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

时间:2022-05-13 17:30:06 浏览次数:

zoޛ)jiiiii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从学校发展战略、学校管理结构与制度、教育教学模式、学校文化等系统,达到高效组织目标的过程。

教育管理者通过协调个人的活动达到人与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教育管理者是具有职位和相应权力的人,教育管理者的职权是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资格。教育管理者的权力又总是和责任相联系的,当组织赋予管理一定的职务和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权力时,相应地教育管理者同时也就担负了对组织一定的责任。

不管什么类型的组织中的管理者,也不管他处于哪一管理层次,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如下四种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从事教育管理活动的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理解和操作。它包括管理知识、教育知识,分析能力、运用能力。

人事技能:是指教育管理着从事有效工作的行政能力,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合作机制,使教育者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教育管理者的人事技能是指为完成组织目标应具备的领导、激励和沟通能力。

思想技能:把学校看成一个整体,识别学校中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设计技能:是指以有利于学校利益的种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管理职责

学校管理者依据和聘任(派遣)方——政府的协议,在国家法律框架下,实施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担负有如下几方面的工作职责:

全面负责、主持学校的日常行政事务和教学活动;组织召开校务办公会议,贯彻落实会议决议。

确定学校发展规划,负责完成责任目标和年度计划。

制定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制定学校基本管理制度并制定完善的规章;负责各项制度落实。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凝聚力工程,提高学校知名度;加强班子团结,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校发展环境。

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交财务状况报告;拟订学校财务预算分配。

负责实施学校内部的检查和绩效考核;聘任、解聘、调配下层工作人员。

在上述职责中仅有“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交财务状况报告;拟订学校财务预算分配”一款应该提交政府教育部门,并由政府教育部门依据市场运作的监管评估报告,决定学校财务预算分配。

3.目标管理

学校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面向社会需求的管理体系。为此,在学校内部实施目标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根据办学目标,通过民主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内学校发展的总目标,由此决定各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学校管理、评估和奖励部门和个人的标准。

实际上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教育管理的功能必须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在实施目标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的,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学校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部门、个人的分目标。从学校目标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学校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重视成果: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4.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实施制度化管理。所谓“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将人当作了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按照既定的规划来推动学校管理。当然,这种规划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划,同时规划也是责权对称的。因此,未来的学校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

管理首先将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使学校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架构框架内进行,即让人本管理统领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使学校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绩效,人本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坚持学校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的原则。

坚持重视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侧重于使教职工受到尊敬、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即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团队中与领导协商制定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施目标管理。

坚持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的条件和手段,优化和完善学校人心智模式的原则。

坚持人本管理组织的设计与构造应遵循统一有效、幅度合理、职权和知识相对应、直线主管和幕僚相结合、集权和分权的平衡与适宜、组织和地位弹性的原则。

三、社会导向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

现代学校应该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

1.现代学校课程

现代学校是社会化大教育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必须把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办学管校的根本目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学校以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反映出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导向。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现代学校的创建也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之上。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它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现代学校课程是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目标驱动为过程,重在行为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重在知识和能力的协调。

2.现代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

(1)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

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不能单纯以学生和社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还要关注社会(企业)需求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知识教学的普遍规律,同时还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对社会的认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发展的特殊性,与个体心理、生理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不同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是不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在自身心理驱动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加工外来信息,逐步形成和完善自我知识、技能结构,根据自我设定、自我评价,使个体发展在社会整体中发生同化或异化。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的不一致。

个体发展的时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任何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个体发展必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将个体并列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力图使个体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将个体当作整个社会发展延续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关内容。

个体发展的随机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个整体的必然设计,但是作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地点、人群和个体的心理驱使下,个体发展呈现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是不可驾驭的。

(2)“重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

“重构”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的放矢地创新。

“重构”的目的是“天人合一”,是个体“量其才、尽其能、劳其智、食其力、乐其心”,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重构”的依据是基于实际生产实践环节的逻辑认识过程。“重构”的过程是个体的发展过程,即认识思维、熟能生巧、循环向上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重构”的评价是个体和社会的“双元”评价。

现代学校课程的开发流程如下:社会需求——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领域(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四、多元协调的现代学校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水平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教育质量评估不能在教育系统内部,以行政手段为主,针对学校诸多内部事务而开展,要形成校内外结合、以校内为主,以校外促校内的开放性、综合性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现代学校教育评估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重现状,更看重发展趋向:明确发展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创设发展的环境,营造发展的机遇,确保教育质量。

重指标,更看重发展潜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应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相一致,帮助学校建立发展的内驱力,达到结构优化、资源优化、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重外延,更看重发展内涵: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

更新运行机制,增强评估的社会性:教育质量评估的社会化是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在价值主体的广泛参与下,尊重多元化价值取向,以大教育价值观为准则,对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实际价值作出判断,从而使学校与政府、社会、学生之间发生关系,并对其关系起协调作用的社会活动。

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为质量内涵: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以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鼓励创造性,出特色,出个性: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品牌;突出学校专业背景创造品牌;突出学生特长创造品牌。在创品牌的过程中,稳步提高教育质量。

全方位的监控与发展性的引导机制相结合:凸现发现特点、亮点,明确发展重点、难点,为学校发展创设条件,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支撑点。

社会化的教育质量评估的人员组成和活动开展,需广泛吸纳社会成员参与,一方面可使社会大众增加接触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让学校汲取社会对自身办学的各种信息反馈,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和满足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现代学校教育评估应该建立适应自主办学,完善自我约束,推进学校自我评估的机制。

引入社会评估机制:专业评估机构参与;强势教育机构参与;社会企业参与;学生家长参与。保障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健全学校常规评估体系: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督察制度。建立规范的学校发展规划自评制度,形成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互动的监控机制。学校要把自评作为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1] 尹后庆,余利惠,朱世锋,等.继往开来,深化发展———关于深化上海民办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教育发展研究,2000(12).

[2] 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课程与课堂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熊川武等.实践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 付一静)

推荐访问:制度建设 探索 学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