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非常消费”后危机时代我国扩大消费新增长点

“非常消费”后危机时代我国扩大消费新增长点

时间:2022-04-01 09:51:37 浏览次数:

◆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台了密集的扩大消费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常规消费”。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制约“常规消费”的瓶颈将得到缓解,只需要保持消费政策的连续性,“常规消费”就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是由于灾害频发、行政垄断、进口限制和政策缺失等原因,“非常消费”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议鼓励开发防灾应急商品,构建“非常消费”网络体系,完善“非常消费”商业储备,放松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限制,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总消费平稳增长。

关键词:常规消费 非常消费 后危机时代 扩大消费

回顾近年来我国扩大消费政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扩大消费政策可以看出,只有针对消费的不同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扩大消费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常见的消费分法包括: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城镇消费与农村消费等。本文认为,如果按照消费的可及性,即按照消费者能否买得到来划分,可以把消费划分为“常规消费”和“非常消费”。所谓“常规消费”,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能够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上得到满足,市场可以自动出清的消费需求。而“非常消费”则是指由于不可抗力作用或者外部行政干预,导致市场供求严重失衡,消费需求无法通过价值规律作用在市场上得到满足,市场无法自动出清的消费需求。

扩大“常规消费”的政策概况

(一)我国扩大消费政策一直侧重“常规消费”

我国扩大消费政策已经执行了十多年,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台了密集的扩大消费政策,但是启动目标都是“常规消费”。在提高消费能力方面,出台了强有力的措施,不仅投入4万亿的资金支持,而且提出了10大产业振兴规划。在解决消费后顾之忧方面,医疗、教育和保障性住房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在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方面,颁布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134号文),对“双百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家电以旧换新工程”以及家政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较大力度的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和内需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这些政策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其从收入、社会保障、消费心理等影响“常规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入手,从不同角度支撑了“常规消费”的增长。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和劳动者失业,带来收入水平的下降,因此围绕收入增长促消费的措施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由于农村居民正处于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具有一定的购买能力,针对农村的零售网络建设和家电下乡等项目给供求规律一定发挥空间,从而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这些措施都是推动市场规律发挥作用,使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启动的都是“常规消费”。

(二)“常规消费”瓶颈制约将得到缓解

后危机时代,制约国内“常规消费”增长瓶颈逐渐减少,扩大消费的关键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后危机时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不断变化。一是制约消费的收入瓶颈会得到一定改善。随着投资大幅度上升、工业稳定增长、市场信心恢复,2010年经济运行将会延续向好态势,国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扩大内需赖以生存的收入基础问题将得到相应改善。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财政收入将会出现进一步的上升,国家社保体系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前一阶段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改革效果也将逐渐显现,后顾之忧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三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消费增长将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60%的均值,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期。预计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大约1.2万亿消费和投资。在这种条件下,扩大常规消费的关键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细节,扩大政策覆盖面。

后危机时代“非常消费”问题凸显

(一)灾害频发导致“非常消费”常态化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时空分布广,灾害的地域组合明显。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海洋灾害,尤其以气象灾害最为严重。其中,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是洪涝灾害,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较集中、频繁、严重;旱灾在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尤其以夏旱最突出、最严重;我国范围最广气象灾害是寒潮,一次寒潮爆发,全国除青藏地区、海南外都会受到影响;破坏强度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台风,闽浙台是我国台风的多发地区;另外还有冰雹、沙尘暴等等。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普遍性与频繁性,其对消费的影响不容小觑。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09年上半年,全国受灾人口2.2亿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5024.7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91.4亿元。其中受旱灾波及面积广,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一度达1.61亿亩,较多年同期多0.85亿亩,部分耕地无法播种,草场不能正常返青,损失较重。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灾害致使24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华中、华南、西南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较大。风雹灾害影响范围广,2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遭受风雹灾害。

自然灾害对消费增长的制约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然灾害导致供求失衡,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天气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在发生暴雨、洪涝、台风、干旱的地区,农作物欠收或绝收,造成主产区不产、主销区无货可销的局面;其二,自然灾害导致供应链中断,特别是由于冰雪、泥石流、地震灾害,交通设施受阻,产品无法从产区运往销区,供应链中断;其三,由于供求关系失衡导致价格畸高,使原来正常的消费量受到高价的压制而大幅度减少,原来供求基本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产品由于自然灾害导致供不应求,消费者有钱买不到商品,消费需求处于非常状态。

