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例谈巧设科学探究实验一波三折的策略

例谈巧设科学探究实验一波三折的策略

时间:2022-05-14 18:55:03 浏览次数:

摘 要:新教材注重学习过程、学生发展;新教材提倡科学探究,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着重探讨了科学探究实验过程中设计“一波三折”,意在让学生在自主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过程,真实地探究,顺利地使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角色转变,听学生真实的想法,看学生的真实表现。

关键词:自主探究;一波三折;策略

科学教学中,学生能够一语道破得出实验结论,常令教师欣喜不已。而节外生枝或实验失败又常令教师头痛。其实,实验中出现一波三折的现象,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探究活动的关键环节往往是实验,实验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成败。学生有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设计、进行实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盲区,走一些弯路,这正体现出探究的新颖、独特之处。真正的创新往往是从学生最原始的实验设计的推翻、改进、改良开始。身为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使科学探究实验呈现一波三折。

一、巧设实验材料,使探究实验一波三折

例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一课的教学中,我预先要求学生准备好金属等材料。我的好几个学生家长是以回收废品为生,家里废品可多了,要求他们完成这项任务,轻而易举,而且品种多,课桌上五花八门地排着。由于这些是回收的废品,肯定有已被生锈、氧化的。因此我特意安排几组光泽好的、导电能力强的金属。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探索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在汇报实验结果时,有两个小组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金属不导电,因为他们的铁块不导电,而其余组的结论都一样:金属能导电。对那两个“不一样”,我并没有一言蔽之,先给予鼓励:根据实验的实际现象下结论,有科学的态度。然后,对不同结论的各请一组上台操作演示,这一组小灯泡仍旧未亮,而另一组的小灯泡亮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找寻原因。有的说是小灯泡坏了,有的说是电池没电了,有的说电路没有连接好等等。是不是这些原因呢?我和他们共同探讨,请学生边说边演示,把这些原因一一加以排除。接着提示他们从材料上找找原因,经过这样一点拨。有的学生恍然大悟:露出“亮亮的”金属的本来面目的材料导电,“黑黑的”,表面绝缘层未完全被打磨掉的材料不导电,所以会出现有的组小灯泡亮了,有的组小灯泡不亮。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那组学生打磨材料不彻底或没打磨,未能将表面的绝缘层除去。随后,教师再让实验“不一样”的组把材料打磨后做一做——小灯泡亮了。

在这一实验中,我特意改变材料,使探究实验一波三折,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掌握了电路故障排除方法,记忆深刻,而且还进行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知识,还要有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先照搬书本实验装置再改进,使探究实验一波三折

学生在进行“水的沸腾”的实验设计,照搬书上的装置用烧杯做水的沸腾实验,在温度较低的天气,实验不可能成功。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大试管、试管夹一组,学生将酒精灯点燃五分钟后,我让他们用手摸烧杯,再提出他们设计的这套装置是否有问题,让他们自主改变设计中装置,先让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烧杯改用大试管进行实验。学生重新实验,试管中水很快沸腾,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我开始询问记录结果时,学生由于缺乏分工协作的精神,没有观察到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变化情况,不是忽视,便是根本来不及记录结果。分工后,换用冷水再次实验,最终完成实验。学生进行这一实验,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在教师指导下,唤醒自我意识,培养起良好的团体精神。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实验,使科学探究一波三折

在《观察蜗牛》一课中,探究:蜗牛会嗅吗?会尝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桌上已有“自助餐式”器材,自主设计方案并进行探究实验,先不作引导。很多小组只选择了生姜或蔗糖,并把它零乱地洒在蜗牛四周,这结论当然就各不一样。实验失败了。但他们能深刻体会到没有做到控制变量和对照组的后果。这时再分析原因,生姜放置在某一个位置,其余位置一概不放,还应选择桌上的一杯无味的清水或其他味淡的物质作对照,再让学生重新做,使课堂一波三折。

如果采用“教师先给学生提供范例—学生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实验操作”的方法,用意是为学生探究提供铺垫,使实验能顺利进行,但客观的效果导致机械模仿,不利于他们掌握和理解设计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也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利用学生的失败经验,通过学生的讨论来梳理和提炼设计科学实验的方法与原理,可以将隐性的不自觉的科学思想方法显性化、自觉化,并提炼完整的科学实验设计方法。

四、自主探究实验的操作方法,使课堂一波三折

如,在教学《水的净化》时,教师只给学生器材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对污水进行过滤操作。由于以前从未接触过过滤这种方法,所以学生的操作五花八门,有把污水直接倒入平放滤纸上的,有的直接把滤纸按进漏斗的等,这时我并不点拨或评价

稍候请学生将过滤的水进行展示,结果有些学生的过滤液较为干净,有些学生的水过滤较浑浊,也有些学生没有过滤出水。

收集了实验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清晰度。

并请没有成果或过滤之后的水比较浑浊的学生进行演示操作。

学生讨论他们操作的错误之处,如右图。

再由成功者演示过滤纸的折叠方法。

这样,在互相交流评价中,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自主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有利于科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光平,罗星凯.一堂“失败”的好课[J].人民教育,2002(10).

[2]陈世文,严国玉,李铁兵,等.新型原电池实验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08).

作者简介:董其炳,男,1975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就职于浙江省温州新星学校,研究方向:作业辅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推荐访问:一波 探究 三折 策略 实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