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蚂蚁文档网 > 述职报告 > 舒城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工作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工作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3-28 09:51:44 浏览次数:

摘 要:由于复杂的“四稻”(早稻、中稻、单晚、双晚)混合种植,加之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的独特气候,舒城县是安徽省水稻“两迁”害虫的中转地和警示点,危害时间长,防控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耕地的集约经营,灰飞虱呈重发上扬态势,进而引发早稻与单晚粳稻的条纹叶枯病、杂交稻的黑条矮缩病和山区玉米粗缩病的加重发生。水稻三虫(稻螟虫、“两迁害虫”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10a来几乎年年重发。该县植保站克服人员少、待遇低、技术单一、手段落后等诸多困难,坚持对全县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预测预报,为指导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业病虫害种群也在不断变化,当前的测报手段和方法明显滞后。该文对舒城县当前病虫害测报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舒城县;重大病虫害;预测测报;工作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66-03

近年来,舒城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9 350hm2,其中早稻5 340hm2,一季稻37 340hm2(含杂交稻13 340hm2),双晚6 670hm2。小麦种植面积13 350hm2,油菜种植面积20 000hm2,蔬菜面积10 600hm2,玉米、棉花面积近7 000hm2。病虫害中等发生年份的2012年病虫草害面积超过240 000hm2 ,防治面积超过324 600hm2,病虫害种群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农业重大病虫害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担负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舒城县植检植保站自成立以来,开展病虫害测报工作始终以服务“三农”为目标,针对全县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如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灰飞虱,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病虫害)开展系统监测、大田普查及综合预报工作,为指导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当前我县县级及以下病虫害测报工作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笔者对当前病虫测报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与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不断加强基层测报体系建设,提高综合技术服务能力。

1 当前病虫害测报工作存在问题

1.1 测报队伍断层,工作待遇偏低 舒城县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8个区分别有专职测报员,隶属于县农业局领导,测报员工作兢兢业业,并享有一定的补助。1978年底,县植检植保站成立,配有专职测报工作人员7人,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20世纪90年代初撤区并乡机构改革时,8名基层测报员的财政供给渠道由于当时农业局和科协关系未理顺而断线,时至今日仅剩2名测报员靠县站挤出的微薄补助在坚持工作做奉献;站内7名技术干部也由于各种原因纷纷被借调或跳槽,现只剩下3名专业技干。众所周知,病虫害测报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强度高、时间长。如我县从事水稻、小麦、油菜病虫测报的技术人员几乎要天天下田;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赶蛾调查,更是要在每天早晨6∶00以前下田,特别辛苦。然而测报人员的待遇偏低,致使病虫测报队伍不稳定问题突出,测报人员流失严重,技能传承断层。近年来,我县县乡两级已经历多次机构改革裁员,10a来植保部门乃至农业部门未补充新人员。同时,与当前年均23 350hm2的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工作要求相比,测报人员数量明显不足,病虫动态调查无法全部按照测报规范要求进行,致使病虫数据代表性不强。

1.2 基本经费不足,保障措施不力 多年来,县植检植保站一直依赖财政拨款“过日子”,工作运行经费严重不足。虽然近两年省站陆续安排了部分重大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但也只能全部用于县级专业化防治、植保技术培训、示范片建设上。基层测报点的人员工资、基本办公、通讯、交通费用不足,下乡调查、大田普查等测报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难以起到测报与指导防治的作用。

1.3 测报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 全县病虫害测报工作主要靠站内工作人员下乡调查、2个测报基点工作汇报等方式进行,系统监测对象仅限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和油菜菌核病、小麦赤霉病、纹枯病与蚜虫等少数观测对象,普查监测受人员限制和其它因素影响常常不能全面覆盖全县区域和所有农作物。以1台佳多测报灯、2台计算机、1台传真机等作预警工具,以周报表、传真、电话、信件等反馈的病虫信息,通过整理、分析,年发布水稻、油菜、茶叶、蔬菜、小麦等病虫情报约15期。舒城县植物检疫植物保护站没有标准的病虫观测场及先进的设备设施,检测手段落后,病虫信息采集面窄,代表性不强,对重大病虫害的准确预警能力明显不足。