(二)行政干预导致“非常消费”普遍化

我国服务业从国有走向竞争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服务业供给的行政垄断仍然非常严重,垄断导致的供给不足、暴利与高价直接影响了服务消费的增长。特别是邮电、通讯、医疗、信息服务等服务行业准入门槛高,行政垄断严重,导致服务质次价高,严重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最终消费增长速度为5.3%,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高达17.4%。最终消费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服务消费增长乏力所致。服务消费增长缓慢则主要是行政垄断所致。以电信服务业为例,随着国内电信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电信资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电信资费综合价格水平同比下降9.1%。但是,手机资费计算方式过于复杂,从绝对值的角度来看,资费仍然偏高,而且一些不合理的收费至今仍未取消。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电信行业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在竞争,实质仍然是在行政许可前提下形成的寡头垄断。

(三)进口限制导致“非常消费”高端化

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依托城市化进行结构调整和改善社会保障等措施,都将进一步加速目前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但是,以高关税为代表的市场保护依然存在。自入世至今,我国消费品进口税率虽得到削减,但关税水平依旧偏高。2008年,我国消费品进口平均关税水平为14.2%,比同期我国9.8%的进口关税总水平高出4.4个百分点。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普通消费品中,深加工食品进口关税为17.8%,家用电器为16.4%,箱包为16%,纺织服装为15.8%,贱金属制家用器具为15.5%,均显著高于进口关税总水平。扩大进口的鼓励政策一般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上,消费品的进口鼓励政策较少,覆盖面较窄。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消费品进口与滞后1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为相关,相关系数为0.5。但由于进口限制较多,导致国内市场竞争不充分,低水平同质化问题严重,供给结构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性能、价格、服务以及消费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特别是一些高端消费得不到满足。

(四)政策缺失导致“非常消费”显现化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构建起与“非常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但是并未因此形成覆盖面广泛和机制灵活的“非常消费”体制框架。目前有关“非常消费”的政策措施仅有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暂行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和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政策法规。2005年商务部也曾颁布实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是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期内的抢险救灾措施,对于非常时期保障市场供应力度仍然不够。在行政垄断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反垄断法》,但《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的约束力非常有限。《反垄断法》规定,关于“具有排除和限制竞争效果”的集中,或者“利大于弊”、“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不受《反垄断法》约束。对于垄断性国有企业对消费产生的不利影响,应该找哪些部门投诉,如何取证,听证会应该要透明到什么程度,消费者能不能参与,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何保护等,《反垄断法》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后危机时代扩大“非常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鼓励开发防灾应急商品

由于灾害天气发生频度大、覆盖面广,非常消费品应是居民应对灾害必备的消费品。应急用品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居家出行必备的物品。在灾害多发的日本,北方居民的汽车后备箱里,少不了轮胎防滑链。而水和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往往与手电筒、收音机等防灾产品打包在一起,被做成救援包。一般情况下,急救包里的食品可以供居民使用3天。具有多功能用途的防灾用品尤其受到居民的欢迎。这样的一个防灾救援包合人民币不到1000元。如果按照2008年我国受灾居民4.7亿人计算,仅开发类似的防灾救援包,就可带动消费增长近5000亿元。因此,我国应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开发应急商品,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更可以扩大内需,填补目前市场消费的空白点。

(二)构建“非常消费”网络体系

“非常消费”的商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灾难发生短时间内的救援用品。这类商品可以放在一般的商店,也可以因此派生出专门销售非常消费品的专卖店,在目前连锁经营已经渗透到多种行业、多种业态的情况下,应鼓励非常消费品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销售。日本的东急HANDS就是一个典型的防灾用品商店,现共有17家连锁店。虽然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但是非常消费品的连锁店仍属空白。另一种是灾难过去之后,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重建工作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所需的生活用品,这类生活必需品应通过应急产销对接平台来保障供应。发生自然灾害以后,这个平台要尽快组织批发市场、超市等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蔬菜等重要生活必需品产销衔接,指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开辟货源渠道,有序增加库存规模。在应急供应平台发展起来以后,政府救灾也可以从实物救灾转向支付救灾。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美国农业部及其他机构向受灾家庭发放食品券,福利部门还向灾民每人发放了价值 2000美元的借记卡,除了能用于购买食品外,灾民也能用于购买汽油等其他必需品。支付救灾不仅可以把政府从并不擅长的集中采购救灾物资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大大节省救灾物资从产地运到灾区的时间,提高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效率。并可参照国际经验,遵循应急物品流通网络市场运作规律,给予经营者适当的利益补偿。

