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有关双拥工作思考六篇

有关双拥工作思考六篇

时间:2022-04-23 14:20:14 浏览次数:

【篇一】

做好军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是新时期拥军优属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国防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如何做好新时期下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已成为当前双拥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亟待全社会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妥善解决。

加大社会宣传,重视随军家属就业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多年来,随着社会用工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就业难度的增加,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安置工作与国防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简单地认为接收安置随军家属是本单位的负担,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单位对军属安置任务能推则推,实在推不了就在工种、岗位安排上敷衍了事。有的认为,自己单位都要栽员,还要接收随军家属,难以向下岗人员交待;
有的认为,自己单位每年退休人数名额少,高校名校大学生人才多、综合素质好,编制用于接收大学生能够使单位增加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愿意接收随军家属。由于国防建设思想认识不足,国家大局观理解不到位,出现了随军家属就业阻力大,难以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的舆论氛围。

随军家属没有因新的就业形势而转变观念。近年来,由于思想教育工作力度不够,部队随军家属在就业问题上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的就业观念落后,找工作、谋职业的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靠部队组织出面联系、靠地方政府指令性安置的观念上;
有的择业标准过高,总想到社会地位高、工作轻松、待遇好的单位工作,不愿到私营、三班制、收入相对低、离家远的单位工作;
有的存在优越感、特殊地位思想严重,不愿进入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参与竞争,认为这样做丢面子。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随军家属就业的渠道越来越窄。即使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排除各种困难接收安置了,但部分随军家属总感到不理想,不愿意去报到,失去了一次次就业机会。因此,随军家属需要提高了思想认识,端正就业观和择业观,解放思想,放下架子,舍掉面子,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身特点、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

完善制度法规,抓好政策执行

政策制定得再好,不去抓落实也只是一张纸。在新的时期,随军就业的压力肯定大,由计划安置进入到市场需求,政府不再对国有企业的用人、招工等下达指令性任务。各单位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利益,以招聘安置为主,指令性安置为辅的办法。面对国有企业单位吸纳员工制度的改革,部分单位在接收安置随军家属就业问题上存在随意性大的特点。因此,要做好随军家属的就业安置,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约与协调。这些政策法规要做到既不走政府直接参与的老路,又能使它成为各单位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依据。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就业情况,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节和规范:第一,要规定全社会都有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责任和义务,各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要按一定的比例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第二,要把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纳入各单位的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使之与企业单位的三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第三,规定各单位对部队家属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第四,对不愿意履行安置随军家属的单位和个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发挥各部门职能,协调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由军地组成的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协调组织机构要深入部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军地双方的意见。安置时,既要考虑与随军家属原来的职业、专业相符,又要考虑地方各单位用人需求,制定每一个方案都要反复征求随军家属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尽量做到随军家属和用人单位双满意。职能部门要对安置后随军家属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想方设法帮助随军家属解决上岗后遇到的各种困难,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撒手。

加大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力度,还要在提高随军家属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要把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做好,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使他们成为文化高、素质好、特长多、市场需要的人才。提高随军家属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是部队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责任,需要军地双方共同努力。部队政治机关要把它作为一项稳定大局的大事来抓,要教育部队干部家属走自学成才的道路,积极参加成人高考或专业技术培训,争取拿到高学历文凭和技术证书,为随军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在鼓励随军家属坚持自学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为随军家属搞好职业培训;
随军家属就业后,要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服从领导,团结同志,为自己争气,为部队争光。地方政府要把帮助随军家属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作为拥军的实际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随军家属进行培训。市、县(区)双拥、人事、劳动、教育、科协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力合作,积极为提高随军家属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办实事。在培训的内容上,要从市场需要出发,做到市场缺什么专业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当前要注重培养机关文书、生产经营、经销业务,法律、管理、财会、证券、金融、外语、电脑操作等方面的人才。社会是个大市场,需要许许**有用的人才。只要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把随军家属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随军家属的就业安置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篇二】

