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浅议语文智慧课堂的构建

浅议语文智慧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05-23 13:55:03 浏览次数:

杜威先生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那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智慧的语文课堂、彰显语文的魅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巧用课前3分钟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教10年,我发现许多优秀语文教师非常擅长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特别是合理利用课前3分钟。巧借课前3分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曾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效果不错。或安排学生做即兴演讲,或讲笑话,或进行成语接龙 ,或讲身边故事,或说绕口令,等等,把课堂气氛搞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期待,从而激发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这不但让学生很快进入高效的课堂,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全方位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经过这样的训练,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对于问题思维的角度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二、巧借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写作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知识技能等。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感熏陶、浸润、哺育。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选择了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积极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培养学生喜欢大语文世界。

(一)名人名言,培养学生写作修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语言干瘪,论据过少。《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以说,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于是我发动他们搜索他们喜欢的名人名言,经常把撞击过自己心灵的文字与他们共享,与名言同行使他们的心灵渐渐丰盈,因为有梦而灵动,因为激情而打拼,大家逐渐喜欢上这种心灵的体操。新学期开始时,我用“只要你选择了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只要你选择了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后悔”与他们共勉;当他们懈怠生活安于现状时,我会写下“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提醒他们昂视人生;当考试失利的阴影软化他们斗志的时候,我会送给他们“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帮他们寻回自信;当他们陷入分数的怪圈而无法自拔时,我会用“看轻分数,看重学习”告诫他们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名言的滋养,其实就是一种暗示激励,这也是对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我发现,和名言同行,大家可以变得乐观、豁达、大气。同样可喜的是,经过训练,我常常发现他们的文章写得有哲理了,充满智慧的“凡人凡言”,文章大大增色,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在实际写作中理论论据丰富了许多。真可谓是与名言相伴,人生会更精彩;与神圣同行,学习会更艺术。

(二)多种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多年来,我还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学生辩论赛,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咬文嚼字”活动,清理规范校园内用字不规范现象,每年定期更换学生自己创作的校园格言、花语、高考对联等。多年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回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多变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升了。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市级文联会员,并且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习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内驱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才能较好地提高作文水平。

三、徒手上课,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许多教师都习惯了拿着课前备得密密麻麻的课本和写得详详细细的教案进教室上课,这样上课看似有准备,但其实是准备不足的表现。程翔老师说“语文老师的魅力就在于一枝粉笔”。课前的备教材、备学生,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丢开课本、丢开教案、丢开各种参考资料,能徒手上课。这样的课,会使你有意思不到的收获。例如上阅读课时,教师大段大段十分流利地背诵课文,讲解内容,旁征博引,引导同学提问和讨论问题,学生一定会惊喜万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徒手上课对于教师来说,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也是语文教师魅力的一种展示。我曾徒手上过《师说》《过秦论》《六国论》《鸿门宴》《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学生在表示敬佩的同时,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大增,不再觉得古文难学。这种教学,看似局限于兴趣支点,其实它产生极大的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四、品评对联,推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努力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或者是自主支配,学生学习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多年来,我一直尝试用名胜古迹的对联作材料进行品评,增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增加语文课堂的兴趣。生活处处是语文,每到一处胜迹我都会让学生沉下心来品评对联,写一段欣赏文字,试图用中国特有的而又十分普遍的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易理解写作的实质,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这精神底子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感受家乡的历史、自然、风物,使学生能所到一处则爱上一处,与身外世界通畅交流;二是通过活动,习染感知外部世界的视角,依循对联感知自然、人文本身就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视角,而对联的撰写者又以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因此,对联的欣赏过程就是不同视角的习染过程。例如,在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上我们看到一副奇巧的楹联,引得我的学生望“联”兴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经过全体学生分析发现,这副楹联写的是当地海阔天空、水绿云白的美丽景色,只有搞清它的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这两个方面,才可以读出并理解其含义。原来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此联也可读为:“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长,常常长,常常消。”徐渭写下这副空前奇巧的楹联,后人赞叹不已。通过开展品评对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学生们不仅在对联讲究平仄、对仗和仄起平收的基础上明白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的重要,而且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兴趣自长。

五、巧用多媒体,上活语文课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网络科学,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崭新课题。多媒体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于一体,可以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使原来平板单调的课堂变得立体化起来,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鼓动其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近年来,我注重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优化环境,对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例如,我经常在网上搜索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如关于人的信念、理想、追求的,关于修身、治学的,关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关于面对磨难、战胜挫折的等,利用辅导课的时间给他们播放。富有内蕴的文字,与文字配合相得益彰的意味隽永的画面,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放松,又是一种享受,更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很多素材,从而避免了教师空洞说教的无力。甚至有时还把电脑交给学生,在课内外制作诗词TV或刻画特写镜头。于是,每次考试,每次作文,都有一些学生会把这些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来,提升了作文的质量。多媒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得力助手。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打开了一种享受的愉快语文世界。

推荐访问:构建 课堂 语文 智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