(三)完善应急商品商业储备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粮食、煤、石油、糖、猪肉、食盐等的储备工作,对于保障市场供应和平抑物价起到积极作用。在非常条件下,仅有这些储备远远不够,居民的非常消费品还常常包括帐篷、食品(而不仅仅是粮食)、饮用水、手电筒、蜡烛、雨伞、毛毯、发电设备等等。而这些商品不可能都由国家储备,因此探讨非常消费品的商业储备机制尤为重要。比如在日本,暴风雪到来的季节,普通居民都要进行食品储备,一次至少储备一个星期的份量,超市还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充足的商品储备既可以减少居民出行意外,又可有效避免居民灾后抢购。由于各种灾害天气大多是可以预报的,因此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支持,发展流通企业的商业储备,在出现灾害预报后,马上启动对流通企业扩大库存的补贴,使其承担起非常消费品的储备功能,以保障非常条件下市场消费需求。当灾害警报取消后,则可以停止补贴,以利于流通企业自行消减库存,保障日常经营活动。发展流通企业代储机制,既可减轻国家储备无所不包的负担,又可保障居民预防性消费,避免非常条件下物价大幅上涨。

(四)放松高端消费品进口限制

我国目前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比较类似。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强烈要求日本实现贸易和货币兑换自由化,改变依托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出口模式,当时日本生产技术的发展受到基础设施、国民生活和社会福利落后状况的制约。日本因此采取了自由贸易体制和增加进口的措施。目前我国同样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出口模式也面临挑战,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出口订单减少。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都影响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国内产业面临转型,应加快产品升级、产业转移和技术设备更新的步伐。因此,可借鉴日本经验,进一步放宽进口鼓励范围,适当放开更多国外消费品的进口,降低汽车、品牌服装、有机食品、名牌化妆品等消费品的进口关税,以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为了促进进口商品的销售,因各种原因免征进口关税的货物,其国内消费税也相应免除。

(五)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铲除行政性垄断的实质性根源在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严格实行依法行政。通过推行经济转型,积极培育市场,确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协调农、轻、重之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等方面的平衡关系,使资源配置真正进入以公平竞争为基本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状态,从而使因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地方保护、行业封锁等失去存在的基础。邮电、通信、铁路等公共服务供给不应被动地接受或等待国家的资金投入,应当发挥国家、地方、企业乃至个人的多元主体作用。目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企业和私人资本在急剧增加,市场意识和投资观念也在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投资主体问题、土地使用权问题、筹资渠道问题等等都可以迎刃而解,民间资本应当被大量吸纳到我国公共服务建设之中,既可克服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又可冲破单元经济结构的封闭状态,保证公共服务投资的市场适应性,实现资本利用的最大化。大力扶持非赢利组织,逐步把赢利性的、适宜产业化的服务项目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

总之,后危机时代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转移扩大消费的政策重点,从仅仅重视“常规消费”,不断刺激消费者产生新的购买欲望,向满足消费者已有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变,既要保证“常规消费”的正增长,又要减少“非常消费”的负增长,以保证总消费的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1.赵萍.日本应对灾害之策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经济时报,2008

2.孙元明.国内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重庆行政,2005(5)

3.阪神大地震复兴市民地区建设支援网络局.阪神大地震复兴市民地区建设.学艺出版社,1995

4.刘向东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商品流通应急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04(24)

5.Cranfield University.Executive report-Supply chainvulnerability[R].Bedford,2002

6.Peck Helen. Reconcil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withrisk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Proc of theLogistics Research Network Conf. Dublin,2004

推荐访问:消费 增长点 危机 我国 时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