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区域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及其体制限制

区域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及其体制限制

时间:2022-05-24 10:20:04 浏览次数:

摘要:区域文化产业的渝东南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迄今为止处于开拓阶段,文化事业的体制机制管辖下,直接面对的却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开发,当下市场化的规律认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重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具有先天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开发,依托资源、“政府主导模式”的选择是关键。

关键词:渝东南;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17-02

渝东南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迄今为止处于开拓阶段,产业类型非常有限——第一产业群基本没有形成,而且因为书籍报刊、电影电视、戏曲歌舞、美术艺术等是第一产业群的主体,离开了主城区市民的消费支持,五年之内难以形成规模;第二产业群“文化与物业、制造业的结合”正在实验推进的过程中,如录像摄影、工艺品、娱乐城、民族村的经营,在渝东南还远远没有形成“群”的规模;第三产业群的创意文化生产仅文化旅游“一枝独秀”,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设计等“文化商品”的区域优势并没有显示出来。因此,渝东南文化产业“十一五”期问的市场定位,不能好高骛远,八面突击,相关的品牌开发只能量力而行,选择合适模式,积累经验。

一、公益文化、亚市场文化、市场文化及其与市场的关系

文化的市场化是文化产业形成的标志之一,但上文已经说明,并非所有文化都能进入市场,这是由市场规律来调控的。因此观念认识应该到位,不是文化的全部都能够产业化,文化产业是“文化中可以采用市场运作的一部分”。

由于市场的作用不同,影响文化产业类型的划分标准运用时具有某种灵活性,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根据与市场的关系,一般可以把文化划分成三大类:公益文化、亚市场文化、市场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存在形态,就是文化进入社会的三条道路。无偿性是公益文化的最大特征,主要任务就是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所以,资金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投入,修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举办大型公益性、纪念性的文艺晚会、文艺演出,或者拍摄公益性的电视节目等,投资者无论是政府、企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还是个人,统统没有经济回报。公益文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有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追求,但最终不以挣钱为目的,因此,公益文化本质上不能成为文化商品的文化产品。

亚市场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市场经济法则只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如中国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等单位的广告业务和印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经济法则制约。电视节目的广告穿插,不管时间长度怎样安排,播出频率多么高,广告主体的市场利益有多大,最终也不可能替代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法则的制约”。市场文化则不同,其最大特征在于,通过市场调节文化活动,配置相关资源。

依据上面的简略辨析,公益文化、亚市场文化、市场文化与市场的关系在学理上是非常清楚的,然而一旦面向市场,三种类型文化的界限并非十分清楚,特别是其中的“亚市场文化”。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中,三种类型文化的范围和市场化的程度并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市场文化所占比例大得多,而类型文化相互交融甚至转化的现象则又处处可见。影响文化市场化的因素很多,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管理机制,市场的发育水平,文化市场化的经验、传统等等,非常复杂。然而,文化进入市场则是文化产业形成的基本前提。文化的市场化为文化产业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前提因索,没有民族文化的市场化,就不会有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土壤,而市场化是文化产业的阳光雨露。”文化的市场化,是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为开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大多以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并逐步形成企业化组织、规模化经营的文化产业。”这样,文化的产业化作为文化产业的标志,展示为“文化产品不断进入流通领域的发展过程”。

二、当下渝东南文化产业“进入流通领域过程”的模糊性

文化产业化的认识应该重视文化商品的中介功能,及其对生产文化产品行业主体的影响:文化产品经交换而形成商品,“在其交换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会游离出专门经营文化产品的市场主体。这些专门经营文化产品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分工,有的从事科教业、有的从事文娱业、有的从事媒介业、有的从事体育业等等。这样生产文化产品的各行业就产业化了。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文化产业。”而“其他产业的形成过程,主要受生产力的推动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田野调查所见,渝东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清楚看到上述公益文化、亚市场文化、市场文化与市场的明确认知关系,或者说渝东南种种“文化产品不断进入流通领域的发展过程”是很模糊的,与“生产文化产品各行业的产业化”阶段没有真正形成分不开,从观念到操作都可以看到种种严重不足之处。例如渝东南某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中的若干战略“规划”:

“总体目标之^”关于文化产业的规划:“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闻出版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到20lO年,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战略之二”的文化创新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文化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进文化观念、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广电体育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发展战略之四”的品牌提升战略:“充分发挥本县现有民族民间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生产和推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舞台艺术精品和文学艺术精品……”,“发展战略之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正确认识文化事业与产业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关系,按照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先进文化的要求,立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大力发掘、发展和利用。”。

上文所引某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中的几段文字表述,可以基本了解该县有关管理部门文化产业的观念认识特点。离开重庆主城区培育新闻出版为文化市场产业类型的设想,显然严重脱离该县的出版业现状。发展战略相关的“文化创新战略”、“品牌提升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直接从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中引用的,文字表述没有什么问题,就是缺乏具有该县特色的,“文化产品不断进入流通领域的发展过程”规划,和生产文化产品各行业主体有针对性的布局规划。该县2007年度文化产业经营统计主要涉及到的产业类型、数量、收入情况、从业人数等(税金与净利润略)如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印刷”类行业,包含印刷厂的印刷业务和经营复印店铺的打印业务,与现代印刷业的业务水平不可同日而语。表中没有包括的旅游业,其实是该县文化产业的真正龙头产业(2007年接待游客2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人6 432万元)。渝东南是重庆市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拥有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先天优势。与其他产业比较,渝东南的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渝东南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化条件,借鉴韩国“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漠式”比较经济实用。专家指出,韩国目前的成功,在于围绕“培育创新能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实行“产业政策推动模式”。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需求导向模式,必须加快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这正是渝东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需要的经验。

鉴于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文化事业直接面临市场经营,政府主导的宏观调空机制不健全,现有的文化事业体制先天生就缺少市场意识的机制障碍,依托资源,产业政策推动的韩国文化产业初期发展模式值得认真学习

推荐访问:文化产业 体制 区域 模式 选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