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效能分析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效能分析

时间:2022-05-27 18:30:06 浏览次数:

【摘要】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广泛,但实际应用效能值得追问。文章以高校课堂教学中的PPT为例,分析了IT有效应用的特征,影响IT应用效能发挥的因素,以及有效提高IT应用效能的措施,希望这一初步探讨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有所借鉴,并对IT应用效能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38—04

PPT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1]电子演示文稿(通常所说的教学PPT)得到了老师们的钟爱,黑板则渐渐退居二线。

其实,黑板的应用已被演绎至极高水准,通常所说的“板书艺术”大概是对其运用境界的最高肯定。比较之下,PPT只能算是新生事物。发展的根基尚不算牢固,升值又太快,难免要出现问题。文献[2][3][4]对PPT教学应用的反思印证了这一点。多项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差异,国内外都出现诸如“教学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并不必然意味着教学质量也在同步提高”[5]、“PowerPoint教学的成绩不如黑板教学成绩”[6]等研究结论。这表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能亟待提升。那么到底什么是效能,哪些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发挥,如何才能破解信息技术应用效能低下的难题,本文试以PPT的教育应用为例,在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期望以此推动信息技术获得深层应用。

一 何为效能

效能经常被用来衡量人与事物的状态特征,即系统达到目标的程度,或系统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它与效率是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德鲁克仔细区分了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7][8]效能是指选择适当的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去做(并完成)正确的事情的能力(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效率是指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可获得资源去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把事情做正确的能力(to do things right)。由此可以看出效能与效率的能力指向差别:前者强调做正确的事情;后者强调把事情正确地完成(并不区分事情的正确性)。德鲁克的这一厘定虽然是面向组织管理,但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研究的开展有借鉴作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产生变化,这似已成为共识。[9]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效率作为考量信息技术应用的指标,其权重应随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教学质量的权重必须上升至合理位置。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评价,必须关注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程度。本文将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效能理解成应用信息技术做正确事情的能力,即借助信息技术,按教育教学内在的规定性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正确完成管理者要求的各项任务的能力。

二 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主要因素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对浙江省高校PPT应用情况的调查,反映了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真实情况[10]——诚如学生所言,PPT有诸多副作用。说“PPT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亦见文献[10]),这恐怕只是指出了PPT的一宗罪,PPT的另一宗罪则应该是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无论是来自文献还是据文献产生的推测,这两种罪的产生,如前所述,虽关联紧密,却与PPT本身并无干系。任何媒体,譬如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动画,采用类似于制作与使用PPT的思维方式,照样能将之做成令学生深痛恶绝的课件。这似乎暗合了技术中性论的观点:[11]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听命于人的目的,只是在技术的使用者手里才成为行善或施恶的力量。

从PPT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形看,其效能影响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王佑镁博士认为,[12]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效能的因素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他总结出的教师个人背景变项包括教育技术培训、整合教学经历等八项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也可以分别归入技术和非技术两类因素。下面试对这两类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包括硬技术、软技术因素两类。

(1) 硬技术因素。硬技术因素是物的因素,通常与设备、环境条件有关。网络故障、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等设备的老化、环境光线调整不当、屏幕反光性能下降导致投影效果差等,这些需要经费支持的细节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开展,导致课堂中的多媒体应用效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日常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后一段时期内必然出现的过程,与教育信息化管理维护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

(2) 软技术因素。软技术因素是方法层面的因素,主要指没有掌握某项技能、策略或方法,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优化。我们习惯于笼统地将没有做好某事叫不会做事,这际上具体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没掌握技能。缺乏做事的基本能力,这样的不会做应称之“不能做”(没有能力做)。另一种情形是具备做的技能,但没掌握对应的策略,从而表现为做事不得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不会做”。把“不能做”等同于“不会做”并无严格意义的不妥—“不能做”应该是较低层次的“不会做”,但这么做有可能模糊了对其处理的方式。林润之认为课堂学习过程凸显三个问题: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和“能不能学”,并指出三个问题对应的三种研究取向:动力中心取向、策略中心取向、内容中心取向。[13]由此看来,会与不会、能与不能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式。本文认为,对应于“不能做”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培训知识技能;对应用于缺少策略与方法的“不会做”,则需要借助案例引领、示范教学的方式来解决。

2 非技术因素。非技术因素是指技术因素以外的,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效能低下因素。

(1)制度。课堂教学中PPT使用的随意性,固然有教师本身想省时省事有关,追根溯源,制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教师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的评价制度不可能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功利驱动、任务驱动的影响,贪图个人方便,不顾实际教学效果,甚至放弃教学责任心的现象,是PPT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

(2) 人。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是指人的观念问题。社会环境中的多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其出现原因可以追溯到人身上。学生觉得某节课“被PPT”了,那多半应归咎于PPT的使用者,而不能归因于课堂中所使用的技术。正如《纽约时报》说的那样,“世界上有些问题并不可以用图表演示(Some problems in the world are not bulletizable)”。[14]但人对于技术的依赖却往往导致对演示文稿的偏爱超出必要的限度,在白宫军情室里,在商业过程中,在世界的各种会议中以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人们总要拿幻灯片说事,离开幻灯片似乎什么也做不成,这种高度依赖带有难以戒除的特性。

