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探究

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探究

时间:2022-03-26 10:12:06 浏览次数:

〔关键词〕 幼儿教育;常规教育;现

代教育模式;特点;影响

因素;实施策略;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6—0052—02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具体体现为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即将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结合起来,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那么,如何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地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体系,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特色的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模式呢?这就需要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建构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模式,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1)反复性。我们知道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教育及培养从小班就开始了,这其中基本涵盖了幼儿期的大多数生活习惯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活习惯在小班就完全建立起来了,许多习惯在中班乃至大班时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不断监督,幼儿才能有效完成。(2)高控制。在生活常规教育中, 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 “不能……”、“不许……”等限制性话语, 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在教师的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 就是管,结果使常规教育失去了对幼儿行为的指引作用, 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无所适从, 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和挫败感。(3)被动性。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中,每一项规则都是教师指定的,大到桌椅的摆放、小到餐勺的取放等,这些规则没有一个是由幼儿自己主动建构形成。

2.影响因素

(1)教师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常规教育不应单纯为各种教育活动服务, 而应为幼儿主体服务。常规教育本身不是目的, 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 其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常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对规则的看法。在常规教育中, 规则应被看成是幼儿主体品质的组成部分, 因为真正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反映了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 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只有将规则视为幼儿主体的一种品质, 把它当成是幼儿内在的、在幼儿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 才能找到正确的常规教育方向, 才能真正培养出幼儿的规则意识。(2)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偏差。教师都知道在教育中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幼儿园教育活动琐碎性、复杂性等的影响,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将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进行统一。尤其是在常规教育中,教师最多只是告诉幼儿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幼儿如此做的原因或后果。(3)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常规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忽视了幼儿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的是否定式、命令式的教育。比如,在饮食习惯方面,会出现幼儿吃饭比较慢的情况,若一味地对幼儿进行说教、批评,也许只能引起幼儿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如果转换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以吃饭速度来换取一次奖励的机会来鼓励幼儿逐渐加快吃饭的速度,不仅达到了提高幼儿吃饭速度的目的,而且还能避免伤害幼儿脆弱的心灵。因此,只要教师细心,就会发现在促进幼儿生活习惯能力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榜样引导法、儿歌故事教育法、生活体验欣赏法等。

二、现代教育模式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幼儿进行有效地生活习惯培养就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便于实践操作的生活习惯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规章或一个制度就可以了结的,而需要教师对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所要关注的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对幼儿园教育模式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1.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活动模式。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等习惯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不是机械地重复行为技能和行为规则的训练,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培养教育的过程。

(1)将生活常规的培养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生活常规教育的目标,将常规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活动,以帮助幼儿将生活常规的练习与特定的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特定的情景,进一步熟悉生活常规内容要求,激发幼儿的生活常规习得兴趣。如,在“环保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寻找可回收的垃圾及不可回收的垃圾,并要求幼儿自己区别并用符号进行记录,然后分享结果,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2)通过值日生制度促进幼儿生活常规能力的发展。值日生制度是我院特有的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制度。通过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并对其他幼儿进行管理与监督,激发幼儿自觉学习常规规则,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目的。

(3)组织定期的生活常规评比竞赛,激发幼儿对生活常规学习的兴趣。定期组织小、中、大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竞赛活动,考察幼儿掌握一日生活常规的情况。如,教师可组织小班幼儿系鞋带,中班幼儿叠衣服,大班幼儿整理床铺等的活动,有效地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与动态的教育活动过程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以大带小,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促进幼儿常规教育的培养。大带小活动主要由参观大班与帮助弟弟妹妹两个活动组成。在每学期开学初,教师可引导小班幼儿参观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引导大班幼儿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叠衣服、被子等。通过这种榜样激励的方式让小班幼儿向大班幼儿学习;让大班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促进其生活常规能力的培养。

2.将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明确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在园的各项生活环节当中,即幼儿入园、离园、盥洗、饮食、睡眠等的活动中,慢慢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有层次的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目标。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幼儿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不能要求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相同的,也不能要求他们达到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与教育内容,制定具有一定层次差异的幼儿生活教育目标体系,使得每位幼儿都能在自身已有的发展水平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4.从不同的教育内容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规则。从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内容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规则,让教师明确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对幼儿应使用什么样的指导语言及指导方法。如,教师告诉幼儿在入园时要和老师礼貌地打招呼,如果这时幼儿由于害羞或者心情不好而没有这样做时,教师不应该对其指责,而应该主动地与幼儿打招呼,并能明确告知幼儿:老师理解他的心情,期望下次能得到他的问候。

5.家园同步,共同教育。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做到家园同步才能使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教育持之以恒。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要针对不同的家庭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三、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让幼儿充分参与生活常规的建立。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指出,幼儿对生活常规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常规阶段,幼儿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因此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更能让幼儿感到常规是他的内在需要而自觉遵守。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观察并抓住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在协商和争辩中共同制定常规。如,在幼儿喝水时,总是会出现接完水的幼儿站在保温桶前喝水,而后面的幼儿在等接水喝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在喝水活动中既能很快地喝到水,而且又有一定的秩序,然后引导幼儿形成一套由他们自己制定的喝水常规。

2.生活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熏陶感染,个性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常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较淘气的幼儿,以及体弱幼儿,教师更要有耐心,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3.挖掘隐性教育常规,将它作为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规教育体现在环境中,暗示幼儿应遵循哪些规范。如,在楼梯处粘贴小脚印,提醒幼儿有秩序地上下楼梯;在洗手间处贴上洗手顺序图,提醒幼儿洗手的正确顺序等。

注:本文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金梅

推荐访问:探究 常规 幼儿 教育 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