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研究进展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31 09:54:07 浏览次数:

摘要介绍了烟蚜的发生特点及对烤烟造成的危害、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烟蚜的原理,总结了目前烟蚜茧蜂在烤烟上的应用,指出了目前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烟蚜;烟蚜茧蜂;烤烟

中图分类号S4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6-108-02

Abstract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harm of tobacco caused by aphids and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tobacco Aphidius gifuensis and the mechanism of it in Myzus persicae controlling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Aphidius gifuensis in controlling Myzus persicae were briefly summarized. At last, the problems tha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phids in using Aphidius gifuensis technology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cess were expounded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Myzus persicae; Aphidius gifuensis; Fluecured tobacco

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又名桃蚜,属于同翅目蚜科瘤蚜属,是一种危害烟草的重要害虫。长期以来,对烟蚜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不合理使用,一方面污染了环境,造成烟蚜天敌及一些有益昆虫的大量死亡,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导致蚜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环境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等问题日益凸显。此外,农药在烟叶中的残留不但造成烟叶质量的下降,威胁人体健康,而且从长远来看,也影响到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蚜茧蜂在防治烟蚜方面优势明显:具有发生代数多(1年可发生20余代,而其他天敌只能发生6代左右)、繁蜂周期短、便于收集与释放、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不仅有利于降低烟蚜的种群数量,预防和减轻其对农作物的危害,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化学杀虫剂的施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等,从而实现“以虫治虫”、绿色防控,建设“绿色农业”。笔者介绍了烟蚜的发生及危害、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烟蚜的原理,综述了烟蚜茧蜂在烤烟上的应用,并指出了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烤烟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烟蚜的发生及危害

烟蚜在形态上表现出多型现象,可分为干母、有翅蚜、无翅蚜等。蚜虫的体色变化较大,即体色多态性,主要有绿色、黄绿、黄色、赤褐色、暗绿色或橘红色等。烟蚜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5~28 ℃。研究表明,在温度为20~30 ℃时,烟蚜仅需7 d就可以完成世代发育。最适湿度为40%~80%,湿度过低时,寄主植株长势不良,不利于烟蚜的大量发生;而湿度过大时,易引发蚜霉病,造成蚜虫种群数量的下降。商胜华等[1]研究发现,蚜虫的发生与冬春季气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冬春季气温越高,寄主植株上的虫量基数越大,来年烟田蚜量也随之增加,反之则降低;4月份的下雨天数也会影响蚜虫的发生,此时正值有翅蚜大量迁飞,下雨天数越多,越不利于有翅蚜的迁飞,反之则有利于有翅蚜的迁飞。降雨也会对蚜虫有一定的冲刷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湿度来影响烟蚜的生长发育[2]。孙闯等[3]研究发现短期降雨不能有效地降低烟蚜的种群数量。每年的移栽期是烟蚜的侵入期,进入移栽期后,油菜和一些十字花科作物上的蚜虫就会转移到烟株上,在烟株上取食产卵,完成生长发育。而当每年烟草收获以后,烟蚜又会转移至油菜以及萝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此外,有研究发现蚜虫还可以转移至石竹科、藜科、豆科、茄科等一些杂草上进行越冬。

烟蚜主要在团棵和旺长阶段为害,从整株来看,烟蚜主要取食烟株的幼嫩部位。从危害部位来看,绝大多数烟蚜都聚集在叶片的背部取食危害,所以在防治时操作困难。烟蚜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汁液,致使叶绿素含量下降、净光合作用减弱、现蕾期延迟[4]。烟蚜危害严重时,还会引起叶片变黄、卷缩,花梗畸形、扭曲,株高降低,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被蚜虫危害过的烟株烟碱含量下降,总氮、蛋白质、还原糖、氯含量升高,香吃味变差,化学成分不协调;此外,烟蚜还会排泄蜜露污染叶片[5],不但会降低植株的光合速率,而且还会诱发烟叶煤烟病。更重要的是,烟蚜在取食烟叶的同时还会传播多种病毒病等,所传播的病害甚至比刺吸本身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防治烟蚜成为防治烟草病毒病的重要途径。袁锋等[6]研究发现,随着蚜害的加剧,烟叶的产量及经济损失率逐渐增加,最高损失率达到39.39%,烟叶的产量产值都明显下降。

