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浅析社会大背景对秦兵马俑与汉霍去病墓石刻雕塑语言的影响

浅析社会大背景对秦兵马俑与汉霍去病墓石刻雕塑语言的影响

时间:2022-03-10 09:45:14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对比秦始皇兵马俑与汉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语言出发,分析社会意识和现实生活对秦兵马俑与汉霍去病墓石雕的影响,引发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对雕塑语言探索的思考。

【关键词】秦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真实;象征

前言

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优秀代表,虽然这两个雕塑群年代相隔不远,但在雕塑语言上,两个雕塑群各有特色,这中间的差异除了受雕塑的功能和材料等条件外,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对比,探索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对秦兵马俑与汉霍去病墓石刻产生的影响。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政治文化的统一带来秦朝艺术的发展。此后的西汉统治者在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逐步强盛,文化艺术也日趋繁荣,也使雕塑艺术发展突飞猛进,成就辉煌。可能是秦朝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在美术史体例上,多将秦汉雕塑合并论述,在艺术风格上虽秦、汉雕塑都古朴、雄浑,但由于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秦和汉特别是西汉初年的雕塑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正是这两个时期的突出代表,也最能体现这两个时期的雕塑风格。秦兵马俑是秦代遗存至今最重要的雕塑,它也最能体现秦代雕塑逼真写实的艺术风格。两汉雕塑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有很大发展变化。本文仅讨论西汉初期的雕塑艺术。在从秦灭亡到汉武帝这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和石刻艺术。其中的霍去病墓石雕群概括简练、生动传神,最能体现当时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

一、 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不同的艺术语言

历史记载,秦朝出现了大量的雕塑,有收天下之金铸成的十二金人,都江堰的石犀牛,还有石翁仲像和秦始皇陵的石麒麟等,可惜都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无迹了。只有埋在地下的秦始皇兵马俑得以保留。约于公元前209年竣工的秦兵马俑有骑兵俑、步兵俑、将军俑,文官俑、武官俑约8000余件,陶俑和陶马都与真人真马等高或稍高,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大秦王朝“奋击百万,横扫六合”的雄壮之师。

秦兵马俑规模大,数量多,人物精神气质方面的刻画成功,但给人最深的艺术感受还是高度的写实性。秦代的工匠们运用模塑兼用以及贴塑等办法逼真地塑造了八千多个兵马俑。陶俑的塑造从一丝不乱、各式各样的发髻到鞋子,甚至跪射俑鞋底的脚掌和脚跟不同部分的针脚也做的疏密有间,细致入微。此外那些陶马结构严谨准确,肌肉、筋脉都表现的非常细致,身高也严格按照秦王朝良马的标准制作,另外马嘴里的牙齿都没有被工匠疏漏,六颗牙齿表明马正处于壮年时期,此外兵马俑不但与真人相仿,而且连武士们所佩戴的兵器都是真正的兵器,所有秦俑的排列也是按照秦军阵不同的兵种分为左、右、中军组合排列的。

西汉初年随着生产的恢复,也产生了大量的雕塑。如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墓的兵马俑、汉阳陵兵马俑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兵马俑等,但在规模上、数量上、艺术成就上较秦兵马俑都有一定差距。除了各地出土的俑之外,还有一些著名的石刻艺术,有陕西长安的织女牛郎,还有霍去病墓石雕群。

建于汉武帝元狩六年的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了表彰在与匈奴作战中建立卓越功勋的青年将领霍去病,赐“陪葬茂陵,为冢似祁连山”。①墓冢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蛙及形象怪异的巨人抱熊、怪兽吃羊等十几件石雕。其中马踏匈奴是作为主体的纪念性雕塑放在墓前,在一整块巨石上雕刻出战马将胡人踩踏在脚下,胡人手握弓箭但犹作挣扎之状。马和人在空间上的巧妙结合使的整座雕塑充满整体感、厚重感。其寓意深远,运用象征的手法颂扬了霍去病乃至整个汉王朝在对匈奴作战的丰功传绩。利用马和人的一上一下、一动一静,颂扬了墓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古人对霍去病墓的记载是“在茂陵旁,冢上有竖石,墓前立有石人石马者是也。”②所谓“竖石”可能就是散落在墓冢上面的略有雕琢或未加雕琢的巨石。其中“跃马后腿曲蹲,前肢作一跃而起的情状给人以紧张激奋的印象。卧马虽暂作休息,仍昂首注视前方的动静,并未放松警觉,伏虎爬卧于地上,并无剧烈的动作,锐利的眼神和稍稍耸起的肩部仍使人感到雄健、凶猛。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而略作加工,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至于野猪、鱼、蟾等更是在巨石上略施雕琢使神态迥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予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③这些石雕又和未经雕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更使人进一步联想到在荒凉险恶的祁连山作战的艰苦卓绝。整群石雕寓意深刻,工匠们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石雕的思想内容,紧紧抓住主题与“为冢似祁连山”的基本立意,堪称古代雕塑史中的划时代之作。

