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探讨

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2-03-16 10:06:11 浏览次数:

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增长智能,提高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自身的本质力量价值及发展前途的认识和关注,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在各个实践领域中主体力量的提高,而导致的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思。

一 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学生的价值和学生的地位问题重视不够,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并过分注重教育适应社会的价值,而忽视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1)重视教师而不重视学生;(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与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主体性素质)要求相距甚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自主、能动、创造这种有主体性的人,而有主体性的人们需要主体性教育来培养。

二 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所以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性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

三 主体性教育的课堂设计原则

主体性教育的课堂设计原则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课堂设计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自主,以学生为中心来研究课堂教学,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课堂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此,主体性教育的课堂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整体优化原则;二是学生主体原则;三是多样化原则;四是超前性原则。

四 主体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主体性课堂教学是一种交互式的教育结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学观念,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把学生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确目标,激活思维

现代教学论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学目标不限于知识传授,而是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必须注意在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加大思维力度、深度,在灵活性和批判性上下工夫。一方面要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面;另一方面要提出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发学生去猜想、争辩、评判,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活动是主体性的源泉,是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主要是把活动作为主体性教学设计的根本原则。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能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3.民主合作,双向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学过程即是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民主、协调的精神,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利,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至亲至爱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双向和谐的优良教学环境。

4.研讨交流,探究发现

我们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流程:“创设情境——尝试练习——研讨交流——探求发现——再创造、再发现。”这样不但教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流程,形成了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5.鼓励质疑,尝试创新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即使学生提出荒唐或不恰当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新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6.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数学理念和方法,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 “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参与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7.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能想象的,自己能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的教育理论特别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

总之,教师只有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善于创新,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高照〕

推荐访问:性教育 中学生 数学教学 主体 探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