2烟蚜繭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烟蚜的机理

2.1烟蚜茧蜂的生长发育

烟蚜茧蜂的发育包含4个时期,即卵、幼虫、蛹以及成虫4个时期,其中前3个时期均在蚜虫体内完成[7]。烟蚜茧蜂发育成熟的卵大多为卵形和梨形,卵在蚜虫体内发育完全后,从卵壳内破壳而出,初孵的幼虫全体透明,而后逐渐变为乳白色,半透明状。毕章宝等[7]将烟蚜茧蜂分为4个龄期,即1、2、3、4龄幼虫;4龄幼虫在取食完蚜虫体内的内脏器官以后进入预蛹期形成预蛹;经过预蛹阶段以后形成离蛹,此后烟蚜茧蜂蛹体的体色不断加深,临近羽化时颜色不再加深[8]。

2.2烟蚜茧蜂的生殖与寄生

毕章宝等[7]对蚜茧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烟蚜茧蜂既可以进行两性生殖,又可以进行孤雌生殖,但未经交配进行孤雌生殖的雌蜂所产生的后代基本都是雄蜂。已经开始孤雌生殖的雌蜂也可与雄蜂交配,产生两性后代。烟蚜茧蜂也可通过孤雌生殖羽化出雌蜂,且雌蜂羽化后,终生均可产卵[3]。烟蚜茧蜂主要通过嗅觉寻找寄主,寻找到合适的寄主以后,一次可连续产卵寄生1~3头蚜虫,最多可寄生9~21头[9]。烟蚜茧蜂在寄生烟蚜时多寄生在3龄蚜虫的体内。由于烟蚜茧蜂在寄生烟蚜时缺乏选择性,因而容易出现过寄生现象,但研究发现烟蚜在被过寄生以后只能羽化出1头成蜂[10]。

2.3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机理

烟蚜茧蜂作为烟蚜体内的一种寄生蜂,雌蜂将卵产于蚜虫体内,卵孵化为幼体,幼体在蚜虫体内利用蚜虫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导致蚜虫生殖力下降,并最终造成烟蚜死亡,形成僵蚜[11-13]。蚜茧蜂的幼体发育完全后破壳羽化而出,开始重新寻找寄主烟蚜产卵、寄生。

3烟蚜茧蜂在烤烟上的应用

烟蚜茧蜂是烟田中最常见的一种优势寄生蜂,雌蜂通过对烟蚜的产卵寄生,蚜茧蜂具有寄主专化性强、增殖潜力大、在蚜虫寄主植物上搜索效率高等特点。通过释放烟蚜茧蜂,可以明显降低烟蚜的繁殖力和产卵量,对烟蚜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控制蚜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天敌[14]。吳兴富等[15]研究表明,田间释放烟蚜茧蜂能很好地抑制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但前期的防治效果没有化学防治效果明显。龙宪军等[16]研究发现,通过温室繁蜂小棚培养烟蚜茧蜂,其繁殖速度快,能满足大田散放烟蚜茧蜂数量的需要。放蜂7、14、28 d后处理的虫口减退率明显下降;放蜂7 d后平均防效为32.0%,随后防效逐渐上升,放蜂35 d后平均防治效果达83.0%,防治效果十分明显。黄继梅等[17]通过田间放蜂试验发现散放烟蚜茧蜂的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效果相当,但可以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降低生产投入。陈家骅等[18]报道,通过在田间放蜂或释放僵蚜,云南玉溪烟区以蜂蚜比为1∶200时释放成蜂,烟蚜被寄生率达90%。赵万源等[13]在云南玉溪烟区进行了蚜茧蜂生物学及其人工繁殖与释放示范试验,利用简易薄膜温室饲养蚜茧蜂,在烤烟生长期进行田间散放防治示范试验,田间放蜂效果后期寄生率达93.3%~95.1%;室内防治效果寄生率达75.1%。邓小刚[8]研究发现,通过长期释放烟蚜茧蜂,玉溪烟区烟蚜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与防治烟蚜成本均降低。忻亦芬等[19]研究发现,在田间繁蜂小棚繁殖烟蚜茧蜂时,当寄主烟株的烟蚜量在2 000~3 000头范围内,以蜂蚜比1∶100释放,每株僵蚜数量可达8 000头以上,僵蚜的羽化率可保持在90%以上。朱艰等[20]利用高密度饲养的方法来繁育烟蚜茧蜂,每平方米的烟株数量达到600株,烟苗移栽20 d后接上烟蚜,30 d后接烟蚜茧蜂,接蜂后15 d左右出蜂,繁蜂周期为45 d,繁蜂量达2.8万头/m2,不但大大缩短了繁蜂周期,而且提高了繁蜂量。2008年,玉溪市烟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面积达2.00万hm2,占玉溪市烟田总面积的42%;2009年,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面积达到2.69万hm2,占玉溪市烟田总面积的60%,防治面积逐年增加。2000~2010年的10余年来,烟蚜茧蜂累计防治烟蚜面积达11.76万hm2,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面积占烤烟种植面积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11年全区烤烟种植面积已全部实施烟蚜[21]。

