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湖北15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湖北15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时间:2022-05-21 08:50:04 浏览次数: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湖北省15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15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差异和差距,一般竞争力者居多,其次是弱竞争力者,强弱分化明显,武汉市远超出其他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文化产业竞争力取决于政府扶持力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要素、文化需求、文化市场发育程度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 文化产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产业不仅是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而且越来越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指出,近三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正向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迈进。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并呈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这对于充分发掘湖北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就业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较为成熟。如:波特构建的国际竞争力六要素的“钻石模型”。国际研究机构IMD和WEF结合大量的统计和调查数据,以综合要素评价国际竞争力。国内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相对较晚,且研究视角偏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比较。不少学者更多关注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产业中子行业的竞争力。例如,王岚等(2008)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造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钱明霞等(2011)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构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环境、政府行为五个一级指标评价体系。梁君(2012)实证分析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得出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其GDP总量有较大相关性,但又并非完全一致的结论。综合而言,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融入了政府、市场、社会方面的动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文化实力、文化资源、文化消费等,并与之一起形成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构,见图1。

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设计思路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是指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竞争力表现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市场占有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竞争力表现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从文化产业的内部构成来看,文化产业竞争力表现为文化产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组合。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精神性来看,文化产业竞争力表现为为公众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文化产品。由此可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反映文化产业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秉承客观、科学和可操作性原则,本文将现实竞争力的指征因子拟定为产业规模、市场占有及对地区经济贡献率,将潜在竞争力的指征因子拟定为文化产业的投入、成长能力和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竞争力评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15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该方法,可以从反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众多变量中提取公因子,每个公因子代表一种重要影响,据此得到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且可以简化数据结构,确定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1、数据来源

文化产业属新兴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由于文化产业统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统计数据比较欠缺。本文选取2011—2012年《湖北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以及15个地级市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2、因子分析

本文对选取的18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标准化方法(Z Scores)处理数据(见公式1),建立变量的相关数据矩阵;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通过的前提下,以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贡献率达到80%为标准,选取一级指标的公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建立因子载荷矩阵;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得出各主成分得分(见公式2);最后以各主成分得分乘以其对应权重数(方差累积贡献率)加总(见公式3),计算各地级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见表4)。

x"j=(xj-xj-)/?坠2 (1)

式(1)中:xj为第j个指标的初始数据,xj-为平均数,?坠2为方差;x"j为标准化处理数据。

Fik=■WjPij (2)

式(2)中:Fik表示第i个城市第k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Wj表示第j个指标的因子回归系数。Pij表示第i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因子得分。

Si=∑FikVk (3)

式(3)中:Si表示第i个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值,Vk表示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经检验,KMO值为0.762,且Bartlett检验达到显著(显著性水平p=0.000),表明变量之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运算得到矩阵大于1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以及正交方差最大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本次研究共提取3个主因(见表2)子,每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595%。根据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如果提取的因子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80%以上)信息,则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可以接受该因子模型。因此,3个主因子的数值能够代表指标体系中18个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变化。

由表3可知,第一主因子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x1、文化产业总产出占全省的比重x2、文化产业增加值x3、文化产业总产出x4、文化产业部门经营收入x5、文化事业基建投资占总投资比重x10、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x11有较大载荷,可命名为投入产出因子。第二主因子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第三产业比重x7、文化产业经济贡献x8、上缴税收增长率x9、营业盈余增长率x16、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17有较大载荷,可命名为服务地方因子。第三主因子中,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比重x12、人均完成科研项目x13、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增长率x14、文化产业发展系数x15、文化单位经费自给率x18有较大载荷,可命名为创新开拓因子。结合表2,我们发现,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30.613%,综合的原始指标信息最多,对原始指标的反映能力最强,从而说明提高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能力是15个地级市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第二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7.229%,综合的原始指标信息量也比较多,说明文化产业服务地方能力也是影响15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表4是15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3个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情况。投入产出因子得分方面,武汉市最高(3.997),咸宁最低(0.336);服务地方因子得分方面,武汉市最高(3.522),鄂州市最低(0.141);创新开拓因子方面,武汉市最高(3.426),潜江市最低(-0.226)。每个主成分仅有武汉、襄阳、宜昌、黄冈4个城市超出平均分,占比26.67%。综合得分方面,武汉市最高(2.990),咸宁最低(0.123),也仅有武汉、襄阳、宜昌、黄冈4个城市超出平均分,占比26.67%。

3、聚类分析

根据15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软件,应用Q型层次聚类的Ward法进行分析,距离采用欧式平均距离法。其原理是对样本进行聚类,使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聚集在一起,把差异性大的样本分离出来。按从强到弱的顺序,15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被分成四类:强竞争力类(Ⅰ):武汉;较强竞争力类(Ⅱ):襄阳、宜昌、黄冈;一般竞争力类(Ⅲ):十堰、随州、荆州、孝感、黄石、仙桃;弱竞争力类(Ⅳ):荆门、天门、潜江、咸宁、鄂州。图2为湖北省15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空间聚类。

4、结果及解释

湖北省15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分类特征明显,说明竞争力有强弱之分,空间布局不均衡。强竞争力类的城市只有1个,占比6.7%,较强竞争力类的城市有3个,占比20%,一般竞争力的城市6个,占比40%,弱竞争力的城市5个,占比33.3%。