众所周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纵观**,地处华北、西北结合部,位于丝绸之路**,黄河纵贯八百里,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是具有双拥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涌动浪潮和“四个**”的加速推进,多年来,**军地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并肩作战,让双拥工作发挥出了超强的生命力,在继承中稳步发展,在改革中创新进步,时而出众不凡、时而浓墨重彩、时而彰显和谐,不断接续着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处处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塞**大地650万回汉各族人民群众面前,给人惊喜、让人赞叹。

回顾过去,历史记忆令人难忘;
展望未来,一切变得无限美好。今年,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发展攻坚期,如何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格局中,聚集双拥工作、激发活性活力,已成为摆在军地双方、社会各界、你我面前一道极其现实、尤为紧迫的历史课题,必须认真审视,做好“四新”的大文章。

要适应新常态。跟紧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发展步伐,转变思维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大局观念,消除骄傲自满、等待观望情绪,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抢占先机、凝聚军地向心力、提升自我精气神,掷地有声干工作,共同奏响双拥和谐曲,打好双拥模范城(县)攻坚战,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决策意图变成广大军民的自觉行动,把人民群众的企盼愿望变成双拥工作的自觉行动,推动双拥工作滚动向前发展。

要落实新要求。认真解读和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紧扣“围绕抓发展离不开双拥、抓双拥促进大发展”这一历史课题,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双拥工作的特点规律,认真思考、科学谋划、全面落实和快速推动各项活动有序开展,促进双拥发展有利于军民融合、有利于军民一体、有利于军地一体,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多正能量。

要探索新模式。敢于解放思想、放宽眼界、打破陈规,自觉把搞好双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战略工程、政治任务和基础工作始终放在心中、抓在手上,不断构建领导重视、强力推进的新格局,营造宣传团结、同创和谐的新氛围,开拓为了群众、服务民生的新领域,焕发强基固本的新能量,推动双拥从“零打敲碎”的浅意识、低层次,逐步迈向“要素集成、规模集团”的大转变、大格局。

要开创新局面。时刻紧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总要求,坚持以今年创争双拥模范城(县)为起点动力,调动军地双方、社会各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科学统筹力量,创新开展工作,加强互动交流,打通锁骨关节,理顺层次关系,深化常态活动,竞相齐发并进,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让双拥工作富有鲜明特点、更显特色亮点、更有精彩看点,全面打造双拥品牌特色。

【篇三】

基层干休所党建工作,具有贴近老干部生活和思想脉络的特性,是党和老干部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干休所的党组织建设,对于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基层干休所老干部工作,推进干休所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仪征市干休所是地方政府为适应军队改革,于**年3月27日成立的一个服务型机构。自干休所成立以来,共接收安置了16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26人(离休16人、退休10人),其中师职8人、团职12人、营职3人、连职3人。这些老干部、老军人不仅是干休所的服务对象,更是国家和军队的精神宝贝。如何服务好这些老干部、老军人,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光彩,我们认为积极开展党建活动,让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发挥光和热是关键。为此,我们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在干休所开展以老党员为中心的党建活动,从而凝聚了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的心,为干休所全面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充分认识基层干休的党建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拓者,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功臣,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干部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然心系大局、情系人民、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着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只有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把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因此,为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维护好社会稳定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局面,就必须改进和加强老干部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深化机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要了解和掌握广大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所思、所需、所急的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化解党群、干群矛盾,让干休所的服务对象愉快生活,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

二、积极探索基层干休所党建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在构建和谐干休所的进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要从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党建活动方面,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在干休所从事党务工作的实际经验,谈谈做好基层干休所开展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首先,要从组织上把既懂业务、会管理,又能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基层干休所的支部中来,使其真正发挥“核心”作用和“领头羊”的示范。其次,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培养支部成员的党建理论、心理学、现代管理等知识,经常开展党务探讨和交流,理清干休所支部建设的新思路。再次,就是要关心和支持党务工作,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自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

