚集地, 居住着全国1/4 的苗族和超过半数的侗族人口,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侗寨,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传承着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如奇异的文化习俗( 婚嫁、丧葬、宗教信仰、礼俗等) , 纷呈独特的民族节日( 芦笙节、姊妹节、苗年节、龙舟节、萨玛节等) , 门类繁多的民间艺术( 侗族大歌、反排木鼓舞、农民画、剪纸、泥哨、竹木工艺等) , 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 仅苗族银饰就有百余种) , 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 酸汤系列、腌鱼、肉等) 等, 构成了独特浓郁的黔东南民族文化[10]。据资料表明,全州的民族节日每年有396个,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有122个,国内外游客把黔东南州称之为“百节之乡”、“歌舞之州”。民族风情浓郁,民族节日众多。3.1.2.2乡村旅游目前,乡村旅游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最具特色的最有魅力的旅游产品之一。黔东南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例如堂安——最古朴的侗寨、千户苗寨西江、肇兴—千户侗寨、郎德上寨、反排——木鼓舞之乡、岜沙——枪手部落、小黄——侗歌之乡、占里——神奇的计划生育村等,但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3.1.2.3生态旅游2002年,黔东南州森林地面积增至223.2万ha,森林覆盖率增至49.37%,活立木蓄积量增至6760万m3,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雷公山),县级自然保护区15个[2];黎平国家森林公园1个,总面积5475ha;现有面积为165550ha的原始森林,自然生态原始。在遍地工业化的今天,还保持青山绿水,是“天然大氧吧",这是黔东南州最大的优势。同时,在民族村寨还见到魏晋遗风,盛唐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原汁原味地保存。原生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文化,均是良好生态旅游资源。

3.1.2.4地质与地质科普旅游经过研究发现,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喀斯特地质景观、峡谷、地层和古生物化石、山、人文地质景观,并且目前可以开发的大约有83个。其中,国家级风景区有一个(舞阳河景区)。旅游地质的科普价值功能突出,主要体现在:化石和古生物遗址科普价值;地层和地质构造的科普价值;喀斯特科普价值;人文地质景观及文化教育价值等方面[11]。例如,凯里生物群、台江生物群等寒武纪生物群是地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一处极其重要的遗迹地。同时,它是世界三大古生物化石群之一,又是世界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重要遗址。在这里,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的祖先代表及已经灭绝的动物门类被发现。它的发现在国际早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古地质、古生物的发生、分布、辐射、演化、灭绝和生命大爆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信息和证据。另外还有杷榔动物群等。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科普旅游蔚然成风,并且科普旅游在国外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科普旅游在中国兴起,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很多大中城市纷纷开展科普旅游项目,如北京、上海等。黔东南州有丰富的科普旅游地质资源,目前开发比较少。地质科普旅游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提高旅游层次。例如台江古生物博物馆被全国科协确定为200家科普基地之一。1999年4月30日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多达20万人次的参观,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所以应该积极开发。

3.1.2.5“红色”旅游红军长征曾途径黔东南的许多地区, 留下不少革命遗迹, 比如“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司令部”和“五一广场旧址”、隆里“红军墓”、剑河“红军纪念碑” [10], 以及 锦屏“龙大道故居”、镇远“和平村”、凯里“烈士陵园” [10],旧州烈士陵园,有农民起义的黎平太平山和榕江八宝山,黄平县山凯乡北门司、太平洞和教孝洞以及黄飘大捷遗址。雷公山的雷公坪,是清朝咸丰年间张秀眉、杨大陆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抗清后期的营地。红色旅游是当今最热门的一个旅游品牌, 黔东南州有这方面的资源,特别是“黎平会议会址”的影响比较巨大。

3.1.2.6休闲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大,旅游已出现了相应转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工作繁忙,人们为了更换环境,调整精神,寻求愉悦,一般无特定的视觉对象,例如凯里市的人们到凯里附近的巴拉河,并不是看民族风情,而是过自由宽松的生活。到山庄并不是看风景,而是想有悠闲的环境,消除紧张和疲劳。所以,休闲旅游发展潜力大,故应当充分的把握。

