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甘肃省夏季常见鱼病诊断与防治

甘肃省夏季常见鱼病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4-07 10:08:09 浏览次数:

摘要:分析了甘肃省夏季鱼病发生的可能性原因及常见鱼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常见鱼病种类;病害诊断;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943    文献标识码:C

甘肃省夏季水温较高,导致许多病原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在北方地区,夏季为鱼类主要的生长期,为鱼类全年增重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如在此季节突发鱼病,将严重影响渔业的正常生产活动。除此之外,养殖人员缺少相关专业知识,仅凭以往经验不能做到科学养殖,对于鱼病的突发情况,应对技能欠缺,也会造成鱼病的发生。

1  鱼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环境因素

鱼类生存离不开水域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温和水质。

水温不仅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和摄食强度,还会影响病原菌的传播[1]。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病原菌的生长会随着温度发生改变,温度与其生物量成正相关。在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内,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水质容易受鱼类排泄物、残饵和有机碎屑物的影响[2]。当这些物质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在池塘底部积累,底泥增厚,释放有害气体,使水体环境恶化,造成细菌的大量滋生,引起鱼类的疾病。

1.2  人为因素

在池塘养殖环境中,人为操作过程也影响鱼类疾病的产生。放养密度过大,饲料投喂量的不合理控制,起捕过程中造成鱼体受伤等一系列不科学操作,导致鱼病的发生。

1.3  鱼体自身因素

鱼的体质是鱼病发生的本质性原因。体质优良,免疫力强的鱼抵抗疾病能力较强,体质较差的鱼其患鱼病的发生率较高。

2  常见鱼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

甘肃省主要养殖品种有虹鳟、甘肃金鳟、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等。其中冷水性鱼类多发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肠炎病;草鱼、鲤鱼、鲫鱼多发烂鳃病、草鱼出血病、车轮虫病;鲢鳙鱼多发打印病。

2.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引起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二类疫病。此病死亡率极高,虹鳟幼鱼死亡率100%。近年来对甘肃虹鳟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主要病症:病鱼游动缓慢,鳍条基部充血,体色发黑,患病较重时,出现烂鳍,烂尾,剧烈游动且打转,不摄食,腹部较为膨大。解剖后腹腔内积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呈灰白色,肠道内食物极少且充血,腹腔黏膜坏死、脱落。肛门处拖带有黏液状粪便。

诊断:根据病症进行初步诊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肛门处拖帶有黏液状粪便,之后还可对内脏器官进行石蜡病理切片处理,进一步观察诊断,可以发现病鱼造血器官组织水肿、大面积坏死。

预防措施:此病尚未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能控制疫情和预防此病的发生。当养殖池中的水温到达18℃左右时(不超过20℃)可控制养殖池中的此病进一步发生。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从源头控制,对于入池前的鱼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发眼卵需用聚维酮碘进行药浴,大约时长为15分钟为宜。同时对于饲养的食用鱼饲料也可拌药投喂,进行预防工作。

2.2  肠炎病

该病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此病主要发生于一龄以上的草鱼、鲤鱼之中。通常在5月~8月其发病率较高,是草鱼三病之一。

主要病症:病鱼发病初期,食欲减退,离群独游。观察体表,色泽发黑,患病较重的鱼鳞片部分脱落,体表有出血现象,其生殖孔红肿充血,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后,腹腔中有腹水,肠道充血呈紫红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肠壁松弛,易拉断,部分肠段呈灰黑色。

诊断:根据病症的流行特征以及鱼体行为表现,可以做初步判断,符合该病发病特征的做进一步的镜检工作。也可以解剖后取鱼的内脏组织器官,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果长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菌落,颜色为黄色,则可确诊为该病。

预防措施:对于患病鱼可以用外用口服二者结合相治疗,用大蒜泥(每kg鱼使用5~15 g)、恩诺沙星粉(每kg体重200~400 mg)、三黄粉(每kg体重300~500 mg),拌料饲喂1周左右。做好综合预防措施,在发病率较高的季节,采用微生物制剂、池塘消毒剂定期进行水质改良工作。

