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我国高校引入校本管理的探讨

我国高校引入校本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05-13 18:25:02 浏览次数:

摘 要: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中心的一种管理理论,强调了在教育管理体系中学校的决策权,特别是财政权,课程权和人事权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我国引入校本管理的背景,主要机制以及其在我国应用时的具体要求,为我国高校引入校本管理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校本管理 人本管理 分权 自主权

校本管理,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方,它强调了在教育管理体系中学校自身的自主权和管理权,在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从90年代末起,也引起了国内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讨论。通过研究校本管理的主要机制,分析与探讨校本管理在高校推广的思路以及所需相关体制机制保障,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更加完善。

一、背景

在西方,教育系统在外控式的管理模式下出现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的情况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以校本思想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改革效果也非常明显。因而,世界各国逐渐开始广泛借鉴校本思想这一重要理念,使之成为当前教育体系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模式。从90年代末开始,我国发达地区逐渐有高校率先运用校本思想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从外部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各国经济体系息息相关,高等教育系统也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在传统模式越来越难和国际接轨的情况下,改革无可避免。二是从内部分析,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而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比起经济发展来说,显得相对滞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无法应对目前管理环境,管理目标等要素的变化,使得校内的资源优势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以学校为本的校本管理理论成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为高校发展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

二、校本管理的主要机制

校本管理,其本质是学校的自主管理,强调了管理应该将学校自身特点和需求结合起来,从内部出发,而非收到外界的严格控制。从其本质不难看出,校本管理在形态,目标以及方式上,都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区别。从形态上看,传统管理与校本管理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学校在管理体系中的角色。传统管理赋予学校的角色是执行者而非管理者,而校本管理体系下的学校的角色则更多的是两者兼备,在执行者的基础上更强调突出管理者的作用。从目标上看,校本管理在寻求目标的多元化上更具竞争力,而传统管理常常目标单一。从方式方法上看,传统管理更趋向于专制管理,而校本管理更倡导管理的民主化。有学者指出,教育质量的提升的根本在于管理体系的自主权,参与度,灵活性。因此,校本管理能提高学校管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最后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双提高。

三、校本管理在我国高校的具体应用

从校本管理的本质看来,校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尤其是要突出在我国高校中的运用,依赖以下几个具体因素:

1.权利的下放。传统的管理模式是集权管理,政府的决策对于学校有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对高等学校来说,对政府决策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在传统管理当中,高校更多体现的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这种统一管理无法实现根据高校的特色和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管理,使得管理的效率较为低下。而校本体系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在校本体系中,高校是真正的决策者;第二,高校的变革是基于内部的需求和诱因,而非外部的强加压力。因此在构建校本体系时,政府必须给予学校充分的决策权,将自己的角色从一个管理者变成督促者。从西方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实现校本管理的学校具有三种权利:财政权,人事权和课程权。财政权即高校能根据实际需求决定预算的多少,强调了预算的差异化而非同一性。人事权即高校有权自主聘任教师,促进了校内教师的良性竞争以及急需人才的引进。课程权即高校有一定的自由度决定本校的课程设置,鼓励以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为目的的特色课程的开办。

另外,权利的下放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和高校之间,还存在于高校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伦恩伯格教授指出,在校本管理体系中,学校应与教师,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分享决策权。美国的教师授权法为这种分权主张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其目的希望通过保护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提升教学的成效和效率。在国内,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被认为是分权化的一种表现,权利的划分能够是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当中得到更多的重视与运用。

2.人本管理。人本管理,也叫参与式管理,是校本理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强调了教师在管理体系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与传统管理理论不同的是,人本管理更注重从激励员工的方式来实现学校的目标,而非传统理论的更强调制度与惩罚机制。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角度来分析,当教师的基本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后,教师群体往往会更有效率的去努力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从管理学角度来分析,人本管理的精髓在于个人素质的不断完善。也就是说,教育系统的人本管理,实际上指的是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它的管理过程也就是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管理过程,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人本管理的实现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策略:第一为之前提到的权利下放到教师的层面;第二为专业化。专业化指的是,在权利下放的时候,并非盲目地赋予所有参与者同等的决策权,而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要求被授权者具有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这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教师应该随着社会要求和专业要求的变化,不停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最后,教师的能力提高不仅是有利于自身素质提高与职业发展,更是一个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对高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完善的约束机制。任何一个管理体系,管理之中必然会存在诸如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针对于此如果没有适合的约束机制,很容易使得管理体系出现“假大空”的问题,因此实施校本管理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约束机制。从政府层面出发,权利的下放并不意味着管理权利的丢失,而是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部门定期对高校的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建立适合的监管体系,促进高校的发展。从高校层面出发,应该建立完善的自测体系,对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具体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自我评价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专门的监督机构来实现。

3.1建立自我评价机制。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和教师都应定期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和交流,在自我評价与互相协助中找出自身不足之处的应对方法,同时分享成功的经验。并且自我评价体系能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与能力。

3.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高校与政府教育机关之间纵向的信息共享,以及不同高校之间,学校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横向的信息共享。建立开放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络,允许公众在一定的范围内查看和监督高校各个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的流动情况。信息共享机制不仅能提高利益相关者在高校管理上的参与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腐败的发生。

3.3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该机构可以通过选举产生,由教师队伍组成,主要负责对教学状况、各部门的工作情况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定期评估,完成相应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要定期由相关领导审核并进行公示,以达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实现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

参考文献:

[1]David J L.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J]. 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46(8):45-53.

[2]毛亚庆.论校本管理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75-82.

[3]陶红,刘建丽.职业教育中的校本管理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28-32.

[4][美]伦恩伯格·奥斯坦,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李素敏,马洁.美国校本管理的理论基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89-93.

[6]薛蓉.略论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3(5): 28-29.

作者简介:张弘(1991—),女,江苏省省扬州市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推荐访问:校本 引入 探讨 高校 我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