3.2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第二重要任务,因为制约程度占25%,处于第二位,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2.1应视旅游管理为区域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是一个大系统。旅游涉及区域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旅游区的形象,降低旅游地的吸引力,均会影响旅游业的和谐发展。旅游环境质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积极将旅游管理视为区域管理,用区域管理的理念加以管理,并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政企分开,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积极加强旅游协会的作用。

3.2.2健全旅游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纯粹的市场经济运作不能保证旅游业的和谐发展,所以,努力健全旅游法规,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同时,高水平的管理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生态旅游和地质科普旅游,其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应加强培训,引进人才,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2.3加强科学研究,科学开发与保护紧密结合,搞好旅游环境建设现阶段,应该积极鼓励进行区域旅游科学研究,例如,旅游开发后对苗侗民族文化有何影响,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苗侗民族文化对旅游的影响等等,运用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指导开发。应当扩大视野,将黔东南州旅游融入湘、黔、桂大区、西南大区、泛珠三角、全国和全球研究,从量与市场竞争的角度,研究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充分发展旅游经济。加强区域协作,联合拓展市场,实现各方面共赢,将区位劣势转化为优势。同时,加大客源的研究,研究州外的客源市场,同时,积极在州外建立办事处。积极从市场角度科学规划旅游,旅游系统是非线性的系统,所以积极利用系统观的理论加强研究。黔东南州自然生态原始,民族风情文化古朴,如开发不注意保护,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民族文化的消失。保持干净的环境,保持原生态,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例如,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曼短村,傣族风情浓郁,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纷纷折竹楼建起了新的楼房,使旅客大大减少,1998年云南省不得不取消其开发旅游资格。黔东南州如果不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今后可能步入此途。虽然,黔东南州政府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传承方面已经作了一些工作,但是力度还不够。目前,黔东南州旅游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近年不断加大,这客观需要保护。所以,科学开发与保护紧密结合,同时,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旅游环境是一个综合环境,要求全社区均树立旅游质量第一信念。旅游地的各要素吸引力实质上就构成了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其运行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系统、旅游服务吸引力系统和旅游环境吸引力系统 [12]。应加快旅游地区人民的积极参与,文明待客,苗族、侗族人民等有很好的优良传统,热情好客,只要加以引导,是很容易做到的。应该对不同的区域加以区别对待,例有的县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不考虑实际情况,还大力发展污染的工业,不仅青山绿水保不住,而且扼杀旅游业,将带来污染,影响区域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所以必须科学开发,开展绿色经营,绿色管理,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包括“工业强州”主题也应该发展无污染、 高效益的产业。

3.3 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大宣传和促销是第三重要任务,因为制约程度占18%,处于第三位,解决好这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当今,旅游业的竞争是比较激烈,故应采取立体交叉的网络进行宣传,通过运用文字宣传、形象宣传,联合宣传、无声宣传和节庆宣传等进行宣传。例如黔东南已用以下活动作宣传:台江苗族姊妹节、凯里芦笙节、从江侗族大歌节暨西部从江椪柑节、雷山苗年文化周、榕江侗族萨玛节、黎平侗族大歌节、侗苗民族大赛、中国青年摄影家走进黔东南摄影大赛以及麻江下司斗牛节、镇远龙舟节、施秉杉木河漂流节、黄平芦笙节、大学生夏令营、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旅游研讨会等,极大地提高了黔东南旅游知名度[9]。又如20世纪50年代拍的侗族的电影《秦娘美》,这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黔东南少数民族关于爱情的民间传说很多,例如侗族的“三郎五妹”、“丁郎龙女”、黔东南苗族的“仰阿莎”、黄平的苗族有“匾鸥姜与九相玛”、“匾金阿幼”的民间传说等;吴敬梓笔下 《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中描述的龙神嫁妹(铁溪景区);红军长征在黔东南等等,这些都是形象宣传的好题材,应该加以提取,并且应该适度加大省外、国外市场的宣传。宣传应该立足于苗侗风情与节日旅游、乡村旅游、原始生态旅游、地质与寒武纪古生物科普旅游、红色旅游等;同时,作好旅游投资环境的宣传。

