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科技进步迎来地理变革

科技进步迎来地理变革

时间:2022-05-20 18:15:03 浏览次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易经·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经中的八卦符号分别对应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自然地理事物,与八个方位对应起来,是最早的地理方位坐标。地理本身是一门很接地气的学科,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

系统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是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以多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标准,查清了我国陆地地表各类重要地理信息基础数据。2014年成功研制的首套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由张高丽代表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使全球性资料中终于有了“中国声音”。此外,青藏高原研究、极地科考成果斐然,“雪龙”号历史性穿越三条北極航道,“天鲸”、“天鲲”号挖泥船成了“造岛神器”,基于土壤颗粒万向约束理论的沙漠低成本土壤改良技术有望将沙漠“土壤化”……

人类对地球深部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被誉为“地下望远镜”,能窥探到地球发展和演化过程的“蛛丝马迹”。“地壳一号”大陆万米钻探机在松辽盆地开钻,标志着我国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其后的“地壳二号”还将挑战15 000米的世界最深钻探深度。我国还与美、英等国在西南印度洋的亚特兰蒂斯浅滩,这个大洋地壳厚度仅为3千米的最薄之处,开始了穿透地壳、抵达莫霍面、“触摸”地幔的大洋钻探。2017年9月在青海共和盆地3 705米深处钻获的236℃高温干热岩体,带来了一种高效、清洁、永续的全新能源。

深海探测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到达7 062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探测全球99%海洋深处的能力。“海翼1 000”水下滑翔机可在海底安静巡航数月,主要用于海底资源、海文探测等,在我国南海创下多项新纪录。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已被批准建立,将在东海和南海实现从海底向海面的多界面立体综合观测。

为把地球及其空间环境看得更透,国际空天竞争已进入白热化。拟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度已提升到厘米级,2020年将覆盖全球;资源三号卫星组网运行,确保我国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数据的长期稳定获取;碳卫星和海洋卫星可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相关监测能力;“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能实现远距离的海量信息“无条件”安全通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接受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的访问,2020年迎来空天飞机,朝空间站迈进;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已取得“回”这步的第一张“往返票”,并开始计划火星探测任务。世界最大单口径的贵州“天眼”射电望远镜、探测暗物质粒子的“悟空”空间望远镜,以及南极的“巡天”望远镜和在轨的“慧眼”望远镜,更描绘出一幅别样的星空。

“测表、钻地、探海、巡天”,科技由地上向地下、由陆地向海洋、由天空向星空拓展,让我们看到了更具广度的“地理”;由静态向动态、由定时向适时、由有限要素向全要素拓展,让我们看到了更具深度的“地理”。与此同时,古往今来、国内国外,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角度的“地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AR、VR、“互联网+”,又将让我们看到不同维度的“地理”。地理学习和研究的范围、手段、内容、方法、理念、思想和影响等,必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田忠,四川南充人,西南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毕业。现任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教材出版分社总编辑兼编审,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地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地理教材和教学研究、教材和教学地图编制出版、数字教材资源研发和应用。

推荐访问:科技进步 变革 迎来 地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