三 PPT有效应用的特征及评估

PPT如何应用才叫有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李治在职场将PPT应用至传神的地步,一个实例是让“一直要求学生用胶片、灯箱做Presentation的犹太人”(她的导师),因为看到了她的作业,“第二年竟然同意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版PPT”。[15]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明,只要使用得当,PPT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问题的工具。

1 PPT有效应用的特征

(1)有创意。幻灯片有创意体现于三个方面。

①内容设计有创意。知识搬家是一种最基本的PPT制作方式,但内容有创意的PPT决非简单的知识搬家所能涵盖。内容设计要充实、要精练、要有创新。PPT内容含金量取决于制作者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信息收集质/量、信息加工水平等诸多方面。

②表达形式有创意。幻灯片设计与制作应该视为知识的艺术化、可视化过程,而不是知识堆砌过程。幻灯片须充分利用PowerPoint提供的视觉、听觉表达形式,借助超级链接、控件等交互表达手段,使得知识传递与技能教学形象化,充满趣味性。应该达到李治所说的信息表达的三个层次:[16]清晰可见;容易理解;体现个性。

③使用过程有创意。无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多么有创意,都会毁于照本宣科。用PPT有效地支持教学的开展,而不能让学生将时间无谓地消耗在PPT上。使用PPT没有创意的教师,不仅自己会患上PPT依赖症,而且让听课的学生也染上PPT依赖症。南美以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José A. Bowen在同事中间提倡裸教(teach naked),意即放弃机器(sans machine),他尤其不赞成老师使用PowerPoint,因为老师大多依赖播放投影片而非对其进行有创意的使用。[17][18]这种做法可能极端了些,但它事实地警醒我们,平淡无奇的技术使用,若不能增进知识的传承,不如不用。

(2)有更新。教学PPT的更新亦表现于三个方面:思想更新、内容更新和形式更新。其内容与黎加厚所说的“持续改进”是一致的。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教师的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持有的观念。思想是幻灯片中体现的教师的治学灵魂,没有思想的幻灯片,内容再丰富、形式再华丽,充其量是知识的堆砌、媒体的拷贝、模板的抄袭。幻灯片的内容与形式随时间推移必须呈现出一些变化,毕竟知识在变,学习者在变,呈现知识的手段其形式在不断地变。数年如一日地使用一成不变的PPT课件,结果只能导致形式古板,知识陈旧,教师的水平(包括知识水平、设计与制作PPT的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

(3) PPT始终作为一种支持性工具存在。教师可以借助PPT开展教学,而不能依赖。教学内容的提供者只会是教师,而非PPT;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会是师生,而非PPT。将PPT置于权力点1,而将教师与学生置于权力点之外,教学的过程都由PPT说了算,这种做法与教育的本原要求是相违背的。因为停电、系统故障、U盘损坏等各种原因而没有PPT可用时,教学就陷于停顿无法开展,这样的课堂屡见不鲜,熊丙奇称之为“PPT依赖症”,熊培云称之为“精神污染”。

PPT的支持性特点还体现为PPT的设计、使用和师生特点、教学过程相契合。这客观地要求PPT的制作完成建基于严密的设计,其结构、表现知识的形式、色彩、音频应用等都源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

这一特征同时也要求PPT的使用需保持适度: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的则不用,不该用的则坚决不用。PPT永远只能是一个对教与学的过程起到支持作用的角色:支持教学的设计、支持过程的开展、支持互动的实现、支持知能的传达。逾越这一限定,它并不能更多地发挥自身的效能,相反,却可能干扰甚至破坏教学效果。

2 PPT应用评估工具

对PPT应用情况进行评估有多种形式,问卷、访谈都是不错的选择。从细化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以利于PPT应用的改进,量规是值得尝试使用的一种评估工具。PPT评价量规没有统一的要求,往往应评价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下面所给的量规整合了一些课件比赛的评价标准以及本文对PPT有效应用特征的考察,既关注了PPT的设计与制作质量,也关注了PPT的应用效能。这里给出一、二级指标,具体每个指标的权重,可视具体要求而定。括号内的可视作评价标准。

评价量规的一、二级指标分设如下:

(1)内容设计。①选题设计(典型,有价值);②内容编排(科学,规范,有创意,有更新)。

(2)学习设计。①学习目标(明确,可行);②策略应用(多策略);③资源链接(权威,丰富,有效);④练习(有层次,有作用)。

(3)界面设计。①信息呈现(科学,有创意);②素材质量(清晰,准确,标准)。

(4)互动设计。①教学交互(适当,多样);②导航链接(明确,准确,合理,易辨别)。

(5)操作设计。①操作性;②安全性;③兼容性;④帮助文档。

(6)应用设计。①使用过程(个性化,有创意);②教学支持性(适时,适度)。

四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几点措施

1 改良制度,以管理与评价推动应用效能的提升

作为一个社会人,教师的行为不能不受社会上的各种制度的制约。变更管理与评价教师的制度性规定,为教师能够有更多时间从事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的成长,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不适宜的单一评价模式应该让位于由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共同构成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应该由丰富的评价因素组成,以免教师的教学行为被评价制度“框死”。