最后,就是要重视发挥全体党员,特别是老干部、老军人和老党员的聪明才智,要切实尊重老党员们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方式压制党内民主。

三、找准干休所党建活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在构建和谐干休所体系过程中,干休所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实际工作中,针对基层单位事务性工作与党务工作之间的重视程度、紧迫性、时间安排上应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关键在于两个“一把手”的密切协调、沟通,使党政关系和谐、互动,而不至于为各种矛盾所累。理顺工作关系,相互树立威信,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在提高协调能力、

量化管理、主动配合上下功夫,形成一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体制顺畅、机制完善的良好环境,找准了这个“切入点”,干休所的党建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开展了。其次,干休所要增强让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的“参与”意识,把党建活动的“落脚点”,延伸到服务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的实际工作中去,把提高党组织战斗力与具体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落实老干部“两项待遇”紧密结合起来。落实“三会一课”和党小组活动日等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应与“老有所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用新科学、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充实党建活动内容,丰富基层干休所党建内容,让基层干休所在服务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中结出硕果。

【篇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拥工作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以情拥军和依法拥军的有机统一”,是当前双拥工作创新发展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更新观念,凝聚共识,夯实依法拥军和以情拥军的思想基础

拥军工作既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项人的思想活动,只有全社会对拥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拥军行动。

(一)以情拥军是双拥工作的起码要求。80多年前,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其《**乡调查》里,高度赞扬了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等工作经验,我们从“**精神”中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抗日战争时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热潮,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延安双拥精神。解决战争中的拥军支前运动为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做好双拥工作,加深军民鱼水情尤为重要。军人军属和优抚安置对象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乃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作出了贡献或牺牲。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充满热情、心怀敬仰、肩负使命地去做双拥工作,也就是说要动真情、讲感情、聚友情来做拥军工作。“军民一家亲,鱼水情更浓”、“奏好和谐曲,共筑连心锁”、“真情拥军,真心爱兵”、“情满军营,心系军人”、“军民水乳交融”等响亮的口号演绎了以情拥军的真谛。70多年前开展的延安双拥运动,改进了人民军队和根据地政府的工作作风、密切了根据地军政军民关系、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凝聚力、战斗力。而其中正是人民军队的“真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正是人民群众的“真情”激发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毋容置疑,“以情拥军”永远是双拥工作的主题和基础。

(二)依法拥军是规范双拥工作的现实需求。双拥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军队和地方共同实践的政治工作和社会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从国家层面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党、国家和军队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实践逐步走上法的轨道,各行各业都在依法行事,作为党和政府主导的双拥工作理应做到有法可依,照章实践。同时,国家的法律建设发展进程和现有成果,也为双拥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和氛围,使得依法开展双拥工作处于呼之欲出的态势。从各级政府的职能看,行政的内容、方式、力度逐步受到国家法律的规范约束,主导拥军优属的具体实践迫切需要法律条规作为行为的支撑和保障,单纯靠党委重视、领导指示和一般号召已难以确保双拥工作的持久性、经常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事设施保护、军地纠纷协调、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维护等问题越来越多,有些问题依赖感情可以管一时但不能管长久,最终必须依靠法律予以解决。

从积极参与社会化拥军的社会组织状况看,经济成份日趋多样化,特别是经济组织中民营、外资成分逐步增大,受利益关系制约,政府赋予其双拥义务约束力有限,只有依靠法律的强制性约束,才能推动双拥工作在全社会各种组织中落实。从广大群众个体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人们的个人价值观逐渐渗透到双拥实践中,与履行政治义务、强调付出奉献的双拥本质矛盾加剧,拥军优属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所减弱。只有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并固定各种组织和个人在拥军优属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才能平衡双拥实践中的利益冲突,使得双拥工作具有群众基础和落实动力。从军队的实际来看,需要用法的形式来纠正军队和军人过高的期望值,避免产生拥军的好差取决于办事、照顾的多少这样的误区。只有把双拥工作的具体标准尺度明确统一,才能有效防止军地双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当攀比,使双拥工作健康有序地持久发展。

