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保山市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保山市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3-28 09:52:20 浏览次数:

摘要 针对保山市马铃薯生产现状,总结保山市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播种、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云南保山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097-01

保山市位于云南西南部横断山南段,地处北纬24°07′~25°52′,东经98°05′~100°02′。气候属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3.0~21.4 ℃,活动积温为4 639.7~7 806.8 ℃,日照时数为2 046.5~2 327.4 h,年平均降雨量为740.2~2 097.7 mm,无霜期220~341 d,全市海拔高差较大(最高海拔3 780.9 m,最低海拔535 m,相对高差达3 245.9 m),既有低纬度气候、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等 “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又有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立体农业特点。全市国土总面积19 066.5 km2,耕地面积15万hm2,其中水田6.87万hm2,旱地8.13万hm2,土壤多为红壤、黄红壤、黄壤、石灰(岩)土、冲积土及火山土等。保山市辖4县1区72个乡镇,915个村委会,总人口237.5万人,劳动力112.75万人。近年来,保山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较快,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对种薯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市场前景较好的加工型、专用型的特色马铃薯品种的需求更加迫切,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11年种植1.34万hm2,总产25.6万t,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8%。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用途越来越广泛,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蔬菜和饲料,市场需求量大,特别是在不同生态区可以“冬、春、秋”3季规模化生产,满足市场不同需求,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同时,由于生产季节较多、种植区域分散、种薯供应等问题,使保山市马铃薯生产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对策,对全市马铃薯生产有重要意义。

1 保山市马铃薯生产现状

1.1 生产现状

2007年,保山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万hm2,占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8%,总产达到23.4万t,平均单产19.5 t/hm2,最高单产达52.5 t/hm2,种植的主要品种有中甸红、会-2号、合作88、PB06、S02-367、丽薯1号、宣薯2号、宣薯3号等。从播种节令上可分为冬马铃薯、春马铃薯、秋马铃薯,其中以冬马铃薯为主,占全年马铃薯播种面积的80%。在区域布局上,海拔1 400 m以下的低热河谷区以加工型马铃薯为主,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积极与加工企业联系,逐步走入“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一般海拔2 300 m以上区域,要加大马铃薯种薯繁殖力度,满足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种薯的需求,提高种薯的质量和良种覆盖率;海拔1 900 m以上区域,要大力发展加工型和菜用型马铃薯种植及种薯繁殖;海拔1 600~1 900 m的区域,以发展加工型和菜用型的商品马铃薯为主,最终达到提高全市马铃薯的单产,增加总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2 科研现状

为切实加强马铃薯育种与科研推广工作,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保山市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与省内科研院校对接,在引进马铃薯新品种(系)、新技术、参加云南省有关科研院校组织的马铃薯技术培训班、参与云南省组织的马铃薯协作攻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省内引种试验筛选的中甸红、会-2号、合作88、PB06、S02-367、丽薯1号、宣薯2号、宣薯3号等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系)10个。由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的云南省农业厅下达的马铃薯种繁基地建设及示范推广项目,该项目已连续承担3年,在市内适宜区域开展种薯繁殖工作,已取得了较好成效。

1.3 种薯供求现状

保山市马铃薯种薯的供应主要从中甸、丽江、曲靖、昆明等地调入,调入量约占全市用种量的60%。当地种繁基地虽已经建成,但由于规模小,不能完全满足该市的用种需要。

1.4 市场现状

目前,全市马铃薯的销售主要由外地客商和当地客商直接到马铃薯种植区收购,在隆阳区建有一个马铃薯购销集散地,马铃薯淡季由外地购进,在该集散地批发到市内各县区及乡镇进行销售,当地马铃薯收获季节,由各主产地运到该集散地进行销售。