2.3  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柱状黄杆菌引起的,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3]。夏季发病率最为严重,温度越高越容易流行发病,常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主要病症:病鱼游动无力或漂浮于水面,摄食量少,头部发黑严重,呼吸困难。发病严重的病鱼,鳃盖腐烂呈透明小孔,鳃丝红肿、糜烂,粘液增多,有些患病鱼鳃丝末端破裂,外围有污泥附着,软骨外露,局部淤血呈暗红色。

诊断:依据疾病症状与流行状况做初步判断,用肉眼观察鱼体表,鳃盖腐烂,鳃丝肿胀,鱼体消瘦。取病变部位的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看是否有大量柱状黄杆菌存在,可做进一步确诊。

预防措施:鱼发病期间,可用出血烂鳃灵(100 mL/亩)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氟苯尼考粉(每千克体重15~20 mg)拌饵投喂,一日1次,连用3~5日。同时为养殖鱼创造适宜的水域条件,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药浴鱼体10~15分钟,在发病高峰期用二氧化氯泡腾片(每亩200~300 g)全池均匀泼洒,可有效预防疫病。

2.4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引起的鱼类寄生虫病,能够寄生在多种淡水鱼的体表和鳃部,是池塘养鱼中的常见病,对苗种的危害极大,严重时将会导致苗种的大批死亡。

主要病症:患病鱼鳍条、体表有一层白膜,出现白头白嘴现象,寄生部位皮肤受损,粘液增多,严重时病鱼会绕池边狂游。病鱼体色发黑,鳃部及皮肤有不同程度的糜烂状,影响鱼类摄食及正常生长发育。

诊断:该病要求通过镜检观察来诊断。

预防措施:针对有病鱼的水体,用苦参沫稀释后全池泼洒(每亩130~140 g),采用挂篓法将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于食台周围及池塘四周。在鱼种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15~20分钟,在饲养期间用氯制剂或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消毒,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2.5  打印病

打印病是由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又称腐皮病,多发病于鲢、鳙鱼,6~10月是该病的多发时节,8月份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各地都有流行,发病过程较长,鱼体受伤、水质恶化均会引起该病的发生,患病池塘中,感染率极高。

主要病症:患病鱼病灶部位主要发生在臀鳍、腹鳍两侧躯干部位,在发病初期体表病灶部位会出现红斑,周围有脓包产生,随着病情的加重,鳞片松弛并脱落,表皮糜烂,,肌肉坏死,坏死部位周围发红充血,呈圆形,严重时会露出骨骼,因其像打印的红色印记,故名打印病。患病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最终因体弱死亡。

诊断:根据患病症状以及流行情况诊断,肉眼观察鱼体表面出现椭圆状红色印记,大致确定该病时取病灶部位进行菌落培养,分离得到菌种,进行革兰氏涂片呈革兰氏阴性。

预防措施:患病鱼可用盐酸土霉素(每千克体重60~100 mg)混饲投喂,每天一次,连续3~5 d。病鱼病灶处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用四环素软膏涂抹。在养殖过程中要清除过多的淤泥,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3  總结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鱼体在水中生活,水质是极其重要的,由于水体的特殊性,不同于陆生动物,对于鱼类现有疾病,更多的只有预防工作,所以做好综合防控十分必要,防大于治,以防为主。但在疾病发生时,也不能置之不理,随意丢弃病鱼造成二次疾病传播,疫病发生应立即行使封锁处理。做到无病先预防,有病及时管控,采取有效手段才能提高鱼产量,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清. 鱼塘水质特性及其改良措施[J]. 贵州农业科学,2007,(03):115-117.

[2]许艳,关娇宏,葛娟等. 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的产生及预防[J].黑龙江水产,2005,(03):19-20.

[3]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方法[J].科学养鱼,2018,(07):88.

推荐访问:甘肃省 夏季 防治 诊断 常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