(三)情法结合开展拥军活动是贯彻法治思维,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依法行政、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这既是新世纪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科学指南,也是新时期做好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军号。而双拥工作是一项建设巩固国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与法治国家建设密不可分。在新形势下认真做好以依法拥军、以情拥军为基本要求的双拥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部队战斗力、巩固发展环境,进而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继承传统,注重创新,正确把握好依法拥军和以情拥军的辩证关系

新时期的拥军工作,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规范,也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和推动。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感情投入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拥军工作才能在质量和力量上并重发展。

(一)以情拥军是基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既说明了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道理,又说明了军民团结的重要性。纵观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战争胜利和赢得人民支持的历程,无不“拥军情”这条主线贯穿其间。不管是红歌《万泉河水清又清》唱出的“军民团结一家亲”,还是“子弟兵的母亲”

戎冠秀、“爱国拥军模范”**,不管是陈毅的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还是98抗洪、汶川抗震救灾,都诠释了军民鱼水情。这里,我们不禁想起解放战争中,**区的“红嫂”明德英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受伤解放军战士的拥军情结。历史发展了,时代前进了,而今天沂蒙地区“红嫂”的拥军精神仍得到继承发扬,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感情始终没有变,且弥足珍贵,愈加深厚。70多年前的延安双拥精神和“红嫂”拥军情仍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坚持国防优先、特事特办、普惠加优惠以及军人“六优先”等一系列双拥工作政策规定,都体现了全社会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关爱和军民心心相连的关系。毫无疑问,没有真情实意是做不成拥军工作的,三心两意是做不好拥军工作的,情薄意淡是做不深双拥工作的,唯有怀揣款款情、拳拳心才能做成做好做深拥军工作。

(二)依法拥军是前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拥军工作也不例外。从现实情况看,我们拥军的项目实施、活动开展、经费投入、待遇落实乃至就业安置、入学入托总体上都是依法守规的。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开展双拥工作中遇到了法律法规不全、政策规定不严密、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等问题以及与双拥工作相抵触的矛盾等不利因素。从政策面看,存在着法与法之间、规定与规定之间的矛盾,比如兵役法强调退役士兵的安置到位,而企业法则强调人事权自主,致使退役士兵安置人数逐年减少。再者,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拥军优属资金筹集等也没有形成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各地双拥工作规定不统一,如优待金标准的差距就很大,造成人为不忘初心理失衡等情况。支持部队建设资金的投入、优抚对象医疗待遇、军嫂安置等方面还存在着“友情操作”、“变通处理”、“开恩照顾”、走简易程序、打擦边球、批条子办事、违规占用编制等感情调节重于制度规范的操作,以所谓的人性化办事取代了依法办事。上述现象既与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格格不入,也与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要求相违背,更与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原则相背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拥军”特殊为由去超越规矩,要转变传统观念,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一切双拥工作都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思想,以此提高双拥工作法治化水平,也要求我们尊重并充分利用现有涉及拥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大事用法律,小事讲规矩,使每一项工作、活动、措施都有法可依、依法实施,以此提高拥军的社会信誉度和感召力。

(三)注重在重情与依法融合中创新。“依法拥军”和“以情拥军”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关系。“依法拥军”保证了“以情拥军”出师名正言顺,操作按部就班,“以情拥军”保证了“依法拥军”活动激情澎湃、后续有力,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有情有义,就会有生机与活力;
有章有法,就会有发展与创新。重情重义的拥军步入法制拥军的轨道,才能推进拥军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设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不依法或不按章来开展拥军活动,必将增加违规违纪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拥军的公信力、影响力;
而没有热情的拥军,只能是今天轰轰烈烈,明天冷冷清清,致使拥军活动“一日情”或“头热脚冷”。加之“以情拥军”是拥军的基本形式、初级阶段,而“依法拥军”就其内涵、方式而言得到了升华、拓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要推进以情拥军向依法拥军转变,用法律法规的尺度来衡量、规范拥军工作,用满腔热情和旺盛活力来激发社会拥军正能量,这就是依法拥军和以情拥军的关系所在。