2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马铃薯生产获得高产的前提是选择高产抗病良种。目前,保山市选择的马铃薯良种主要有中旬红、会-2号、丽薯1号、丽薯2号等。品种选择决定产量基于品种的遗传基因及其产量潜力。目前,保山市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得到不断提高,充分显示出良种在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品种在生产上的意义还表现在另外一些方面,即更换品种一般不要求增加较多新的投入,应用起来比较方便,群众容易接受。因此,在增产的诸因素中,品种表现为最活跃的因素,常常能推动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在生产中起到先导作用[1]。

2.2 选地与整地

一般选择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稍偏酸性的砂壤地块作为马铃薯种植田块,忌与茄科作物连作。整地要求深耕、耙细、整匀、平整,以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播种

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期在2月10—20日,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可采用直播或移栽。

2.4 栽植

马铃薯的种植密度是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确定,一般肥力栽植6.00万~8.25万塘/hm2为宜,用种量1 875~2 700 kg/hm2,冬季栽培株行距25 cm×55 cm,春季栽培株行距30 cm×60 cm,秋季栽培株行距25 cm×60 cm,播深10~12 cm。

2.5 田间管理

2.5.1 施肥。马铃薯虽然生育期短,但需肥量较大,应以基肥为主,占总施肥量的70%以上,一般施腐熟优质农家肥30 t/hm2、普钙60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碳酸氢铵600 kg/hm2或尿素225 kg/hm2,在苗高10 cm左右时第1次追肥,施尿素225 kg/hm2或粪肥15.0~22.5 t/hm2,当株高40 cm左右时第2次追肥,施尿素150 kg/hm2。

2.5.2 除草。第1次追肥前,要灌水或浇水1次,同时人工拔除杂草并中耕,第2次中耕除草结合第2次追肥进行[2-3]。

2.6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有斑潜蝇、蚜虫、小地老虎、蛴螬、晚疫病、青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基础,在突发或发生的关键时期,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进行综合防治。

2.6.1 斑潜蝇。选用25%斑潜净乳油1 500倍液,或2.0%~2.5%阿维菌素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黄板对成虫进行诱杀。

2.6.2 蚜虫。选用菊酯类或吡虫啉等进行喷雾防治,也可利用黄皿或黄板诱蚜,用银灰色反光膜避蚜。

2.6.3 小地老虎。选用菊酯类、辛硫磷等进行喷雾防治。秋耕冬灌,减少越冬虫源,铲除杂草并集中销毁,可减少产卵场所或卵量;黑光灯和糖酒醋液诱杀成虫。

2.6.4 蛴螬。秋春耕地时,随犁拾虫并将其消灭;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可减少成虫产卵,合理灌溉,药剂处理土壤,用地虎快杀、辛硫磷等药剂配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将毒土撒于播种沟或地面,或混入厩肥中施用。

2.6.5 马铃薯晚疫病。选用58%甲霜灵锰锌喷种,防治晚疫病效果最好,植株生长期也可喷洒甲霜灵锰锌液。

2.6.6 马铃薯青枯病。在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可溶性粉剂1 000~3 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药剂灌根或喷雾,隔10 d防治1次[4]。

2.7 适时收获

当马铃薯植株停止生长,匍匐茎与块茎容易脱落,茎叶逐渐枯黄时为收获适期。若收获过迟,烂薯率增大,产量和品质受影响;若收获过早,块茎不成熟,干物质积累少,产量低。选择晴天收获,注意保证马铃薯块茎完整,收获后放于田间晾晒1~2 h,后分级包装,置于适宜环境条件下贮藏[5]。

3 参考文献

[1] 余贵先,雷昌云,邢丹英.湖北省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44-46,55.

[2] 马众文,刘宗发.脱毒马铃薯稻田春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25-29.

[3] 周炳营,何素钦.马铃薯秋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园艺,2012,23(4):48,50.

[4] 路来宾,王俊山.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6):91,87.

[5] 王振刚.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2,28(7):134-135.

推荐访问:保山市 栽培技术 马铃薯 高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