第一类是强竞争力类,只有武汉市1个城市。其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因子、服务地方因子和创新开拓因子得分都最高,从而使其综合得分名列第一。武汉市文化产业历来遵循“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各城区都有体现各自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已初步形成由点带面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2012年,武汉市出台3个纲领性文件,包括武汉市首部文化产业专项计划——《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以及《武汉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武汉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武汉市文化产业投入不断加大,相关行业、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2012年5月18日,武汉市获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吸引30余家企业参与,涉及科技制造、文化产品进出口、影视娱乐、文化传播等多个行业。扎实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政策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技术专业人才的停驻,确立了武汉市在湖北省一枝独秀的文化产业竞争地位。

第二类是较强竞争力类,包括襄阳、宜昌和黄冈。这3个城市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都较高。从襄阳来看,2012年6月,襄阳市出台《关于坚持文化立市建设文化襄阳的实施意见》(襄政发〔2012〕40号),每年设立总规模为1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还出台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为了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襄阳市实施“六零”新政,实行重大项目服务秘书制等体制机制,现在已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发展环境最好的城市,被媒体誉为“创业者的乐园、投资者的天堂”。从宜昌来看,作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作为历史名人屈原和王昭君的故里,宜昌近几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进行了系列有益探索。如组织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宜昌分会场及闭幕式、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等节庆活动;相继建成宜昌剧院、广电中心、新闻大厦、新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设立“中国屈原诗歌奖”;建成全国地市级唯一的文化产权交易所。从黄冈来看,黄冈市高起点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为内核的文化产业体系,建立了李时珍医道文化产业、黄梅挑花产业、黄州仿古青铜器生产基地等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计划将文化创意城、红安军事文化产业园、黄梅佛教禅宗文化旅游产业园和蕲春李时珍健康文化产业城建设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为疏通资本进入渠道,黄冈市出台系列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并组建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分局,开展专业招商。这3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在当地的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发展速度快,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类是一般竞争力类,包括十堰、随州、荆州、孝感、黄石、仙桃。这6个城市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次于武汉、襄阳、宜昌和黄冈,离平均分值比较贴近。资料显示,这6个城市正值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着手文化体制的改革,然而,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化推进的过程,当前有的项目已经比较成熟、有的正在前期策划、有的还只刚刚起步,集群式文化产业较少,社会资本投资不甚充分,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以及文化产业业态的衍生力和创新力还有待提升。同时,6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如演艺业、影视业、音像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极小。而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图书发行业也只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而且,文化产业分布在有限领域。例如,随州的文化产业主要涉及文物复制业和印刷业,十堰的文化产业主要涉及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黄石的文化产业主要涉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刚性政策支撑体系,荆州、孝感、黄石、仙桃等城市开始在市场准入、投资融资、工商物价管理、土地、人才、组织保障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政策照顾和措施激励,其文化产业潜力空间有望提升。

第四类是弱竞争力类,包括荆门、天门、潜江、咸宁、鄂州。这些地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因子、服务地方因子和创新开拓因子得分都较低,致使综合得分离平均分(0.731)水平相差较远。其原因在于这5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总量和规模偏小,文化产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项目少,创新资源相对缺乏,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低。普遍反映出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不够、投融资渠道单一、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等问题。因经济水平、自然条件、观念意识、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人才积累等因素造成的瓶颈,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切实解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而直接导致这5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无论在人才、资本、技术基础、产业规模上,还是在品牌、品质、市场、价值创造上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四、结论与对策

1、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15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15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差异和差距,一般竞争力者居多,其次是弱竞争力者,强弱分化明显,武汉市远超出其他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即经济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反之亦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硬实力”基础之上;文化产业竞争力取决于政府扶持力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要素、文化需求、文化市场发育程度等多种因素。

2、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路下,着重解决统筹规划、差异化发展战略、区域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几个关键问题。从规划层面看,政府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规划,调整和理顺产业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的制度平台,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操作层面看,政府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投资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等,大力培育产业品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市场监管。优化经济结构,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释放文化产业蕴含的巨大潜力。

(2)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以打造湖北省文化强省为终极目的,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互补性,立足于地区优势,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扩大其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几年努力,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人才,推出一批体现荆楚文化特色、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文化品牌。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缩小,从而实现:区域内产业布局合理,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区域文化产业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区域间文化产业联系密切,市场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3)积极推动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成立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商务厅、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指导、督促、检查各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在财税、金融、准入、土地等诸多范畴,落实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打破原有文化产业因载体不同形成的部门分割。鼓励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确立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依托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文化产业带,支持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注:资助项目: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资助。)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3] 王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测度分析[J].求索,2007(2).

[4] 毕小青、王代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

[5] 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

[6] 王岚、赵国杰: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7] 赵迎芳: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J].山东经济,2010(6).

[8] 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9] 辛诚、杜心灵:文化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调研世界,2011(5).

[10] 赵立涛、徐建中: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5).

[11] 张笑、魏婷:中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3).

[12] 李丹丹:北太平庄影视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中国电影市场,2011(8).

[13] 韩栋:基于钻石体系的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4] 王岚:基于ANP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

[15] 钱明霞、金中坤、刘松: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

[16] 梁君、黄慧芳:中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2).

[17]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琼芳)

推荐访问:湖北 文化产业 地级市 竞争力 评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