三、对情法结合推进拥军工作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拥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容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或“冷眼旁观”。只有社会参与、制度保障、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并驾齐驱,统筹推进,才能使拥军事业规范发展、蓬勃发展、永续发展。

(一)加强宣传发动,形成浓厚的拥军氛围。要大力推动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和双拥政策的宣传落实,强化广大军民的法治理念、法治素养,提高依法拥军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人民群众增强事业感,加大拥军感情的投入,推动以情拥军转化为拥军的实际行动。同时,通过宣传教育,让“法”的观念进入军地交往范畴,引导广大军民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以新思维、新视角客观看待、正确理解、实践操作“以情拥军、依法拥军”。

(二)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依法拥军的制度化保障。要本着“落实现有、完善不足、弥补空白”的原则,国家层面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地方要完善配套政策规定。特别在操作性、实效性、规范性上予以明确,避免出现诸如“无工作且生活困难”之类操作性不强、概念不确定等情况和涉军的矛盾与纠纷避开法律程序而简单“私了”、“迁就”等现象,以此提高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执行力。这方面要建立健全以双拥工作条例、军队和军人及其家属权益保障、荣誉激励、训练演习群众损失补偿、社会化拥军等政策法规或配套措施,处理好政策执行力和柔性落实的关系,逐步统一抚恤、补偿、优待等方面的基本标准,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与国防建设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良传统相承接的双拥政策法规体系。

(三)整合依法拥军的组织保证和社会资源。依法拥军是社会系统性工程,仅靠双拥、民政等职能部门唱独角戏是难以推进的,必须打破部门壁垒,跨界合作,形成协调统一、共同推进的社会整体合力。要赋予各级法制工作领导部门以及依法治市(区县)等非常设机构相应的依法拥军职能,发挥其法律法规的权威指导和协调牵头优势,实现涉法职能和内容的衔接;
军地合署办公机构和军队法制部门要加强职能协调和资源共享,确保在维护部队、军人和优抚对象合法权益方面执法尺度相统一、涉军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应用相一致;
人武、双拥、民政、教育、司法、法院等部门要统筹各自专业资源,组织院校、法律服务机构、社会志愿者组织等单位开展双拥宣传,积极为部队和军人军属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形成多方参与、多渠道开展、多项目实施的依法拥军格局。

总之,积极深化“以情拥军、依法拥军”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双拥工作实现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之路。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其关系,积极探索其规律,全面深化其内涵,拥军之路才会更宽广、走的更远。

【篇五】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改革发展提供哲学智慧。

哲学是什么?有人调侃说:“哲学是把人人都懂的东西说得人人都不懂。”确有这样的哲学,故作高深,制造了许多“哲学方言”,让人望而生畏。显然,这不是真正的哲学。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呢?马克思在1842年写的《〈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一文中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独,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但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其抽象思辨常常“超出常规”“不切实际”,甚至“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他在念叨什么”。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正是在这种哲学观念的主导下,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潜心研究人类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认为没有什么超自然的造物主,创造世界的是自然界和人类自身;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自身运动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认为万事万物充满矛盾,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其每一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事物产生、发展和变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必须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做到思维与存在、理论与现实、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推动下,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样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通过历史上最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解放来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不掩饰自己的阶级立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出,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人民大众的哲学,《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攻击《莱茵报》在报纸上传播哲学是“不能容许的”,马克思针锋相对地指出:“哲学以前甚至曾经拒绝利用报纸,认为报纸不适合于作为自己活动的场所”,现在,哲学必须“打破自己的沉默,变成报纸的撰稿人”,让哲学走向普罗大众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精就精在它能反映历史律动、切准时代脉搏、凝聚实践智慧、回应大众呼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的哲学,只要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彻底消亡、共产主义没有彻底胜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仍然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走入历史低谷,西方个别人高呼“历史的终结”时,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却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治军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改革发展提供哲学智慧。

