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大学体育融入终生体育教育理念的路径选择

大学体育融入终生体育教育理念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5-24 18:35:07 浏览次数:

摘要:大学体育对学生的体育思维和体育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大学体育必须做好对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能力,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健词:大学体育 终生体育 观念 意识 能力

一、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大学体育教育伴随学生学业结束而终结,而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往往缺乏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这也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以及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高校体育也被赋予更广义的内涵。学校体育已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是大众体育、社会体育。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必须坚持终生体育的方向, 我们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结合学生的需求,按学生终生发展需要设计。开设健美操、舞蹈、攀岩、网球、高尔夫球等休闲体育活动课程。讲授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欣赏、营养学、体育心理学等知识,倡导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教学法等,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活跃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我们要倡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以实现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为目标。要以实现学校的体育功能和教育功能为统一,去创建一种特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体现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及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取向。

二、更新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现实历史变化、发展的反映和表现,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是推动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负担和心理力加大,大学生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已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和将来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更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从而大大地加强健身的主体意识,并使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了内在的统一。

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大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以锻炼为乐趣,勤于锻炼,乐于锻炼。我们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培养中发觉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采用各种措施保护,以多种形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有一过程,要使学生真正接受终生体育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首要的任务还要加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自我锻炼并持之以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有“一技之长”,养成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同时能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运动强度、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就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并拥有健康的体魄。

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起来和表现出来的。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活动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需要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健康水平,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的能力。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始末。这对学生掌握自我体育锻炼的规律,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与发展的能力的培育以促成对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五、结论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体育健美和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方法,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人民出版社,2001.1。

[2]《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3]史国生:《高校体育应对学生进行“ 终生体育”的教育》,《南京休育学院学报》,1998.5。

郑业刚:成都理工大学体育部。

推荐访问:体育 终生 路径 教育理念 融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