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时间:2022-03-14 09:58:52 浏览次数:

摘要: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者的教育培养作用,这是开展有效工学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就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56-02

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提出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有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方面作出重要批示,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教育部发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解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宏观上分析,工学结合形式的培养指在规定制度前提下,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基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外部形式,注重教育实践性,融合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人才模式。从微观上说,它是指在社会统一协调下,职业院校与企业通过有效合作途径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丰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积极促进校方与企业单位的交流沟通,打造全面立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3]。

二、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在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例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重视投入力度差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工学结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训软环境建设跟进不够

校内很少有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且大多缺乏专业实践教育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专业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短缺,整体理论素养较差,知识文化水平较低。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很多企业单位不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校企合作认识深度不够,造成职业教育培养脱节。虽然有些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大多只做表面功夫,关于产品创新研发、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缺乏更深领域的交流。另外,企业方面考虑到成本消耗,给学生提供的都是跟岗学习,且水平较低,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也就不能形成熟练规范的职业技能。而职业院校本身研发技术水平不高,造成企业缺乏与之合作的信心,不愿合作或者进行表面合作[4]。

(四)实习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加大

通常企业接受实习学生容量有限,各岗位实习点大多离得很远,造成统一实习管理困难,校方也很难准确把握学员的实习状况,学员之间实习收获或质量差异较大。而且与学校合作的实习企业往往只注重完成实习定岗任务,而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体系,强调硬性指标,造成实习管理体制落后。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一)引企入校模式

“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但在一些职业学校“车间”里,却可以看到一排排数控机床、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这是引企入校模式的成功实践。其具体程序包括:职业院校和企业单位合作建立职业培训点,由企业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校方提供教育培训人员,集中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实践技术能力。通过该模式的培训教育,企业员工素质迅速提升,增加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储备。而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二)办校入企模式

办校入企模式指的是在企业中形成学校班级组织,建立“工厂即学校,员工即师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学校提供师生人员,建立岗位实习点。该模式可以为数以千计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同时也帮助企业的部分加工生产线,甚至可以完成企业全程加工生产。另外,学校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企业来说,学生比社会招聘人员的素质能力更高、学习能力更强,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模式

如今,我国的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而学校根据专业特色创办相关企业,形成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按照该模式体制,在职业院校开办各种专业性质的企业,并且积极推动以下五大因素结合,包括课堂和车间相结合、学习成果和生产产品相结合、学生和工人相结合、教师和技师相结合、人才培养和经济盈利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职业学校自主解决资金问题,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企业品牌,推动本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人才订单培养模式

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指的是职业院校依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标准,由校方和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签订招聘协议,双方合作建设技术研发、学校基础设施、教师培训等项目,以达成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生就业等方面教学目标的专业针对性教育模式。

(五)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指的是学校分派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岗位实践,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承担和正式员工一样的职责。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不断磨炼自己,职业技能水平能得到很大提升,提高自己独立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为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六)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指的是学生在规划个人学习活动中,分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两个阶段进行。该模式是建立在当前学制基础上的,通过交替开展在校学习和岗位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岗位实习活动由企业和学校协调统一进行,合理布局,可以灵活调整。依据不同生产技术专业,学校安排引导学生联系实习企业,进行相应专业岗位实习。

(七)“2+1”模式

随着我国职业院校近些年来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一种“2+1”的新型教学培养模式。其中“2”代表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时间,“1”代表学生进行一年企业岗位实习。在校的两年学习主要是理论知識学习,还包括一些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而学生一年的企业实习主要是定岗工作实践,还要学习少量专业课程,根据工作实践体验设计毕业研究课题,在校方和企业共同帮助指导下顺利完成课题研究。该模式最大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十分密切,让校企两大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充分参与能积极带动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建设科学可持续发展。

(八)项目驱动模式

项目驱动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方合作基础的。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培养工作的一种形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1)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2)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3)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4)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项目服务。项目驱动式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是寻找适合工学结合项目有一定难度,因而这种教育模式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四、对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政府

1)把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完善工学结合教育所需要的设施和人才。2)完善有关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使工学结合制度化法律化。3)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制定产业科研规划时,应把工学结合考虑在内。对于有工学结合重大项目的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实行减免税政策,保证工学结合健康发展。4)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合作信息,尤其要为西部职业院校寻找合作企业;要创造出有利于工学结合的软环境。

(二)高职院校

1)职业院校要提高工学结合的思想意识,树立市场主体思想,意识到推行工学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尤其深究欧美国家工学结合理论,在汲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创新我国工学结合理论;3)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学校每年应组织干部教师下行业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和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以增设相应专业;4)高职院校聘请企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部门专家,成立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机构,为专业调整、课程改革以及教育实习基地设置提供智力支持;5)积极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学校师资力量。

(三)企业

1)要促使企业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还应鼓励企业采取参股等形式,联合举办高职院校,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市场化。要塑造“工学结合”优秀企业典范,对它们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企业积极投身到工学结合中去。2)企业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就应改变以前培养高职人才是高职院校责任的观念,勇担培养人才的责任,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的人才培养信息流。

参考文献:

[1]李德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0,(2).

[2]张天俊.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夏朝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韩振生,康国初,王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问题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推荐访问:工学 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