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13 10:12:06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药物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10..0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并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如何对该类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至关重要[1]。我院将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与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同时经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谱等验证。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7.6±4.2)岁;前壁心肌梗死6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7例。所有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在发病2天之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内科保守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常规等进行检查,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生后给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静推治疗。以2~4 mg/min滴速持续静脉滴注[2]。如果患者在20~30min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则再次给予利多卡因50 mg,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后,以1~2mg/min的滴速持续静滴治疗,连续治疗3天。观察组患者在心律失常发生后给予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推注治疗,以

1~1.5 mg/min滴速持续静滴,如果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得到控制后,以0.5~0.75 mg/min滴速持续静滴,连续治疗3天,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片200 mg/次,3次/d,7~15天时调整药物剂量200 mg/次,1次/d[3]。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起效时间、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比较。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心律失常减少>50%,同时心功能得到改善;无效:经治疗后心律失常减少<50%,同时心功能状况未改善甚至恶化。此外,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对其再住院率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中,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再住院率比较

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为(28.64±4.2)min,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1/14),1年内再住院率为21.42%(3/14);对照组药物起效时间为(39.34±6.2)min,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3/14),1年内再住院率为35.71%(5/14)。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再住院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以引起的心肌坏死。据已有的文献报道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80%~95%合并心律失常,其主要临床特征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会随着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室率等变化而变化,在原有临床症状表现的基础上,患者眩晕、胸痛、心慌等临床症状会进一步加剧,严重者会突发室颤或室扑、休克等导致猝死[4]。依据心电监护结果显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常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4天内,以24 h发病最为常见。可能是因为患者的梗死区与边缘正常心肌的活动失衡,导致心肌应激性提升,造成局部电流逐渐形成折返环,最终诱发反复性心室颤动、心动过速,甚至猝死。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果同时伴有短阵室速或频发室早,特别是复杂室早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很可能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前兆。应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加强治疗,越是高层患者越应当加强治疗。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促发因素。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失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多种钾电流的抑制,延长机体心脏纤维动作电位,使传导速度进一步减慢[5]。此外,胺碘酮还能阻断钠通道,对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产生抑制,发挥抗心绞痛的功效,加速血液流动、扩张血管,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的症状。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药物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再住院率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汪雁博,傅向华,谷新顺,王学超,刘 晨,耿 巍,李 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04:1581-1585.

[2]冯上柏.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03:47-48.

[3]金彦彦,张新勇,艾 辉,阙 斌,王春梅,聂绍平.BNP、CRP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11:983-986.

[4]周亚涛.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23:2080.

[5]封盼攀,马康华,贾锋鹏.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价值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11:1385-1387.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合并 临床 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