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时间:2022-05-22 19:05:02 浏览次数: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因此,理工科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更广阔的知识面,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因此,当前切实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程设置要切合理工科大学生课程教学计划的实际。虽然强调科技与人文的融通,但也不能用大量的人文课程挤占或取代专业课程的内容,要科学设置课程和课时比例,通过合理的课程整合和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起作用的课程,实现从情感、意志上培养和陶冶学生,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雅的审美趣味。

2.系统性原则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随意、松散,必须树立系统观。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某个部门能够完成的,而是要教务处、学生处、社科部等学校各个部门统一规划,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要系统设置、统筹规划才能避免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整个专业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中是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或子系统,应围绕人文教育的总体目标,体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3.差异性原则

由于专业差异、兴趣差异、对象差异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表现出明显的参差不齐,因此人文素质课程可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授课,也可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还可以开设知识普及性课程以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开设一些有理论深度和指导意义的课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升华人格、领悟文化精神。

解决途径

1.优化课程方案,设定开课方式

人文学科课程方案的设置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可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基本素质与技能课程和普通课程。文学文化类课程、历史哲学类课程为核心课程,心理素质类课程、写作类课程、职业道德与素质类课程为基本素质与技能课程,其他为普通课程。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选修相关课程。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适合各二级学院的、与本专业结合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开课方式可分为必修课、公选课。

2.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育方式

多年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对理论知识不求甚解,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可以采用研讨法,课前给学生设计好研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资料和思考,然后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所提问题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引导。

课程教学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中国哲学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故事讲解中国哲学史的有关内容,讲到中国历史法令制度和典章制度时可以结合现在的经济制度和法律进行讲解。教师还可以在授课中鼓励和激发学生尝试结合历史现象和经典理论对现实进行分析,同时要坚持积极向上、深刻明晰的导向性。

教学内容力求准确、新颖、实际。准确,就是包括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和因材施教。教师要把握好课程的内容,理论与案例结合的准确性,不能模棱两可。根据学生特点,通过调研、座谈、课下交流等方式尽快准确地了解班级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等情况。新颖,就是在基本课程框架、理论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力求案例新颖、形式新颖,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课内可以采取知识竞赛、辩论、演讲、学生讨论等方式,课外可以采取参观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后再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文化熏陶,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还可以给学生输送更多更新的社会与生活的信息。实际,就是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进行讲授,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理论教学并非只是陈旧呆板、重复过去的人文知识,而是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教育。

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构建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紧密结合学院实际,在原有基础上与学生处、团委合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与第二课堂活动相关的制度,整合与拓展资源,设计第二课堂的活动亮点。与社科部共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保持已有活动的同时,开辟新的活动领域和主题。开设第二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为了考核。所以,考评学生的方式应采取加分不减分的方式,根据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的相关证明和获奖等级进行加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出现学生为了考勤而弄虚作假的现象。二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置身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感受科学与人文的气息,激发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

3.推动机制建设,完善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建立专门机构,树立明确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由教务处统筹管理,包括课程开设、选课报名、教师安排、资源配备、学生评定、活动组织、成绩管理等,而课程教师的编制、考评主体在院系,因而有时难以进行考评和监控。所以,应设立专门的人文素质研究机构及独立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机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各院系领导、社科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专门人员和资深教授及学生代表,共同分工协作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和课程的设置、安排、协调及意见反馈。该结构应是个跨学科、跨部门的机构,这样有利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系际沟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加大投入,鼓励开设人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讲座以及第二课堂的建设不但需要大力宣传和鼓励,而且还需要相关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对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不但应在课时津贴及考核奖励方面有所体现,而且在评职晋级的政策上也应给予倾斜,要鼓励教师开设符合规范和要求的人文课程。应成立课程开设与实施委员会、课程评价与考核委员会,委员会由人文素质研究机构组建,涉及部门包括社科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及各二级学院,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的改进和评价。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较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档案体系,将调整后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块纳入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按要求、跨模块选修课程。将原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重新整合,增设一批新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在扩大课程数量的同时,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各个模块核心课程应全部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领衔开设。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推荐访问:理工科 探析 课程体系 构建 人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