2 深化研究,丰富PPT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程英在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PPT研究之后认为,[19]PP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技术之一,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PPT等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事实上,领域开展的有关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新技术在领域中获得深入应用的基础。

3 加强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的责任意识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因素之一。在外界功利因素的驱动下,少数老师放弃了教育本有的责任要求,将教育活动降格为商品生产行为,认为只要做了就行,做好做坏无所谓。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教育“低碳”现象的产生——教师将满足学校对教学的最低要求作为已任。这样的“低碳”行为是缺少责任心的表现。

4 开展培训,提高教师设计与制作高水平PPT的能力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方法,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毕竟那需要很多时间、精力、毅力及足够浓厚的兴趣。培训的过程可以缩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时间,有效的培训对教师的能力、观念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培训中的案例展示、过程练习都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凝结点,是很好的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抓手。

5 举办活动,鼓励教师用更好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的才能表现需要合适的激励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才智展示舞台。各级学校开展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师评优课等活动,都有助于鼓励教师用创新的方式开展日常教学。前者是作品展示的机会,能带来潜意识中的自我满足;后者是作品应用的比较,能形成有鞭策作用的成就意识。

6 持续改进支持服务的质量

有些属于“客观因素”的作用导致信息化应用效能不能达成人们的预期,比如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及液晶投影机的老化与故障,也会成为降低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重要因素。教师经常在课堂中花费额外的时间对付计算机启动、不能识别U盘、程序错误、液晶投影机亮度不够、色彩异常、网络连接不良等问题,这些由装备本身的质量导致的应用障碍也会降低PPT的应用效能,毕竟它影响了教师“实现目标的能力”。加强对相关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支持性服务,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问题解决中人永远占据主角位置,对技术的依赖迟早被证明是一种错误。强调人的主体性,人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在教育领域显得犹为重要。什么时候在教学中出现了公认的PPT艺术—一如黑板使用者缔造的板书艺术—将PPT的使用发挥至极致,获得人们给予的最高评价,什么时候PPT的教学应用才算迈上了新的台阶。

梅家驹先生在谈到教育技术的能动作用时认为,[20]“教育技术运用得当,会促进教育,运用如不得当,也会有害于教育”,“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对教育固然有很大能动作用,但要正确引导,千万不要使它走向歧途,我们要力求教育技术得到科学的发展”。虽尚未至歧途,梅先生数年前的担心,如今正在一点点地变成现实。信息技术需得以人本的应用,教育技术需得以科学的发展。前辈的教导并未过时,教育技术工作者仍须时刻谨记。

注:1此为熊培云对PPT的一种理解,源于PowerPoint的中文翻译,形象地表明PowerPoint对权力的侵袭,亦见文献[2]。极端一点,应该是PowerPoint消弭了权力(No Power in PowerPoint),亦见文献[17]。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21世纪的世界语:PPT[J].教师博览,2008,(11):43-46.

[2] 熊培云. “PPT依赖症”是另一种“精神污染”[N]. 新京报,2009-10-31.

[3] 谢洋,刁文佳,谭思嘉. 过分依赖PPT 课堂教学丢灵魂[N].中国青年报,2009-9-25.

[4] 熊丙奇. 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依赖症”[N].科学时报,2009-10-20.

[5]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7-50.

[6] 柳沢昌義,福田沙織,岸亜希子. 黑板とPowerPoint による授業と学生のノートテイキングの関係に関する研究[A].日本教育工学会第24回全国大会講演論文集[C]:855-856.

[7] Peter F.Drucker.The effective executive[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2002:2,5.

[8] 罗珉.德鲁克的效能与效率理论解读[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1):29-35.

[9] 张兴.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变革前瞻[J]. 教育与现代化,2002,(1):13-17.

[10] 刘子瑜,马毓,徐中玉,张丽红. 高校逾九成课堂借助PPT,有学生称这种教学模式让人昏昏欲睡—PPT真的扼杀了教学激情?[N].今日早报,2009-10-10.

[11] 李宏伟.技术的价值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5):13-17.

[12]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9-22.

[13] 林润之.课堂学习研究的三种主要取向:来自学习过程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48-52.

[14] Mail Foreign Service. When we understand that slide, we"ll have won the war [OL].

[18] 舍弃PPT 上课更有趣[J].世界教育信息,2009,(9):93.

[19] 程英.近十年来中国对PowerPoint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6):33-38.

[20] 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5,(2):3-5.

Efficiency Analysis on ICT in Education——Example of PPT in High Education Class

XIE Tong-xiang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Abstract: This actual application efficiency of IT shall be questioned while it is used widely in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IT’s efficient application,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s IT’s efficiency and the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PPT in high education class.All the work are wished to be helpful for IT application in class teaching and also for its research.

Keyword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iency analysis

*基金来源:本文受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0SJD880005)资助。

收稿日期:2011年5月23日

编辑: 小西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效能 分析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