【篇六】

内容摘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要牢固树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理念,充分认识以双拥工作为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一要充分利用政治优势,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三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有效的配置作用;
四要充分利用载体优势,发挥激励鼓舞作用;
五要充分利用机制优势,发挥持久的助力作用。

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深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战略路径,也是双拥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推进“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建设中,充分发挥双拥工作在联系协调军地关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双拥平台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新成效,提升了双拥工作的新水平。

一、以双拥工作为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双拥工作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军政军民军地的密切协作,重视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的关系。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提出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重要思想,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早在1943年10月,毛泽东在谈到要“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时,就强调要有利于开展“对敌斗争和生产运动”,为双拥工作奠定了军队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思想基础和发展方向。全国解放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除了要处理好“轻工业与重工业、沿海与内地、个人与集体、地方与中央几个关系,还有经济与国防的关系”,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军民两用”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在谈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时也反复强调:“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大方针,为实现“两大建设”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根据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出要“逐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号召全党全国全军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提出了军民融合战略的总体目标,赋予了党的双拥工作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贯彻党执政兴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核心要义是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统筹布局、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这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之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反映了党执政兴国理念方略的与时俱进,必将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提升国家现代化水平,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大的跨越。

三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示时强调,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今世界,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军事革命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竞争力、军队战斗力的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度更深。网络信息时代的军队建设、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都是军民一体的,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能源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不走融合发展之路将难以持续。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实现安全与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国梦强军梦,吹响了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进军的新号角。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制胜之基,必将谱写开新图强的时代篇章。

二、以双拥工作为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迎来新机遇

一是面临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谋求经济和军事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政策取向,成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要趋势。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国防和经济建设的相互融合,十分重视军产学研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以通过整合整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抢占未来军事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因此,利用双拥工作平台,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促进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快速提升,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新军事革命浪潮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掌握世界军事竞争主动权、占据未来战争制高点的根本保证。

二是融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格局。“十三五”规划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利用双拥工作平台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就要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要求,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体系。要坚持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共享、平战结合,促进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产业、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统筹发展。

三是全面实施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的战略举措。地方各级政府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和强军兴军工作,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双拥工作为平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着重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要注重解决理念滞后的问题。有些同志的认识片面,认为讲军民融合就是“民为军用”,对“军参民”、军民互利共赢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本位主义”倾向,习惯于从自身和小单位的利益来权衡军民融合,功利化倾向较重,愿意“融”他人而不愿意被人“融”,缺乏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有的角色错位,觉得国防建设、军队建设都是国家层面、战略层面上的大事,与自己无关,把军民融合当成“分外事”和“软指标”,内动力不足。

二是要注重解决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的问题。在涉及军民结合行业管理、军民共建项目管理和国家资源统筹协调等方面,还缺乏通抓统筹的权威手段。在融合机制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尚未形成军民融合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奖惩促动的良性机制,信息交流不畅、需求对接不足、沟通协调不顺等问题仍较突出。在国防科研生产、武器装备采购、军品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以及相关经济补偿、产权管理、权责界定等方面,都还缺乏相关政策依据。

三是要注重破除军地资源转化共享的瓶颈壁垒。军工产业长期固有的“垄断性”对民企“参军”有较强的“排他性”,门槛高、障碍多等问题令不少有潜质的民企望而却步;
军企进入民品市场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和激烈竞争,又要面临企业转型的种种困难,需要企业改制以提高融资、营销、创新等能力,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
军民技术转移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存在安全保密、产权保护等诸多障碍。