从秦始皇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群,相差只有一百来年时间。这两个雕塑群反映的主题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从霍去病墓中马、虎、牛等雕塑上也可以看出秦兵马俑逼真写实的影子,还有双方都采用了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但是可以看到双方在创作构思上以及对待写实的态度上大相径庭。为了反映秦王朝强盛的国力和军事实力,秦兵俑利用的是如实地利作了成千上万陶兵马俑,如实等大的复制了一支秦国军队。每一个陶俑的制作从头发到鞋底可以说是细致入微,手法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有一点刻板。而同样以建功立业、一统河山、展示国家军事实力的汉霍去病石雕,却在反映现实主题的同时采用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象征手法,只用了一马一人,就表现出了大汉王朝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以及汉民族在与匈奴作战中所显示出的民族自信心,寓意深远。

产生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除了雕塑的功能和材料对这两组群雕艺术语言的影响之外,我想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这两组雕塑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追求上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的影响

史书中说“汉承秦制”应该说西汉继承的更多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因为在推翻秦朝统治之后,汉高祖刘邦面临有三条政治制度可选择,一个就是周天子的天子之道,第二就是像齐恒公的王霸之道,第三种就是秦始皇的皇帝道路,很明显刘邦选择了和秦一样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意识形态方面秦和西汉仍有很大不同。

1秦、西汉初年,不同的治国指导思想

秦凭借法家思想强国,法家思想比较务实、重实效、重功利,这样法家思想渗透在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秦统一六国之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连秦国的兵器的生产也实行标准化生产,这种崇尚规范的作风也必须影响到制作兵马俑的工匠身上。而且秦法规定“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考其行,以穷其情。”④在秦兵马俑身上也发现了工匠的人名,比如“宫得、宫系、宫朝、魏臧、魏进、咸阳野、栎阳重”等。且秦法苛刻,刘邦初入关中时就说过“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于市” 在这种制度下工匠必然战战兢兢,努力追求真实,不能随意发挥。西汉初年的汉朝统治者对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废除秦苛法,采用道家之言,无为而治,予民休息。“西汉吸收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宽松的政策,注意人,关心人,人性的觉醒也从这时开始,人性的自我意识,得以扬露”。⑤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下,霍去病墓的工匠们才能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秦、汉不同的文化根源

就文化传承来说,秦原处于陇西,后被封至关中,所以秦朝雕塑仍旧现出战国时期秦国关陇一带古朴写实的特色,而汉代多承楚风,更具有浪漫、夸张的成分。体现在雕塑作品上秦兵俑讲究的写实逼真,追求最大限度的真实,而汉霍去病墓石雕群讲究写实生动,不以酷似对象为满足,真实不再是追求的唯一目标。

秦国崛起于甘陕之地,发祥于陇西,虽受狄、戎等西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一直处于周王室的统治下,秦文化仍可以看作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文化的延伸。此外,法家思想是秦文化的精神支柱,从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秦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这些合起来就是秦朝的文化,充满着的功利和实用的文化。所以秦人注重现实,讲求实际,不善幻想,所以这样的朴实文化风气,肯定也是秦兵马俑如此写实的原因之一。

而汉的建立者来自于楚地,西汉的开国元老们几乎都是楚人。“西汉初年的文化背景带有很深的楚文化烙印。”⑥随着西汉王朝的建立,来自楚地的文化,被带入中原,与原有的文化融合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就是汉文化,所以说秦汉文化并不是一脉相传的。随着充满了自由、活泼、大胆想象的楚文化的注入,改变了原有秦朝雕塑的严格规范、整齐划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才有可能产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汉霍去病墓石雕群。

秦和西汉初年不同的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秦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不同的艺术风格。秦兵马俑严谨简朴、务实求真、整齐划一,而霍去病墓石刻恣意奔放、自由多变。研习这些传统雕塑艺术瑰宝是我们的责任。同时研究它们的艺术语言对于我们对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和国际文化大环境下的当代雕塑语言的探索也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2]《中国雕塑艺术史》.王子云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版

注释:

①《史记》.司马迁著.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年5月第1版

②《汉书》.班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③《中国美术史》.薄松年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④《地下军阵秦陵兵马俑考古》徐卫民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⑤《战国秦汉漆器艺术》胡玉康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⑥《中国汉代木雕艺术》张朋川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推荐访问:石刻 浅析 雕塑 大背景 语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