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高校民生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民生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时间:2022-05-13 17:30:06 浏览次数:

摘要:促进和提升高校民生幸福,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国高教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方向指引,改革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各项服务,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是促进和实现高校民生幸福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高校 民生幸福 内蕴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64-02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温家宝总理说: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民生幸福”施政理念的应时而生,是党和政府施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学有所教”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五有”之首,“教育是第一民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高校民生幸福,乃“教育是第一民生”的内在要求。

1、高校民生幸福的重大现实意义

1.1 促进高校民生幸福,是民生幸福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诉求

(1)高校民生幸福是社会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础。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物质、文化资源,是社会文明和社会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社会民生幸福,必然要下大力气解决高校内部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努力实现高校民生幸福。另一方面,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全国的重要职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可为实现社会民生幸福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高校民生幸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是衡量和谐社会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没有高校民生幸福很难说会有社会民生幸福,更谈不上有幸福美好的和谐社会局面的形成。实现高校民生幸福,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有助于带动社会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1.2 促进高校民生幸福,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现实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以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且关注师生的主观感受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为师生服务、关注高校民生幸福是高校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近年高校先后实施了包括“阳光工程”、“质量工程”在内的许多重要改革和创新,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教育资源配置渐趋合理,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等都有了全面改善和提升。所有这些,既维护和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和人才发展观,共同构成了实现高校民生幸福的主体内容。

1.3 促进高校民生幸福,是我国教育“第一民生”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第一民生。切实解决高校内部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升高校民生幸福指数,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我国高教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顺利转变,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促进和实现高校民生幸福,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竞争实力,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

2、高校民生幸福的内蕴与要素

幸福,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后产生的愉悦状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相对一般社会成员,高校师生高层次需要的心理体验要求更强烈,高校民生的改善生活质量、保障发展权的要求更高。维护和实现高校内部个体或群体的切身利益和各种神需求,使高校师生员工在物质利益、个人价值、情感安全及社会承认等方面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是高校民生幸福的基本蕴涵。在安定有序、民主高效、公平正义、友爱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中,广大高校师生感觉到有安全、有快乐、有满足、有希望,是高校民生幸福的基本要求。

2.1 保障高校民生物质需要,满足师生幸福的客观利益要求

就业、乐业是民生之本,是人生存和安全的根本保障。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和安全感是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个体发展、幸福的前提。安于本职,乐学乐教,保障高校师生的基本利益,是高校民生幸福的基本物质基础。

2.2 提升高校民生精神享受。满足师生幸福的主观心理体验

(1)民主高效,和谐友爱。压抑、枯燥、消沉是校园生活的大敌。在基本生存、安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人会产生更高层的社会需要,希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并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归属与爱的需要是高校民生的最基本需要之一,它促使校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师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满足高校师生归属与爱的需要,要求健全学校民主制度,丰富学校民主形式,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师生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促进学校的高效运转,进而营造校园和谐友爱的人文环境,提升广大师生的归属感。

(2)科学评价,公正分配。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实现,是一种理性上的充实,是注重精神需求的知识分子最大的满足。尊重的需求贯穿人的各个需求层次,也是各项需求是否满足的反映。正义公平的评价和分配,是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民生幸福的必要前提。创新有效的教师、学生考核机制,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得到客观满意的评价;完善公正的教师分配制度,使教师劳有所得,得到相对平衡、满意的待遇。这是满足高校师生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的制度保障。

(3)持续发展,前景美好。自我实现,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目标是谋求广大师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大师生的民生改善才有坚实基础,也才能拓展师生成长、完善、自我实现的空间和平台,给广大师生带来对美好前景的愉悦期待。

3、高校民生幸福的实现路径探索

提升高校民生幸福感,增强高校民生幸福创造力,是高校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和着力点。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方向指引,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各项服务,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是促进和实现高校民生幸福的关键举措。

3.1 保障充足稳定的教育财政投入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目前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远低于本来就不高的GDP4%的水平。政府需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遵照《教师法》,参照公务员标准,提升高校教师工资收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优质人才安于从教、乐于从教;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切实抓好高端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高校出成果、出大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另一方面,加大高教财政投入,维持或降低大学生入学费用,建立健全“绿色通道”,为困难学生家庭排忧解难,让任每位优秀青年不会因贫困而止步于大学校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本质。

3.2 树立民生幸福的办学治校理念

高校要把“民生幸福”上升为思想共识和核心理念,要把高校师生幸福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和管理制度框架。坚持以改善和发展民生作为确定发展方略和思路、设计规章和制度、创新体制和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同时,完善以师生幸福度为主导的办学评价标准,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避免双重指令下的混乱等,使“民生幸福”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真正内化为高校自身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使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得以真正落实。

3.3 明确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方向

高校民生问题的核心是维护和实现高校师生及学校事业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把培育高素质人才作为永恒的主题,始终坚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其次,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给有特长、专长的中青年教师更多的信任和重任,从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三,尊重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独立和自由精神,使高校每个个体和团队都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和目标,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3.4 创新科学公正的评价分配机制

科学公正的评价分配机制,能真正有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把建设民主高效、安全有序的和谐校园,保障民生幸福的实现纳入学校各单位的职责、职能范围,并作为考核业绩、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努力用科学的体制和机制来保证和维护民生幸福。对教师的评价要充满正义;教学、科研是教师本分,是教师考核的重点;奖励和表扬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出类拔萃的教师,激励不断提高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进取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科学,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创新考核方式,不局限于知识识记的考查,不拘泥于闭卷考试的形式。

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休养生息的源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完善和落实高校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在收入分配上向一线教师、中青年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倾斜,让更广大的高校教师得到公正待遇,生活质量普遍得以提高,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分配的正义与公平。

3.5 完善规范周到的学校服务体系

将学校行政机关的职能转变到为师生、为教学科研服务上来,充分实现高校对内服务职能,健全和完善高校服务体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教育事业和促进师生发展上来,认真研究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推动教师自觉地走专家引领、行动反思、共同互助的道路;为教师的进修研究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享受到从事教育事业的幸福;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增强学校后勤系统的服务意识,全面关心师生生活,让全体师生享受到周到、规范的服务:要完善资助体系,调动校内外力量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要加大力度促进就业,从学生素质、竞争实力、就业指导、市场拓展等方面多下苦功,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3.6 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1)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行政权力监督和约束机制,推动民主再进步,将各种矛盾尽量化解在萌芽状态;尊重师生人格、保障和维护师生的正当利益、合法权利,健全学校内部矛盾纠纷处理的申诉制度,为师生排难平纷;加强学校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校园,增进高校师生的安全感。

(2)加强道德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净化校园环境,提高校园生态质量。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促进广大师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术科研道德风尚的良好发展。维护校园中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的和谐。

(3)突出校园特色文化。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和特色学科文化,突出学校特点,弘扬学校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常组织开展多形式的集体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李贵成,重视民生幸福:凸显中国社会发展新理念[J],晋阳学刊。2009年(5)

[3]周光明,高校民生幸福的意义与实现[N],光明日报,2009-5-27

[4]沈杰,从“GDP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发展理论视 野中发展观的几次深刻转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

推荐访问:民生 路径 高校 幸福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