四、充分发挥双拥工作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政治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必要导向作用。双拥工作经过70多年的实践砥砺,军政军民在密切协作中牢固树立了“军民一家亲”、“没有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先进理念,军政军民要大力弘扬这些先进理念,真正把推进军民融合作为共同的事业,形成军民一条心、军政一盘棋。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政治信念、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是军政军民之间最大的凝聚力。新时期新阶段军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必须坚持这个基础。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既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也包括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地方要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部队搞好军事训练、战备执勤和全面建设,满腔热情地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尤其要把科技拥军、智力强军作为重要拥军项目来抓,助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要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双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军民中蕴藏着的巨大创造能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另一方面,要通过双拥使军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关系更加协调,团结更加坚强,社会更加和谐,从而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

二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组织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应有协调作用。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双拥工作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仅要搭好桥、牵好线,还要组织好、协调好,做到军民一体、平战结合,实现军地统筹、互利双赢。要健全组织结构,形成“党委牵头、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基层响应、军地互动”的工作格局,做到责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军民融合运转有序、推进有力。在搞好顶层设计,军地有关部门要围绕基础领域、产业发展、科技信息、文化人才、社会服务、城市防护、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制定军地融合建设发展的实施计划。打破军地、区域、行业、部门和系统界限,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实现多元素、宽领域、大纵深、高效益的融合发展。要完善法规政策,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规政策,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持久发展。探索建立各方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军民融合的扶持力度,吸引社会投资支持军民融合项目。

三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资源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有效的配置作用。深度发展的军民融合体系,要有资源要素的高度集成、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需要通过各要素的需求对接来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综合效益。要促进“全要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全要素”融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军地资源,达到军民资源的互通互用、军地资源的兼容共享,使有利于战斗力提升和生产力提高的全部要素实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双拥工作要促进军地之间打破界限,拆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让包括技术、人才、服务、资本、信息、管理、标准等所有要素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充分涌流,使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经济主体的一切优势资源都能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迸发和有效开发。要促进“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双拥优势,大力推进军队保障、人才培养、通讯技术、国防动员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向纵深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先进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要促进“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运用双拥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注重融合的有效性,尽最大可能让所有资源在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军地双方要强化全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双拥工作要成为军地双方互动的“润滑剂”,通过努力降低军地交易成本、体系摩擦成本和制度冲突成本,做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多种收益,努力提高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

四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载体优势,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发挥激励鼓舞作用。群众性双拥创建活动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力量。各级要充分借助这个有效载体,推动军民融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拓展军民共建活动的内涵。按照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军民共建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军营作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军民共建活动内涵,切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理念上升为“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融合实践,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要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把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切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对于稳定军心、民心,巩固国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社会稳定和国家**久安,通过双拥这个平台,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优抚安置政策,切实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好各种实际困难,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良好氛围。要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双拥创建活动要着力拓展和延伸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要着眼促进地方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高实际,助推基础设施建设、军民科研等重要领域融合;
着眼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助推军地人才培养使用融合;
着眼军队改革稳步深入推进实际,助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融合;
着眼核心价值观培育实际,助推军地先进文化的共建融合,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牢思想基础和提供动力支撑。

五是充分利用双拥工作的机制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发挥持久的保障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有相应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已经建立的双拥工作机构、党委议军会议、双拥联席会议、军地合署办公等制度机制的优势,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要进一步发挥领导决策机制的作用。落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职责,按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调整充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增强工作力量。要进一步发挥军地协调机制的作用。建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对接军地发展需求,协调军地之间需要共同研究和推进的事项。要进一步发挥工作推进机制的作用。双拥工作的机制制度中,要突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容,包括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提出重大事项的意见和建议等。要进一步发挥检查督导机制的作用。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双拥模范创建活动考评,加强考察督导,建立问责机制,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监督力度。坚持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

推荐访问:思考 双拥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