2 测报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正视新的挑战与困难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要求,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要通过加大病虫监测和防控工作力度,到2020年,使病虫为害的损失再减少一半,每年再多挽回粮食损失100亿kg。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给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以灰飞虱传播病毒病为例,近几年灰飞虱越冬基数逐年上升,主要原因:一是小麦面积扩大。2003年以前我县小麦主要在山区旱地零星种植,面积2 670hm2左右。2003年以后,随着土地向大户集中,以前油—稻经营模式,逐步改变为麦—稻,全县小麦面积扩大到现在13 340hm2,种植地区由山区转变为以水稻产区的圩畈区为主。二是农田环境适宜,杂草丛生,加之暖冬气候,这些都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食料条件。三是水稻品种结构变化也为条纹叶枯病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2000年以前我县以双季稻为主,一季稻主要是杂交稻。2000年以后,我县从苏北地区大量引种高产商品性好但易感条纹叶枯病的武运粳系列品种,一季单晚粳稻目前种植面积在26 650hm2以上。所以,近几年我县的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发生呈上扬态势。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目标,对病虫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复杂性。三是“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深入发展对测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病虫测报要更及时、更准确,以便科学地指导好防治,减少用药,减少污染,从而增加了做好测报工作的艰巨性。

2.2 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现代科技发展为病虫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为测报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2009年开始,全国和省站进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这将极大地提高对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管理能力。二是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病虫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对生物灾害管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县政府及农委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对测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测报工作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植保工程的实施为病虫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舒城县植保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前身系安徽省舒城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2010年5月份申报,后由于中央调整投资重点与项目,2012年8月份根据省农委《关于编报2012年植保工程投资建议计划的通知》(皖农计函[2012]700号)规定,又重新编报舒城县植保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和实施方案。2012年11月份收到省农委《关于下达2012年植保工程等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皖农计[2012]348号),2013年3月份项目实施单位收到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2年红色旅游等建设项目资金(指标)中植保工程舒城县等12个县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资金》(财建[2012]2644号)文件。根据皖农计[2012]348号和财建[2012]2644号文件要求,舒城县植保站立即按照批复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建成运行后,病虫害测报将全面采集本地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信息,及时收集乡镇监测点信息,并进行快速分析,第一时间向安徽省重大病虫预警与控制分中心传递。同时利用安徽省重大病虫预警与控制分中心反馈的信息和全省其他病虫区域站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校正,从而对重大病虫、突发性病虫通过预警发布系统迅速多途径发出预警信息,当好政府决策的参谋,实现“常发性病虫不误报、暴发性病虫及时报”的目标,将病虫害预警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信息发布时效性由目前防治前3d左右提前到防治前7d左右,做到重大病虫信息快速及时发布。同时,全县病虫害测报网络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基层测报体系建设,完善测报网络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病虫测报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机构的一部分,必须得到加强。从我县来讲,要重点加强县级区域站建设,进一步完善测报体系,保证县站至少有5名专门从事测报工作的人员。要继续抓好6个乡镇专业测报点配套建设,从人员、办公条件、经费等方面予以完善。要抓住项目站建设机遇,改善测报办公条件,县站配套建设专门的办公场所、病理实验室、昆虫实验室、化验室、标本室、档案室等;建立稳定的、标准的病虫调查观测基地和场所,提高病虫观测资料的系统性和可比性;改善测报手段,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来减轻测报人员的田间工作强度,使基层测报机构拥有先进的自动病虫监测设备、信息传输网络设备、病虫电视预报设备,以及测报调查交通工具,提高病虫测报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

3.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科学定编、定员。根据我县作物种植面积、作物类型等情况,县植检植保站要配备含5名专职测报员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14人,并确保乡镇一线测报人员的编制和工资待遇。二是强化技能培训。要大力加强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加强安徽农业大学测报培训基地建设,改善测报培训条件,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建立基层测报技术人员定期轮训制度、上岗培训制度,扩大测报人员的知识面,提高测报人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技能,不断提高基层测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三是提高工作待遇。要积极探索通过增加测报调查补贴和表彰等措施,提高测报人员的待遇,激发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对测报人员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测报人员对测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在现有条件下搞好测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3.3 加强技术探索,提高测报能力 要加强对常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和总结,提高病虫发生趋势的分析判断和管理能力。以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和预报水平。一是测报调查规范化。坚持推广常发性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二是信息传递网络化。要按照安徽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要求,实现病虫害测报调查资源共享。三是信息采集和资料处理自动化。要通过佳多测报灯、螟虫性诱剂测报工具等,提高病虫害观察调查数据的自动采集水平。四是预报发布定时可视化。要坚持纸质信息与电视预报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规范预报内容,提升预报发布可视化水平,及时、快捷将信息送到基层和农户。

3.4 强化宣传,争取支持 要扩大测报工作的影响,提升测报工作地位。为此,一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和宣传病虫测报工作情况和预报结果,让领导切实了解病虫的发生趋势及其危害性。二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农业信息网等发布渠道,保障测报信息发布渠道畅通,提高病虫测报的到位率和宣传效果,充分发挥病虫测报在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三要加强病虫测报在有害生物治理中的作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病虫测报工作及其重要性,形成全县上下关心测报、支持测报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病虫测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8):28-32.

(责编:陶学军)

推荐访问:舒城县 测报 病虫害 农作物 对策

猜你喜欢