3.4 多渠道引进资金,适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第四重要任务,因为制约程度占12%,处于第四位。应该多渠道引进资金,加快资金投入,加快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黔东南州旅游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基础配套差,加上未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多。资金的投入不足将严重地制约着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速度。旅游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类;即政府、企业投资和私人投资[13]。故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私人资金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5 加大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开发,是第五重要任务,在目前的基础状况下,它的制约程度占7%,处于第五位。所以:3.5.1应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和开发旅游产品应充分挖掘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的潜力,例如黎平会议等红色旅游的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意识、制度、物质文化)的挖掘,均有很大的潜力。如从江县的岜沙的苗族文化、占里的计划生育第一村的文化等。文化旅游是当今的又一热点。同时,在地质科普旅游不断发展的当今,应该加强其地质科普价值的挖掘和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这一块也有相当大的挖掘潜力,例如古老的文化、原生的自然风光,均是良好生态旅游资源。村寨旅游、休闲游、民族节日游等均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挖掘。在这些基础上,积极综合开发适应市场的多种旅游产品。并且综合开发,例如剑河、黄平的温泉的开发,除了洗浴外,应该在温泉周围开发疗养、娱乐、休闲、饮食等为一体,加大游客停留的时间和活动空间。

3.5.2适度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者在异地、异国的旅游过程中大多会购买旅游商品的欲望。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购买所喜爱的旅游商品,这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之一[14]。黔东南州农业名特产品主要有:从江香禾、丹寨富硒米、榕江西瓜、永乐辣椒、岔河生姜、黎平绞瓜、岑巩花生、锦屏苡仁米、三穗麻鸭、天柱土鸭、从江香猪、榕江香羊、施秉白洗猪、黔东大花猪、从江椪柑、榕江冰糖柑、从江沙田柚、镇远板粟、屯州李子、凯里柿花、台江金秋梨以及黎平、从江、榕江的香菇、木耳等。工业名特产品有:镇远青酒、从江玉液醇、台江重阳酒、黄平苗酒、天柱蛇酒、雷山银球茶、台江保健苦丁茶、思州绿茶、黎平古钱茶、岑巩桐油、三穗竹器、瓦寨斗笠、雷山小芦笙、卡拉鸟笼、湾水马尾斗笠、台江木梭、苗族银饰、侗家腌鱼、革家蜡染、镇远陈年道菜、凯里香醋、旧州豆腐干、郭氏牛肉干、岑巩柿饼、思州石砚、台江苗绣壁挂、凯里苗族织锦背带、镇远绣花围腰等[2]。可见,可开发作为旅游商品的资源比较丰富。旅游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高达40% ~60%,黔东南州的比重比较低,旅游商品开发的空间比较大,故应该有选择性地适度加大民间工艺品、农副土特产、旅游食品的开发,进行深加工,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友贤,构建和谐黔东南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7):43-44.

[2]黔东南概况[N],http://www.qdn.gov.cn/zjqdn/zjqdn-qdnkk.htm.

[3]单延芳,对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7-84.

[4]郝索,关于陕西省旅游管理体制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5):40-42.

[5]钱益春,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13-17.

[6] 闻芳,浅谈黔东南州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3):30-32.

[7]周茂丽、夏燕,城市生态系统的美学探析—贵州省黔东南州实证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2(3):69-73.

[8]陆景川,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贵州,2003(4):44-45.

[9]李再勇(副州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N], http://www.qdn.gov.cn, 2005-9-21.

[10]潘笑云, 找准黔东南旅游资源开发的切入点打造旅游品牌[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28-29.

[11]杨廷锋,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1):107-114.

[12]陈岩英,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及其管理研究 [J],旅游科学,2004(3):16-21.

[13]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177—178.

[14]刘志江,旅游商品市场的培育和完善 [J],旅游科学,2004(3):49-51.

(责任编辑:周真钢)

推荐访问:贫困地区 旅游开发 思考 民族 管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