4目前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繁蜂方法

蚜茧蜂的繁育流程较复杂。在实际繁蜂过程中,应根据各个地域的不同生态条件、地域条件以及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不能简单地机械照搬云南大理、玉溪等地的先进经验,而应该在学习云南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本地的繁蜂放蜂模式,实现繁蜂技术的本土化。

4.2蚜茧蜂人工饲喂繁殖

目前,烟蚜茧蜂的繁育首先通过繁殖寄主植株(烟草)以及一些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白菜、橄榄等)进行的。待寄主植株长至合适的条件时再进行人工接蚜,当植株上的蚜量达到接蚜要求时进行接蚜,而当蚜量达到一定接蜂要求时再进行接蜂。整个繁蜂过程步骤繁琐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人工方式制备适合烟蚜茧蜂生长发育所需的食物,从而减少繁蚜接蚜的环节,大大简化繁蜂流程,并可以明显节约成本,达到减工降本的要求。

4.3工厂化繁育蚜茧蜂的人工运输以及僵蚜的保存和运输

目前,对于烟蚜茧蜂的繁蜂放蜂模技术已经成熟,但由于蚜茧蜂自身的迁徙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雨水、高温等)的影响,并且烟蚜茧蜂的寿命较短,因此,如何将人工繁育的蚜茧蜂及时有效地释放到田间成为未来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蚜茧蜂的长距离运输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此外,僵蚜卡的制作以及在田间条件下如何降低不良环境对僵蚜羽化的影响,提高烟蚜茧蜂的羽化率,也是实现烟蚜茧蜂工厂化生产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4.4重寄生蜂的筛选和剔除

蚜茧蜂作为一种昆虫,其自身也有天敌存在,也可以作为寄主被其天敌寄生。在放蜂前必须对重寄生蜂进行人工剔除。尤其是对于重寄生蜂而言,如宽缘金小蜂等。需要发展合适的技术,如制备合适的染色剂,尝试对重寄生的僵蚜进行染色或人工标记,以此来剔除重寄生蜂;或者选择合适的高效低毒农药对重寄生蜂进行选择性杀灭等,实现快速地剔除重寄生的僵蚜,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商胜华,陈庆园,徐卯林,等.贵州烟区烟蚜发生规律及其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10,36(5):86-91.

[2] YIN X Y,ZHU X N,LI X,et al.Population dynamic of Myzus persicae and diffusion on tobacco plants in Longxian County[J].Acta agric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2008,17(5):110-115.

[3] 孙闯,李鑫,薛振国,等.部分自然因子对烟蚜种群增长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2):90-94.

[4] 郭线茹,罗梅浩,党润生.烟蚜危害对烟草生理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华北农业学报,1995,10(2):95-99.

[5] 郭线茹,贺钟麟.烟蚜Myzus persicae危害對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性状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24(4):419-427.

[6] 袁锋,冯纪年,李茂辉.烟蚜危害的经济损失研究[J].昆虫学报,1994,37(4):400-445.

[7] 毕章宝,季正端.烟蚜茧蜂发育过程和幼期形态[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16(2):2-8.

[8] 邓小刚.烟蚜茧蜂-规模繁殖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9] 王太忠,董玉新.烟蚜的优势天敌“烟蚜茧蜂”[J].烟草科技通讯,1979(4):59-62.

[10] 毕章宝,季正端.烟蚜茧蜂成虫生物学及越冬[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17(2):38-44.

[11] 汤玉清,陈珠梅.烟蚜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4,13(2):119-124.

[12] 任广伟,秦焕菊,史万华,等.我国烟蚜茧蜂的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0(1):27-30.

[13] 赵万源,丁垂平,董大志,等.烟蚜茧蜂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0,1(3):405-415.

[14] 刘树生.蚜茧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J].生物防治通报,1989,5(3):129-133.

[15] 吴兴富,李天飞,魏佳宁.烟田烟蚜茧蜂的活动规律及对烟蚜的防治效果[J].西北农林大学学报,2000,22(4):327-330.

[16] 龙宪军,卢钊.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1):80-82.

[17] 黄继梅,邓建华,龚道新,等.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散放次数及其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437-441.

[18] 陈家骅,官宝斌,张玉珍.烟蚜与烟蚜茧峰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6,3(1):8-10.

[19] 忻亦芬,李学荣,王洪平,等.用萝卜苗作桃蚜植物寄主繁殖烟蚜茧蜂[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2):49-52.

[20] 朱艰,李文璧,杨程,等.烟蚜茧蜂高密度饲养方法:中国,CN101548658[P].2009-10-07.

[21] 邹钺,朱艰,李晓强,等.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应用前景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2012,34(S1):122-128.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防治 烟蚜茧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